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三 (6)

1. 乳石發癰疽發背瘡腫

論曰乳石性本炎悍,服者苟將適失度,食飲不時,致熱毒發泄,不擇所出,或瘭疽發背,或腸癰溲膏,不可勝治,間雖有未嘗服乳石,而毒氣潰漏如是者,亦以腑臟久蓄熱毒。或以胞胎之初,稟受石氣,其來有自,治法當先以疏利之劑,敗其毒,而外施敷貼之術。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諸腫毒。五香連翹湯方

白話文:

中醫經典著作中說,生石灰的性質,本質就十分炎烈兇猛。服用的人如果稍有不慎,沒有合乎適當的劑量,飲食也沒有節制,導致體內熱毒發作,無法控制的向外發散,可能會出現瘭疽長在背上的症狀,或是腸癰化膿排出血水,變得難以醫治。偶爾也有人即使沒有吃過生石灰,也會出現毒氣潰散的症狀,這也是因為臟腑中長期積聚了熱毒。或者是在懷孕之初,胎兒就稟受了石灰的毒氣,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對於這些情況,治療方法應該首先使用疏通排毒的藥劑,來攻破體內的毒氣,同時在體外使用敷貼的方法來治療。

連翹(去梗),木香,沉香,薰陸香(研),麝香(研),射干,升麻,獨活(去蘆頭),桑寄生(銼),木通(銼各三兩),大黃(銼三兩),丁香(一兩)

白話文:

連翹(去除梗),木香,沉香,薰陸香(研磨成粉),麝香(研磨成粉),射干,升麻,獨活(去除蘆頭),桑寄生(切碎),木通(切碎,各取三兩),大黃(切碎,取三兩),丁香(取一兩)

上一十二味,除麝香外,粗搗篩,和勻,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入竹瀝二分,再煎沸溫服,不拘時。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熱渴。麥門冬湯方

白話文:

以上 12 種藥物,除去麝香,粗略搗碎篩過,均勻混合。每次服用五錢匕,加水二碗,煎煮到只剩一碗半,去掉渣滓,加入竹瀝二分,再次煎煮至沸騰,溫熱服用,不拘時間。

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石膏(碎),升麻,人參,知母(焙),芎藭,山梔子仁(各三分),小麥(半升),黃耆(炙銼),甘草(炙),枳實(麩炒),芍藥(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前胡(去蘆頭各一兩半)

白話文:

麥門冬:去中心焙製

赤茯苓:去黑皮

生地黃:焙製

石膏:搗碎

升麻、人參、知母:焙製

芎藭、山梔子仁:各取三分

小麥:半升

黃耆:炙後切碎

甘草:炙製

枳實:用麩皮炒製

芍藥:一兩

黃芩:去黑心

前胡:去蘆頭,各取一兩半

上一十六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五片,棗二枚擘破,竹葉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將上一節所列的十六味藥材,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取五錢的劑量,加入兩杯水,生薑五片、大棗二枚切開、竹葉十片,一起煎煮至還剩一杯水,將藥渣過濾後,溫熱服下,不拘於服用時間。

治乳石發動,初覺皮膚有癤毒,恐成癰疽,及腑臟壅澀,寒熱口乾心煩。犀角湯方

白話文:

治療乳房腫瘤發作,剛開始感覺皮膚有膿毒,害怕造成膿瘡和毒瘡,以及臟腑不通暢,寒熱口乾心煩。以下是犀角湯的藥方:

犀角(鎊),知母(銼各半兩),木通(銼),芍藥,升麻,薺苨,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葳蕤(各三分)

白話文:

犀牛角(研磨),知母(銼碎各半兩),木通(銼碎),芍藥,升麻,薺苨,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烘焙),黃芩(去除黑色中心),甘草(炙烤並切碎),葳蕤(各三分)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二盞,煎至一盞,下竹瀝半合,馬牙硝一錢。更煎數沸,濾去滓,空心溫服,快利為度,未利再服。

治乳石發動,癰疽,內熱大渴。黃耆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粉粗碎研磨、過篩,每服五錢分量,以二杯水煎煮至一杯,加入竹瀝半杯、馬牙硝一錢,再煎煮幾次,過濾掉藥渣,空腹溫服,輕瀉通便就算治癒了,沒有治癒則再服一次。

