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二 (6)

1. 小兒疥

論曰小兒瘡疥,率因於蟯蟲變化而生,小兒多此疾。仍喜生於手足指縫間,浸淫遍體,近暖,及衣服過厚,則癢悶不任,搔之黃汁出。疼痛不止,蓋由風熱,客於脾肺,散於肌肉,熏發皮膚使然也。

白話文:

古文:論曰小兒瘡疥,率因於蟯蟲變化而生,小兒多此疾。

討論到小兒的瘡疥,通常是由蟯蟲變化而產生,小兒多有此類疾病。

古文:仍喜生於手足指縫間,浸淫遍體,近暖,及衣服過厚,則癢悶不任,搔之黃汁出。

通常會生長在手腳的指縫間,並逐漸擴散至全身,當靠近火源或衣物過厚時,就會覺得很癢悶,抓了之後會流出黃色的汁液。

古文:疼痛不止,蓋由風熱,客於脾肺,散於肌肉,燻發皮膚使然也。

疼痛不止,這是因為風熱,侵犯到脾肺,擴散於肌肉,導致皮膚發炎所引起的。

治小兒風熱肺疳,皮膚生疥,鼻內瘡癢。苦參丸

苦參末(四兩以酒三升熬成膏),胡黃連(二分),黃連(去須一兩),楝實(去皮炒),蕪荑(炒),蜣螂(去皮翅炙),木香(各二兩)

白話文:

苦參末(4兩,用酒3升煎熬成膏),胡黃連(2分),黃連(去掉根須1兩),楝樹果實(去掉外皮炒熟),水楊梅(炒熟),屎殼郎(去掉翅膀,烤熟),木香(各2兩)

上七味,搗羅六味,為末。入苦參膏,內和搗,千杵如硬,入蜜,少許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五丸,食後溫水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把前七種藥材搗碎,後六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苦參膏,一起搗一千次,直到很硬,加入少許蜂蜜製成丸劑,丸劑大小如麻子。一到二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五丸,飯後用溫水送服,根據小孩的年齡體型增減藥量。

治小兒瘡疥。三黃散塗方

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炙),臭黃(研),赤小豆(各二兩),水銀(半兩研)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黃柏(去除粗皮後烘乾),臭黃(研磨成粉),赤小豆(各二兩),水銀(半兩研磨成粉)。

上五味,將黃連黃柏赤小豆三味,搗羅為散,與小銀臭黃同研勻細,旋取油調塗瘡上。

治小兒瘡疥體熱。黃連散塗方

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炙),秫米(炒各一兩),赤小豆,膩粉(研各一分)

白話文:

黃連(去除須根),黃柏(去除粗皮,炙烤),秫米(炒製,各一兩),赤小豆,膩粉(研磨,各一份)。

上五味,搗研為散,油調塗舊帛上,先洗去瘡痂,封之。

又方

黃連(去須為末),糯米粉(各二兩),水銀(一兩研),胡粉(炒研一兩半),吳茱萸(湯浸炒為末),赤小豆(為末各一分)

白話文:

  • 黃連(去除根須,研成粉末),

  • 糯米粉(各二兩),

  • 水銀(一兩,研磨成粉),

  • 胡粉(炒過研磨,一兩半),

  • 吳茱萸(以湯浸泡後炒過,研磨成粉),

  • 赤小豆(研磨成粉,各一分)。

上六味,先以水銀和津於手中,研如泥,次以豬脂四兩,入瓷器內,慢火化去滓。下五味藥末,攪勻成膏,先洗瘡,拭乾塗之。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物,先用水銀與豬油混合在手中揉成泥狀,再加入四兩豬脂,放入瓷器內,用小火慢慢加熱,直到渣滓消失。然後加入剩下的五種藥末,攪拌均勻成膏狀。先將傷口清洗乾淨,擦乾後塗上藥膏。

治小兒瘡疥,蛇床子散

蛇床子,吳茱萸(湯浸焙炒),硫黃(研),蕪荑仁(研各一分),膩粉(少許研)

白話文:

蛇牀子、吳茱萸(用湯浸泡、烘炒)、硫磺(研磨)、蕪荑仁(研磨,各取一份)、膩粉(少許,研磨)

上五味,搗研為散,用油一合,入蔥一莖同煎。候蔥黃色,停冷調藥塗之。

治小兒頭面瘡疥癬,大麻子塗方

大麻子(五升)

