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七 (2)

1. 補虛調腹臟

論曰脾者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其氣和平,布散精微,上注於心肺,下流於腎肝,虛損之人,倉廩不足,穀氣衰弱,腹臟不調,治法宜以調和脾胃為先。

白話文:

脾臟如同倉庫,胃是五穀的海洋,脾胃之氣調和,將食物精微的部分散佈於全身,上達心肺,下及腎肝。體質虛弱之人,脾胃虛損,穀氣不足,腹臟不調,治療方法應該以調和脾胃為主。

補虛治氣,調順三焦,安和臟腹,進飲食。沉香湯

沉香(一兩),肉豆蔻仁,桂(去粗皮),木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檳榔,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皮,白朮當歸(焙),京三稜(醋浸一宿煨銼),人參枇杷葉(炙刷去毛),芎藭,乾薑(炮),蓬莪朮(煨銼),黃耆,郁李仁(湯浸去皮並雙仁),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茯苓(去黑皮),石槲(去根酒浸微炙),前胡(去蘆頭),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沉香(半斤),肉豆蔻仁,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木香,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檳榔,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用文火烘烤),訶黎勒皮,白朮,當歸(烘烤),京三稜(用醋浸泡一晚,烘烤研磨),人參,枇杷葉(烘烤去除毛),芎藭,乾薑(炒制),蓬莪朮(烘烤研磨),黃耆,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雙仁),附子(烘烤破裂去除皮和臍),白茯苓(去除黑色外皮),石槲(去除根部,用酒浸泡微炙),前胡(去除蘆頭),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制),甘草(烘烤各半斤)

上二十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破,煎至八分,去滓稍熱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上二十四種藥材,將它們搗碎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的藥量,加入一杯半的水,再放入三片生薑和三顆破開的大棗,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下八分滿,去掉藥渣後,在飯前溫熱服用即可。

治臟腑虛弱,眼目昏暗,腰膝無力或多腦冷痠痛,飲食減少,補暖。木瓜煎丸

白話文:

對於治療臟腑虛弱、視力模糊、腰膝無力,或是經常感到頭部或腰背部痠痛,且食慾不振、四肢怕冷的人,可以服用以下的藥方:

木瓜煎丸方:

採用木瓜、人參、山藥、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黃耆、黨參等藥材,將這些藥物共同煎煮,然後製成藥丸服用。服用此藥方可以有效地補益脾胃,補腎填精,還能夠溫暖脾胃、補氣補血,從而達到治療臟腑虛弱、眼目昏暗、腰膝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的作用。

木瓜(宣州者兩枚去子蒸令熟),黑豆(揀細緊者一升),陳橘皮(湯浸去白),吳茱萸(各四兩上先煮黑豆令熟浥干卻入三味拌勻用好酒一斗入豆內同煎泣干漉出令爛研似麵糊然後入下項藥末),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芎藭,羌活(去蘆頭),肉豆蔻(去殼),檳榔(銼各一兩)

白話文:

  • 木瓜(取宣州產的兩枚,去除種子並蒸熟)

  • 黑豆(選擇細小緊實的一升)

  •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內皮)

  • 吳茱萸(各取四兩,先將黑豆煮熟並瀝乾水,然後加入三味藥材拌勻,並加入一斗好酒一同煎煮,煮至豆子乾枯,然後濾出並搗碎成麵糊狀,再加入以下藥材研磨成粉末)

  • 附子(炮裂後去除皮和肚臍)

  •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

  • 芎藭

  • 羌活(去除蘆頭)

  • 肉豆蔻(去除外殼)

  • 檳榔(切碎,各取一兩)

上一十味。搗羅六味為末,入在前膏內,搜和令勻,再杵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夜臥鹽湯下,候見效即減五丸,甚妙。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六味藥材成粉末,加入前面的膏劑中,混和均勻,再研磨至適當的程度,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15到20丸,空腹睡前用鹽湯送服。當症狀改善後,即可減少五丸的劑量,效果非常好。

補元氣,調臟腹,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及治真陽傷憊,霍亂吐瀉,偏風𤸷麻痹痛,腳氣注腫,行履不得。十華湯

白話文:

促進元氣,調節臟腑,解除風寒引起的兩種毒素,消除腰膝疼痛。並治療陽氣虛弱,霍亂吐瀉,偏癱、中風、麻痺性疼痛,腳氣腫脹,行走困難。十華湯方如下:

附子(炮裂去皮臍),黃耆(銼),羌活(去蘆頭),白朮(炒),青橘皮(湯浸去白),桔梗(炒),乾薑(炮),桂(去粗皮),甘草(炙),五加皮(用吳茱萸一兩以水一碗同五加皮煮之水盡為度去茱萸細銼皮焙乾用)

白話文:

附子(砲裂後除去皮和肚臍),黃耆(切成小段),羌活(除去蘆頭),白朮(炒至微黃),青橘皮(用沸水浸泡洗去白色外皮),桔梗(炒至微黃),乾薑(砲製後切片),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甘草(炙至微黃),五加皮(用一兩吳茱萸和一碗水煮五加皮,至水煮乾為止,取出吳茱萸,將五加皮切成小段,焙乾備用)。

上一十味。等分,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擘破,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治真臟氣弱,洞泄寒中,腹內雷鳴,時多便泄,飲食減少,多困嗜臥。石槲黃耆丸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腹瀉腹痛、腹內雷鳴、時常排便、飲食減少、嗜睡的藥方。

石槲黃耆丸配方:

  • 石槲:10克
  • 黃耆:10克
  • 白朮:10克
  • 茯苓:10克
  • 黨參:10克
  • 甘草:6克
  • 生薑:3克
  • 大棗:10枚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6克,一日服用三次。

石槲(去根二兩),肉蓯蓉(酒浸切熔幹一兩半),五味子,黃耆(微炙銼),枳殼(去瓤麩炒),熟乾地黃(焙各一兩),訶黎勒皮(半兩),木香,山芋,蒼朮(切碎炒),澤瀉(各一兩)

白話文:

石斛(去除二兩根部),肉蓯蓉(用酒浸泡,切碎,熔化乾燥,得一兩半),五味子,黃芪(稍加烘烤,切碎),枳殼(去除果肉,麩皮炒製),熟乾地黃(每種炒製一兩),訶黎勒皮(半兩),木香,山藥,蒼朮(切碎,炒製),澤瀉(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以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

治元臟冷氣,臍腹疼痛衝心,及久瀉痢,諸藥不瘥者。歸命丸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半夏(洗七遍去滑焙),烏頭(去皮臍),附子(去皮臍),乾薑,硫黃(舶上者各半兩),檳榔(銼二枚),胡椒(四十九粒),肉豆蔻(去殼二枚)

白話文:

  1. 青橘皮:將青橘皮浸泡在熱水中,然後取出焙乾,去除白色的內皮。

  2. 桂皮:去除桂皮粗糙的外皮。

  3. 半夏:將半夏清洗七次,去除滑膩感,然後焙乾。

  4. 烏頭:去除烏頭的皮和臍。

  5. 附子:去除附子的皮和臍。

  6. 乾薑:將乾薑切片。

  7. 硫黃:使用進口的高品質硫黃,研磨成粉。

  8. 檳榔:將檳榔切碎,取兩枚。

  9. 胡椒:取四十九粒胡椒。

  10. 肉豆蔻:將肉豆蔻去殼後切片,取兩枚。

上一十味。並生為末,唯硫黃別研,極細為度,入眾藥末中令勻,以米醋麵糊。更入鹽少許,同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溫酒下十五丸,疾甚不可救者,煎鹽艾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混合成藥粉,只有硫磺要另外研磨得非常細,再放入所有藥粉中混合均勻,最後加入少許米醋和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15 丸。病情危急時,可將藥丸放在鹽艾湯中煎煮後服用,一次服 20 丸。

治脾元虛冷,泄痢,不思飲食,時多幹噦,補益。枳殼煎丸

枳殼(去瓤麩炒四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吳茱萸(洗),乾薑(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艾葉(伏道者四兩揉如綿)

白話文:

  • 枳殼(去掉果瓤和內層的麩皮,炒四兩)

  • 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

  • 杏仁(去皮、去尖端,兩仁合成一顆,炒)

  • 吳茱萸(清洗)

  • 乾薑(炮製)

  • 附子(炮製、裂開、去皮、去臍,各半兩)

  • 艾葉(在端午節採集的,揉搓成棉花狀,四兩)