黃耆(炙銼),前胡(去蘆頭),大黃(銼炒各一兩半),栝蔞根(二兩),木通(銼),黃芩(去黑心),芍藥,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知母(焙),人參,當歸(切焙),升麻,小麥(各一兩),生地黃(研取汁)

白話文:

黃耆(炒至焦黃,然後切碎)、前胡(去掉蘆頭)、大黃(切碎,分開炒兩次,各炒一兩半)、栝蔞根(兩兩)、木通(切碎)、黃芩(去掉黑色的心)、芍藥、赤茯苓(去掉黑色的皮)、甘草(炒至焦黃,然後切碎)、知母(烘烤)、人參、當歸(切碎,烘烤)、升麻、小麥(各一兩)、生地黃(研磨取汁)。

上一十五味,除地黃外,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竹葉二七片切碎,煎至一盞,去滓入地黃汁半合,再煎沸,空心日晚各一服。

治乳石發動,癰疽虛熱。人參湯方

白話文:

上述的十五種藥物,除了地黃以外,將其他藥物都粗略的搗碎並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連同水二盞,以及切碎的竹葉二七片一起煮煎,直到只剩下一盞藥汁,將渣滓去除後,加入地黃汁半合,再次煮沸,空腹時,一天早晚各服用一次。

人參,甘草(炙銼),黃耆(炙銼),芍藥(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芎藭,黃芩(去黑心),木通(銼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甘草(烤焦後磨成粉末)、黃耆(烤焦後磨成粉末)、芍藥(各半兩),赤茯苓(去除黑皮),當歸(切片後烘焙),芎藭、黃芩(去除黑心),木通(磨碎,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竹葉一十片切碎,生地黃汁少許,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治乳石發為癰疽。五味子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下九種中藥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取五錢匕藥量,加入兩盞水和十片切碎的竹葉,以及少許生地黃汁,煮至一盞藥量,過濾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空腹時,每天早午各服用一次。

五味子(炒),前胡(去蘆頭),當歸(切焙),黃耆(炙銼),生乾地黃(焙),人參(各一兩),小麥(一合),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甘草(炙銼三分),桂(去粗皮),升麻(各半兩)

白話文:

五味子(炒過)、前胡(去掉蘆頭)、當歸(切片並烘培)、黃耆(烤後切碎)、生乾地黃(烘培)、人參(各一兩)、小麥(一合)、黃芩(去除黑色心)、麥門冬(去掉心並烘培,各一兩半)、甘草(烘烤後切碎,三分)、桂樹(去除粗糙樹皮)、升麻(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棗一枚擘破,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治乳石發為癰疽,腫痛煩熱。增損當歸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加入一枚剖開的棗子,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渣後趁溫熱服用,空腹及中午各一次。

治療因乳石引發的癰疽,腫痛煩熱。此為增損當歸湯的方劑。

當歸(切焙),赤茯苓(去黑皮),人參,前胡(去蘆頭),黃芩(去黑心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甘草(炙銼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二兩),小麥(一合),竹葉(半兩)

白話文:

當歸(切片並烘烤),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人參,前胡(去除蘆頭),黃芩(去除黑色心,各一兩),桂皮(去除粗糙外皮,半兩),芍藥,甘草(烘烤並切碎,各一兩),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烘烤,二兩),小麥(一合),竹葉(半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棗二枚擘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漏蘆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加入兩顆剖開的棗子,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渣後溫服,空腹和中午各一次。

用於治療乳石病發作,癰疽發於背部。這是漏蘆湯的方劑。

漏蘆(去蘆頭),白蘞(銼),黃芩(去黑心),枳殼(去瓤麩炒),芍藥,甘草(炙銼),麻黃(去根節),升麻(銼各一兩),大黃(銼炒一兩半)

白話文:

漏蘆(去除蘆頭),白蘞(打成碎末),黃芩(去除黑色中心),枳殼(去除果皮和果肉,炒熟),芍藥,甘草(烘烤後打成碎末),麻黃(去除根和節),升麻(打成碎末,各一兩),大黃(烘炒後打成碎末,一兩半)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疏利毒氣。大黃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使用五錢的量,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去渣後溫服,空腹及中午各服用一次。