上一味,搗末水和,絞汁塗瘡上。

2. 小兒癬

論曰小兒體有風熱,脾肺不利,或濕邪搏於皮膚,壅滯血氣,皮膚頑厚,則變諸癬。或斜或圓,漸漸長大,得寒則稍減,暖則癢悶,搔之即黃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錯乾燥,謂之奶癬。此由飲乳,乳汁漬著乃生,復以乳汁洗之,即瘥。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小兒身體如果有風邪熱毒,脾肺功能失調,或濕邪侵襲皮膚,導致血氣運行不暢,皮膚變得粗糙肥厚,就會演變成各式各樣的癬。這些癬有時候是斜的、有時候是圓的,會逐漸長大。天氣寒冷時症狀會比較輕微,天氣溫暖時會發癢難耐。如果搔抓皮膚,就會有黃色汁液流出。有時候這種癬會長在臉上,皮膚粗糙乾燥,像甲殼一樣,這種癬叫做「奶癬」。奶癬是因餵哺母乳時,乳汁沾附在皮膚上形成的,如果再用乳汁清洗,癬就會痊癒。

治小兒瘑癬風癢。雌黃膏

雌黃(研),黃連(去須),莽草蛇床子(炒),黃柏(去粗皮炙),苦參蕪荑(炒各半兩),藜蘆,硝石(研各一分),松脂(二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一兩)

白話文:

雄黃(研磨),黃連(去除須毛),莽草,蛇牀子(炒熟),黃柏(去粗皮炙烤),苦參,蕪荑(炒熟各半兩),藜蘆,硝石(研磨各一分),松脂(二兩半),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研磨成膏狀一兩)。

上一十一味,除雌黃松脂杏仁外,搗羅為末,取臘月豬脂半斤,和松脂入鐺中,煎令沸,下杏仁,次下諸藥末,攪勻凝為膏,每用先以醋泔洗拭乾塗之,日三。

白話文:

除了雄黃、松脂、杏仁外,將其餘十一味藥物搗成粉末狀,再取臘月屠宰的豬油半斤,與松脂一起放入鍋中,加熱至沸騰後,加入杏仁,接著加入藥物粉末,攪拌均勻後凝結成膏狀。在使用之前,先用醋泔水清洗患處,擦乾後塗上膏藥,每天塗抹三次。

治小兒癬疥赤腫,及濕癬久不瘥。黃連膏

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炙),蛇床子(炒),䕡茹,礜石(火煅別研),水銀(手掌內唾研如泥入膏中各一兩)

白話文:

黃連(去掉鬚根),黃柏(去除粗皮,炙烤過),蛇牀子(炒過),䕡茹,礜石(火煅後研磨成細粉),水銀(在手掌內加入唾液研磨成泥狀,加入膏中,各一兩)

上六味,搗羅前四味為末,以臘月豬脂四兩,同入銚子內,煎四五沸,下礜石末,又煎三兩沸,取下良久。下水銀,攪如稀泥候冷,先以清泔皂莢湯洗,拭乾,以火炙癢塗之,日三。

白話文:

將上六種中藥研磨成粉末,加入四兩的臘月豬油,一起放入藥罐中,煎煮四到五次,然後加入礜石粉末,再煎煮三到兩次,然後把藥液取下,放涼一陣子。等到藥液冷卻後,加入水銀,攪拌成泥狀,等到藥膏冷卻後,先用清泔皁莢湯清洗患處,擦乾後,用火烤熱藥膏,塗抹在患癢處,每天三次。

治小兒一切瘡癬,癢痛不止。桑螵蛸散

桑螵蛸(十枚燒存二分性),膩粉(一錢),麝香(半錢)

白話文:

桑螵蛸(十枚燒成灰備用,取二分)

膩粉(一錢)

麝香(半錢)

上三味,研為細散,生油腳調,雞翎掃,候乾有裂處,再掃。

治小兒濕癬。附子散

附子(生去皮臍),雄黃(研),白礬(燒灰研),吳茱萸(湯浸炒各一分),米粉(半兩)

白話文:

  • 附子(生的,去除皮和臍)

  • 雄黃(研磨成粉末)

  • 白礬(燒成灰後研磨成粉末)

  • 吳茱萸(用湯浸泡後炒香,各取一份)

  • 米粉(半兩)

上五味,搗研羅為散,每日三次,用綿搵撲之。

治小兒諸癬,及瘙癢。蛇床子散

蛇床子(炒二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以豬白膏和敷之。

又方

羊蹄根(搗取汁)

上一味,以蜜和勻,先刮瘡四邊,以藥塗之。半日許拭去,更以陳米醋,和羊蹄根滓,敷癬上。

又方

槐白皮(五兩銼)

上一味,以水一升,煎三五沸,候冷數洗之。

治小兒乾溼癬。雄黃散

雄黃,麝香(各一分)

上二味,細研為散,用煎油調塗之,干再上。

治小兒濕癬。枸杞根散

枸杞根(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和臘月豬脂敷之。

又方

桃枝青皮(炙銼二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醋和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