上七味。搗羅六味為末,以釅醋一斗,於銀石器內煎艾得所,次入藥末同煎,再入臼杵千百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薑湯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七種藥材一起服用。把六種藥材搗碎成末,用一斗濃醋,在銀器或石器中煎艾草,煎到合適程度,然後加入藥末一起煎煮,再放入臼杵中搗一千到一千次,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服用,以溫酒或生薑湯送服二十粒,逐次增加到三十粒。

補中益氣,調順脾元,治心胸滿悶,不思食,上熱下冷。白豆蔻湯

白豆蔻仁(半兩),肉豆蔻仁(三枚),白朮(一兩),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白豆蔻仁(二錢五分),肉豆蔻仁(三顆),白朮(五錢),桂皮(去除粗皮二錢五分),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二錢五分),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二錢五分),甘草(炙烤一分四十五秒)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粟米少許,棗二枚擘,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一篩,每次取二錢匕的藥量,加入一杯水,再放入兩片生薑、少量的粟米和兩個剖開的紅棗,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下七分之一,過濾掉渣滓後,趁熱服用。

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補暖。莨菪子丸

莨菪子(水浸石灰清汁煮一復時掬出芽曝乾炒),附子(炮裂去臍皮),乾薑(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半兩)

白話文:

莨菪子(用水浸過的石灰汁煮沸,煮一會兒後取出曬乾炒熟),附子(將附子烤裂,去掉外皮),乾薑(炮製過),陳橘皮(用水煮過,去掉白色的外皮後曬乾),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混合烘烤至半焦)

上六味。搗羅為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加至三十丸,如覺熱發,以綠豆汁解之。

白話文:

把六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狀,水煮麵糊和丸,丸子的大小約為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米湯服用,逐漸增加至三十丸,如果感覺到發熱,可以用綠豆汁來化解。

補暖下元,止泄痢。雪粉丸

陽起石(狼牙者半兩杵研如粉),鍾乳(研半兩),砒霜(細研半兩),黃蠟(用漿水煎煉三五遍令白半兩),羊腎胠脂(水洗過二兩)

白話文:

陽起石(將狼牙形的陽起石半兩研磨成粉末)

鍾乳(將鍾乳研磨成粉末,半兩)

砒霜(將砒霜細細研磨成粉末,半兩)

黃蠟(用漿水煎煉黃蠟三到五遍,使之潔白,半兩)

羊腎胠脂(將羊腎的脂肪洗淨,兩兩)

上五味。合研三味令勻,粗瓷碗中炭火上熔蠟脂成汁,下藥末攪勻拈下,乘熱丸就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新汲水下。

白話文:

上五味,混合研磨均勻後,在粗瓷碗中以炭火融化蠟脂成汁,加入藥粉攪拌均勻,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丸,空腹時以新汲取的水送服。

散宿冷,調臟氣,治腰膝疼痛。調中丸

阿魏(三錢用醋化成膏入白麵和作餅子焙乾),厚朴(搗作粗末用生薑自然汁拌勻慢火銚子內炒乾秤一錢),白附子(搗作粗末用醋拌勻慢火銚子內炒乾秤一錢),草豆蔻(和皮搗作粗末秤一錢入青鹽二錢入銚子內同炒黃色)

白話文:

阿魏:用三錢的阿魏,加入醋中化成膏狀,再混合麵粉做成餅子,烘烤至乾燥。

厚朴:將厚朴搗碎成粗末,加入生薑的天然汁液,均勻拌勻,再用慢火炒乾,秤取一錢。

白附子:將白附子搗碎成粗末,加入醋均勻拌勻,再用慢火炒乾,秤取一錢。

草豆蔻:連同外皮一起搗碎成粗末,秤取一錢,再加入二錢的青鹽,一起放入銚子內炒至黃色即可。

上四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丸如綠豆大,以丹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補虛,厚腸胃,美飲食。樸附丸方

厚朴(去粗皮一斤),生薑(一斤同厚朴於木臼內搗勻取出曬乾),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乾薑(炮半斤)

上四味。搗羅為末,熟棗肉並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溫酒或米飲下五十丸至七十丸。

治臟寒,補下元。內灸丸

艾葉(一斤)

上於五月五日採取,用米醋灑濕,壓一宿,以文武火焙乾為末,卻用五日煮粽汁七升,於鍋內熬成膏,搗數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中醫古文翻譯:

以上步驟於五月五日執行,用米醋灑濕後,壓一整晚,以文武火焙乾後研磨成粉末,接著用五日煮成的糉汁七升,在鍋子裡熬煮成膏狀,再搗數百下,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以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