用於治療乳石發作,癰疽發背,疏通排毒。此為大黃湯的處方。

大黃(銼炒一兩),梔子仁,犀角屑(各半兩),栝蔞根(二兩),升麻,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各三分)

白話文:

大黃(一兩,先銼碎後慢火炒至焦黃), 梔子仁, 犀角屑(各半兩), 栝蔞根(二兩), 升麻, 黃芩(去除黑心), 甘草(炙過後銼碎,各三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一切毒氣,止痛化膿。犀角丸方

白話文:

取這七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使用五錢的量,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濾掉藥渣,空腹在中午時溫服。

用於治療因乳石引發的病症,癰疽從背部發出,以及各種毒素引起的症狀,能止痛並促進化膿。此為犀角丸的方子。

犀角屑(一兩),大黃(切炒),黃芩(去黑心),升麻,防風(去叉),當歸(切焙),人參,黃耆(炙銼),梔子仁,黃連(去須),干藍,甘草(炙各半兩),巴豆(十枚去皮心炒研細)

白話文:

犀牛角粉末(一兩),大黃(切片炒過),黃芩(去黑心),升麻,防風(去掉分叉),當歸(切片烘焙過),人參,黃耆(炙烤後切碎),梔子仁,黃連(去須),幹藍,甘草(炙烤過的各半兩),巴豆(十枚去皮去心炒過研磨成細粉)

上一十三味,除巴豆外,搗羅為末,入巴豆和令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米飲下,快利為效。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一切熱毒及惡瘡。黃耆丸方

白話文:

將前一種藥方中的十三味藥(除了巴豆之外)搗碎、研成細粉。然後,將巴豆也搗碎,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取煉過的蜂蜜,將藥粉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粒藥丸,用米湯送服,會很快便有通便的效果。

黃耆(炙銼),犀角屑(各一兩半),黃連(去須),茯神(去木),當歸(切焙),防風(去叉),芍藥,升麻,赤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甘草(炙各半兩),木通(銼一兩),麝香(研半分)

白話文:

  1. 黃芪(炙碎):1.5兩

  2. 犀角屑:1.5兩

  3. 黃連(去除須根):0.5兩

  4. 茯神(去除木質):0.5兩

  5. 當歸(切片烘培):0.5兩

  6. 防風(去除叉枝):0.5兩

  7. 芍藥:0.5兩

  8. 升麻:0.5兩

  9. 赤茯苓(去除黑皮):0.5兩

  10. 黃芩(去除黑心):0.5兩

  11. 甘草(炙碎):0.5兩

  12. 木通(碎切成一段一段):1兩

  13. 麝香(研碎):0.5分

上一十三味,除麝香外,搗羅為末。入麝香研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未效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材,除了麝香外,全部搗碎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增加到三十丸。

治乳石發動,癰腫發背,及臟腑澀滯。麻仁丸方

大麻仁(研二兩),木香(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大黃(銼炒),惡實(炒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六味,除麻仁外,搗羅為末,入麻仁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未效加至三十丸。

治乳石藥氣發熱,風熱相併,致癰腫瘡痍,經年不愈。生地黃煎方

白話文:

治療乳石發作、癰腫發背,以及臟腑阻塞,可以使用麻仁丸。配方如下:大麻仁研磨成粉末兩錢,木香三分,枳殼去除內瓤後炒製,大黃切碎後炒製,惡實炒製,甘草炙烤半錢。以上六味藥材,除了大麻仁以外,全部搗碎成粉末,再加入大麻仁粉末,混合均勻,用蜂蜜煉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溫水送服,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加至三十丸。

治療乳石藥氣發熱,風熱共同作用,導致癰腫瘡痍,多年不愈,可以使用生地黃煎。

生地黃(五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黃精(十二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白蜜(五升)

白話文:

生地黃(五斤,洗一洗並且切碎,使用木質的臼和杵搗碎,並將汁液絞出來),黃精(十二斤,洗一洗並且切碎,使用木質的臼和杵搗碎,並將汁液絞出來),白蜜(五升)

