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二 (5)

1. 小兒惡瘡

論曰小兒氣血純陽,肌肉柔脆,風毒邪熱,易以致傷。若營氣不從,逆於肉理,結成悍毒疼痛腫焮非常,故名惡瘡,其候或癢或痛,或赤根隱肉,硬不作膿,或穿穴作膿,久不得瘥,治法隨內外證療之,則瘡可愈。

治小兒惡瘡。鉛丹膏方

白話文:

中醫講小兒氣血純陽,肌肉柔脆,容易受到風毒邪熱的侵襲,從而導致疾病。如果營氣不從,逆於肉理,就會結成頑固的毒素,疼痛腫脹非常劇烈,因此稱之為惡瘡。它的症狀或癢或痛,或赤根隱肉,硬而不化膿,或穿穴化膿,久治不愈。治療方法應根據內外證狀進行治療,這樣瘡才能治癒。

鉛丹(十兩),風化石灰,豬脂(各一斤)

白話文:

鉛丹(400克),暴露雨吹風化的石灰,豬油(各500克)

上三味,將二味同研細,以豬脂搜作餅,火燒通赤。如此五度,藥成搗羅為末,濕瘡干貼,如干瘡,即作膏,用豬脂調紙上貼。

治小兒惡瘡。大黃湯洗方

白話文:

上面三種藥材,把其中兩種研磨成細末,用豬油搓成餅形,用火燒成通紅。這樣重複五次,藥材就做好了。把藥材搗成粉末,濕瘡直接貼上,如果是乾瘡,就做成膏藥,用豬油調勻塗在紙上貼上。

大黃(生銼),黃連(去須),黃芩(去黑心),澤蘭,白礬枯,石楠(各一兩),戎鹽(一分),蛇床子(炒三合)

白話文:

大黃取生的,且要切碎。黃連要剪去鬚根,黃芩要去除黑心,澤蘭、白礬枯和石楠各一兩,戎鹽一分,蛇牀子炒過三合。

上八味,粗搗篩,每以二兩用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以綿絮納湯中,蘸洗之,日三。

治小兒惡瘡。茵芋湯浴方

白話文:

取上方八種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使用二兩,加水三升煮沸,煮至剩二升,去掉藥渣,調整水溫至適中,將棉絮放入藥湯中,用以蘸取藥湯清洗患處,每日三次。

此方用於治療小兒惡瘡。名為茵芋湯的沐浴方。

茵芋(一兩),甘草(銼),苦參(各三兩),細辛(去苗葉),黃連(去須各二兩),蕤仁(二十枚去皮),上六味,粗搗篩,每以三兩用水五升浸汁,煮取三升,去滓浴兒,逐日用。

白話文:

茵芋(一兩)、甘草(切碎)、苦參(各三兩)、細辛(去掉莖葉)、黃連(去掉根鬚,各二兩)、蕤仁(二十顆,去皮),上述六種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取三兩藥材,用五升水浸泡,煮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後用來洗浴小孩,每天都要使用。

治小兒惡瘡,遍身如麻豆狀,包裹膿汁,乍痛乍癢。甘草散方

胡粉(炒令黃色五兩),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銼各三兩)

上三味,搗羅二味為散,與胡粉相和,一處研勻,敷瘡上,日再,立驗。

又方

豆豉(炒黃一合)

上一味,搗羅為末,敷瘡上。

又方

蝦蟆(一枚燒灰)

上一味,搗羅為細散,入麝香一分,一處同研勻,干敷瘡上。

又方

柳枝葉(三握銼)

上一味,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滓入鹽少許,淋洗瘡上。

治小兒頭上惡瘡,黃粉膏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的惡性瘡疹,全身長得像麻豆一樣,包著膿水,時而疼痛時而癢。甘草散的配方如下:

胡粉(炒到呈黃色,五兩),黃連(去除鬚根),黃柏(去除粗糙外皮後切碎,各三兩)。

以上三種藥材,將其中兩味搗碎篩成粉末,與胡粉混合,一起研磨均勻,塗抹在瘡面上,每日兩次,馬上見效。

另一個配方:

豆豉(炒至黃色,一合)。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塗抹在瘡面上。

再一個配方:

蝦蟆(一隻,燒成灰)。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細粉,加入麝香一分,一起研磨均勻,乾燥後塗抹在瘡面上。

還有一個配方:

柳樹葉(三把,切碎)。

將上述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下三升,濾去殘渣,加入少量鹽,用來清洗瘡面。

治療小兒頭上的惡性瘡疹,黃粉膏的配方。

胡粉,黃連末(各一兩),水銀(三分),糯米(二十二粒研),赤小豆(十四粒和黃連搗)

上五味,先將水銀於手掌中唾研化後,即以麻油調藥,入水銀和勻,塗瘡上。

白話文:

  • 胡粉:一兩

  • 黃連粉:一兩

  • 水銀:三分

  • 糯米粉:以二十二粒糯米研磨成粉

  • 赤小豆粉:將十四顆赤小豆和黃連一起搗碎成粉

2. 小兒凍爛瘡

論曰小兒肌肉柔脆,外邪易侵,故風寒搏於肌肉,凝於氣血。則致皴裂,久而生瘡。或癢或痛,其狀焮腫,破出膿汁,多在兩耳,或手足間,故謂之凍爛瘡。

白話文:

古文探討了小兒肌肉柔軟脆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風寒侵襲肌肉,凝滯於氣血,就會導致皮膚皴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瘡口。患處或癢或痛,腫脹變紅,破潰後流出膿汁,多發於兩耳或手足之間,因此被稱為凍爛瘡。

治小兒凍瘡,蜀椒湯方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鹽(各二兩)

上二味,以清酒五升,煎至二升,數數蘸之,其藥可五六日用。

治小兒凍足爛瘡。附子散方

附子(生銼二枚),乾薑(炮二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入綿中裝襪,如有瘡膿,即調臘月豬脂塗之。

治小兒凍耳成瘡,或癢或痛。黃柏散塗方

黃柏(去粗皮炙銼),白蘞(各半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先用湯洗瘡,後以生麻油調塗之。

治小兒凍腳,或癢或痛。小麥湯方

小麥(半升),穰草(三握銼)

上二味,用醋一升,水二升,同煮至二升,去滓放溫洗足。

治小兒凍手皴折痛。白蘞散方

白蘞(二分),白芨(半兩),生油麻(二合生搗爛)

白話文:

針對小兒凍瘡,可以使用蜀椒湯:將蜀椒去除眼睛和嘴巴後炒至出汗,與鹽各二兩,加入五升清酒煎煮至二升,反覆用藥水浸泡患處,藥物可使用五至六天。

針對小兒凍足爛瘡,可以使用附子散:將生附子切成薄片兩枚,乾薑炮製後二兩,研磨成粉末,裝入棉布中製成襪子,如果有膿瘡,就用臘月豬油調和粉末塗抹患處。

針對小兒凍耳成瘡,伴隨癢痛,可以使用黃柏散:將黃柏去除粗皮後炙烤並切成薄片,與白蘞各半兩,研磨成粉末,先用溫水清洗瘡口,再用生麻油調和粉末塗抹患處。

針對小兒凍腳,伴隨癢痛,可以使用小麥湯:將小麥半升,穰草三握切碎,加入一升醋和二升水,一起煮至二升,去除藥渣,放溫後用藥水洗腳。

針對小兒凍手皴裂疼痛,可以使用白蘞散:將白蘞二分,白芨半兩,生油麻二合搗爛。

上三味,將白蘞白芨,同搗羅為散,與油同研勻,更入炊萊菔一枚爛研,以酒調如糊,先以童子小便洗手,後塗手上。

治小兒凍耳並手面皴痛。豶豬𦚠膏方

豶豬𦚠(一具)

白話文:

把白蘞、白芨這三味藥材,搗碎成粉末,與油一起研磨均勻,再加入煮熟的蘿蔔一個,搗爛研磨,用酒調成糊狀。先用童子小便洗手,然後將藥糊塗在手上。

上一味,研如膏,入漿水少許,候稀稠得所,先用童子小便,洗手面,後以匙抄少許,勻塗手面上。

治小兒凍瘡,手足指欲墮,及耳欲落。柏葉膏方

白話文:

第一種藥物,研磨成膏狀,加入少許漿水,等待濃稠度合適後,先用孩童的尿液洗手洗臉,然後用湯匙舀取少量藥膏,均勻塗抹在手上和臉上。

柏葉(炙乾為末三兩),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別搗如膏),麻油(三兩),頭髮(一團如雞子大),鹽(研一分),乳香(研半分),蠟(半兩)

白話文:

柏葉(三兩,烘乾後磨成粉末),杏仁(二十顆,用熱水浸泡後,剝去皮和尖端,搗成膏狀),麻油(三兩),頭髮(一團,約雞蛋大小),鹽(研磨成粉末,一分),乳香(研磨成粉末,半份),蠟(半兩)

上七味,先煎油蠟沸,即下諸藥,以發消為度,攪勻貯瓷器中。每用先以小便洗瘡,綿纏手指瘑干,厚塗膏,即以軟帛裹之。如腳指相掩處,尤須多用膏,裹帛紗,厚以綿裹,勿令寒氣得入,每兩日一洗瘡換藥。稍愈後,三四日一換。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物,先用油和蠟煮沸,然後加入其他藥物,以煮出藥效為止,攪拌均勻後儲存在瓷器中。每次使用之前,先用小便清洗傷口,用棉花纏繞手指擦乾,將藥膏塗抹在傷口上,再用柔軟的布包紮。如果腳趾之間有傷口,則需要多塗抹藥膏,用布紗包紮,再用棉花厚厚地包裹,防止寒氣進入。每隔兩天清洗傷口並更換藥物。病情稍有好轉後,每隔三四天更換一次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