上三味汁相和,於銀石器中,慢火煎如膏為度,以瓷合盛。每服生薑湯,調下半匙至一匙,日二夜一。

治乳石癰毒發背。無名異膏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材的汁液混合,放在銀製或石製的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然後裝入瓷罐保存。每次服用時,用生薑湯送服半匙到一匙,白天服兩次,晚上服一次。

此方用於治療乳房結石、癰腫和背部的毒素。無名異膏方。

無名異(研),沒藥(研),麝香(研),檀香(銼),丹砂(研),沉香(銼),麒麟竭(研),乳香(研),突厥白(銼),白蘞(銼),白芨(銼),白芷(銼),雞舌香(研),雞骨香(研),當歸(切焙),芎藭(銼),大黃(銼炒),牛膝(銼酒浸焙),防風(去叉銼),槐枝(銼),柳枝(銼),桑枝(銼各半兩),蠟(四兩),鉛丹(十二兩),青油(二斤)

白話文:

無名異(研磨成粉末),沒藥(研磨成粉末),麝香(研磨成粉末),檀香(銼成小碎塊),丹砂(研磨成粉末),沉香(銼成小碎塊),麒麟竭(研磨成粉末),乳香(研磨成粉末),突厥白(銼成小碎塊),白蘞(銼成小碎塊),白芨(銼成小碎塊),白芷(銼成小碎塊),雞舌香(研磨成粉末),雞骨香(研磨成粉末),當歸(切碎後焙炒),芎藭(銼成小碎塊),大黃(銼碎後炒熟),牛膝(銼碎後浸泡在酒中,再焙炒),防風(去除雜質後銼成小碎塊),槐枝(銼成小碎塊),柳枝(銼成小碎塊),桑枝(銼成小碎塊,每種各半兩),蠟(四兩),鉛丹(十二兩),青油(二斤)。

上二十五味,除油蠟丹及前八味研末外,並銼碎,先熬油令沸,下檀香等一十四味銼藥。煎候白芷赤黑色,絞去滓再煎,入蠟鉛丹。以柳篦攪,候變黑色,滴於水中成珠子,軟硬得所後,下無名異八味研末,攪令勻,以瓷合盛,用故帛塗帖瘡上,每日一次換,以瘥為度。

治乳石發癰疽瘡,止痛生肌。甜菜膏方

白話文:

取前述二十五種藥物,去除油蠟丹和前面的八種藥物研磨成細末外,其餘都切碎。先把油煮沸,然後加入檀香等十四種切碎的藥材。煎煮到白芷變成赤黑色的時候,把渣滓過濾掉,再繼續煎煮,加入蠟鉛丹。用柳木做的篦子攪拌,等藥液變成黑色的時候,滴入水中結成藥珠,藥珠軟硬適中後,加入無名異八種藥物研磨成細末,攪拌均勻,用瓷盒盛裝,用舊布塗敷在瘡口上,每天更換一次藥物,一直到瘡口癒合為止。

甜菜(三兩),生地黃,豬脂(各二兩),大戟(炒一兩),當歸(切焙),續斷,白芷,莽草,芎藭,防風(去叉各半兩),甘草(炙),芍藥(各三分),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細辛(去苗葉),大黃(銼炒),杜仲(去粗皮酥炙),黃耆(炙銼),黃芩(去黑心各一分)

白話文:

甜菜(三兩):即「紫金」或紫菜

生地黃(二兩):即「鮮生地」

豬脂(二兩):即「豬油渣」

大戟(炒,一兩):又名甘遂

當歸(切焙,半兩):將當歸切片並以火烤焙乾

續斷(半兩):又名「續筋草」

白芷(半兩):又名「白朮」

莽草(半兩):又名「益母草」

芎藭(半兩):又名「紅花」

防風(去叉,半兩):將防風的叉子去掉

甘草(炙,三分):將甘草以火烤炙過

芍藥(三分):又名「牡丹花」

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一分):將去眼及封合口的蜀椒炒至出汗

細辛(去苗葉,一分):將細辛的嫩苗和葉子去掉

大黃(銼炒,一分):將大黃切碎後炒過

杜仲(去粗皮酥炙,一分):將杜仲的粗皮去掉,並以火烤酥炙過

黃耆(炙銼,一分):將黃耆以火烤炙過,並切碎

黃芩(去黑心,一分):將黃芩的黑心去掉

上一十八味,除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銼藥,煎候白芷赤色,絞去滓,瓷合盛,每日三五次塗敷瘡上。

治乳石癰疽,發背瘡毒。止痛吮膿。必效膏方

白話文:

上列十八味藥物,除豬脂外,將其他藥物搗碎,先將豬脂熬煮至沸騰。然後加入其他搗碎的藥物,煎熬至白芷變成紅色,過濾去除藥渣,將藥液盛放在瓷器中,每天塗抹在瘡面上三次到五次。

油(一斤),鉛丹(研六兩),麝香(研一錢),膩粉(研),蠟(各三分),楓香脂(一兩半),丹砂(細研半兩),鹽(半兩),白芷(銼),乳香(研),當歸(炙銼),桂(去粗皮銼),芎藭(銼),藁本(去苗土銼),細辛(去苗葉銼),密陀僧(研各一兩)

白話文:

豬油(一斤)、鉛丹(研磨成粉六兩)、麝香(研磨成粉一錢)、膩粉(研磨成粉)、蠟(各三分)、楓香脂(一兩半)、丹砂(研磨成細粉半兩)、鹽(半兩)、白芷(切碎)、乳香(研磨成粉)、當歸(炙過後切碎)、桂皮(刮掉粗皮後切碎)、川芎(切碎)、藁本(去根和葉後切碎)、細辛(去根和葉後切碎)、密陀僧(研磨成粉,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先將油煎令沸,次下白芷等六味銼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下蠟楓香脂,候熔盡,以綿濾去滓,下鉛丹密陀僧乳香。以柳篦攪,煎候變黑色,滴水中成珠子,即下鹽丹砂麝香粉等攪勻,傾於瓷盆內,安淨地上一宿。除火毒,用故帛上攤貼,日二,以瘥為度。

治癰疽發背,熱毒氣結,腫痛堅硬,止疼痛。神效膏方

白話文:

上面十六種藥物,先把油煎直到沸騰;然後加入白芷等六種藥物粉末煎製,等到白芷煎成棕黑色,過濾後加入蠟、楓香脂,等到融化後,用棉花過濾去除渣滓,然後加入鉛丹、密陀僧、乳香,用柳木篦子攪拌,煎製到顏色變黑,滴入水中凝結成珠子後,再加入鹽、丹砂、麝香粉等攪拌均勻,倒入瓷盆中,放在乾淨的地方放置一夜。用來去除火毒,用舊紗布攤開敷貼,每天兩次,以瘥為度。

木通(銼),甘草(炙),當歸(炙銼),白芷,防風(去叉),細辛(去苗葉),梔子仁,黃連(去須),黃芩(去黑心各一分),垂柳枝(銼二兩),鉛丹(六兩),蠟(半兩),清油(一斤)

白話文:

木通(銼碎),甘草(炙過),當歸(炙過並銼碎),白芷,防風(去掉分叉),細辛(去掉苗葉),梔子仁,黃連(去掉須),黃芩(去掉黑心,每種各一份),垂柳枝(銼碎二兩),鉛丹(六兩),蠟(半兩),清油(一斤)

上一十三味,除丹蠟油外,銼碎,先以油內浸藥一宿,於火上煎,候白芷赤黑色,絞去滓再煎,即下丹蠟,柳篦攪,候變黑色,滴水中成珠子,軟硬得所,瓷合盛,故帛上攤貼,日二次,以瘥為度。

治發背癰疽疼痛,熱毒焮腫,赤硬有膿,即撮令頭潰。蛇皮塗貼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物,除了丹、蠟、油之外,把其餘藥材研碎,先在油裡浸泡一夜,放到火上煮,等到白芷完全變為赤黑色,把渣滓過濾掉再煮,然後加入丹、蠟,用柳木做的湯匙攪拌,等到藥汁的顏色變成黑色,滴進水裡能凝成藥丸狀,藥丸的軟硬適中的時候,用瓷罐盛裝,並將藥丸平鋪在絲綢上,每天貼兩次,直到痊癒為止。

蛇皮(長五尺細切炒黑色),蕓薹子(一兩),雞子(二枚取白),蔓荊葉(切二兩),馬齒莧(切三兩),窯灶中黃磚(三兩為末不著水者)

白話文:

蛇皮五尺長,切細炒出黑色,

蕓薹子一兩,

雞蛋蛋白兩枚,

蔓荊葉切碎二兩,

馬齒莧切碎三兩,

用窯竈中的黃磚三兩,研成末,不要沾水。

上六味,先細搗蛇皮蕓薹子,次下蔓荊莧磚末,細研令勻,次入雞子白和,以瓷合盛,塗故帛上貼之。每日三五度換,或瘡毒發熱,即研生地黃汁三五合飲之。

治黑瘡腫焮,因乳石發動。龍葵散方

白話文:

把六味藥研磨成細末,先研磨蛇皮和蕓薹子,然後研磨蔓荊子、莧菜和磚末,細細研磨至均勻,再加入雞蛋清混合,用瓷器盒子盛裝,塗在舊布上貼上患處。每天換藥三五次,或者瘡毒發熱時,研磨生地黃汁三五勺服用。

上取龍葵根一握,淨洗細切,乳香研三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六十枚,黃連去須三兩,同搗羅為細末,其瘡作頭未傍攻者。即須作餅,厚如三四錢許,可瘡大小敷之,瘡若覺冷微癢者,即易之。癢不可忍,切不得搔動,直候一炊久,即看瘡中,似石榴子戢戢著,然後去藥。時時以甘草湯,微溫洗之,洗了即以蠟帛貼之,瘡若傍攻作穴,即內藥於穴中。

白話文:

取一握龍葵根,洗淨切碎。

研磨三兩乳香粉。

去皮尖的杏仁六十顆,剝成雙仁。

去須三兩黃連,一起搗碎成細末。

在瘡口周圍腫脹但尚未化膿的部位,立即做成藥餅,厚度約三四錢,可根據瘡口大小敷用。

如果瘡口感覺寒冷微癢,立即更換藥餅。

發癢難忍時,切不可搔抓,直接等待煮一頓飯的時間,然後觀察瘡口,如果像石榴籽一樣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去除藥物。

經常使用甘草湯,微溫清洗瘡口,清洗後立即用蠟布貼上。

如果瘡口周圍腫脹並形成膿穴,立即將藥物內服在膿穴中。

以滿為度,瘡若赤色者,即是熱肉面所為,不用龍葵根,以蔓荊根代之,黑瘡愈後,只得食豬魚蔥蒜,終身更不得食羊血,食即再發。

又方

白話文:

以剛剛好為標準,瘡腫如果呈現紅色,那就是紅肉面造成的,不用龍葵根,用蔓荊根代替,瘡腫癒合後,只可以吃豬、魚、蔥、蒜,終生都不能再吃羊肉血,吃了就會再度發作。

上取甘草一斤二兩銼,大麥三升,黃連去須二兩,同搗篩,以沸湯和作餅,貼瘡上,干即易,不過四五度,瘥。

又方

白話文:

取甘草一斤二兩切碎,大麥三升,黃連去除須根二兩,一起搗碎過篩,用沸水和好做成餅狀,敷在瘡口上,乾了就換,不會超過四五次,就會痊癒。

凡發背,多於背兩胛間,起如粟米,或痛或癢,不過數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皆膿出,初有此候,宜急取淨土。水和為泥,捏作餅,厚二分,闊一寸半大,作艾炷,灸泥上百壯,干即易餅。仍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攻之,又發背未作大膿,可水箭射之,浸石令冷熨之,瘥。

白話文:

凡是背上生瘡,大多數發生在背部兩胛骨之間,初起如粟米粒,或疼痛或瘙癢,不過數日,就可能會死亡。在危險時,瘡口已寬達三寸,高達一寸。瘡口有數十個孔,用手按壓,每個孔都會流出膿液。當出現這種症狀時,應立即取乾淨的泥土,加水調和成泥,捏成餅狀,厚度二分,寬度一寸半,做成艾炷,在泥餅上灸一百壯,灸完一餅再換一餅。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並用鐵漿攻之。此外,如果背瘡還沒有形成大膿包,可用水箭射之,再用浸過冷石的布熨之,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