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一 (3)

1. 小兒涎液不收

論曰小兒因氣不升降,膈脘否滯,致令乳飲不化,流入胃中,隨氣上溢,故令多涎。其候胸悶短氣,飲食遲化,內經謂脾為涎,當調脾胃,升降其氣,則病可愈。

治小兒脾風多涎,心胸壅悶,不下乳食,昏昏多睡。鉛霜散方。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上說,小兒由於體內的氣無法正常升降,膈膜和胃脘受到了阻滯,導致乳汁無法消化,流入胃中後隨氣體向上湧溢,所以會產生許多口水。症狀表現為胸悶氣短、飲食不消化,中醫內經說脾主涎,因此應調理脾胃,升降其氣,就能治癒此病。

鉛霜(研),牛黃(研),半夏(生薑汁製焙乾),龍腦(研各半分),白附子(炮),馬牙硝(研),防風(去叉),丹砂(研),天竺黃(研),犀角屑,細辛(去苗葉),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各一分)

白話文:

鉛霜研磨,牛黃研磨,半夏用生薑汁加工,焙乾,龍腦研磨,各取半份。白附子炮製,馬牙硝研磨,防風去叉,丹砂研磨,天竺黃研磨,犀角屑,細辛去苗葉,黃芩去黑心,甘草炙烤並切碎,各取一份。

上一十三味,搗研為散,再同研勻,每服一字。用生薑蜜溫水調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不計時候。

治小兒脾肺風熱,膈上多涎,心神昏悶,少欲乳食。防風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再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小撮。用生薑蜂蜜溫水調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適量增減劑量,不限定服藥時間。

治療小兒脾肺風熱,胸隔部位痰多,心神不寧,食慾不振。此為防風湯的處方。

防風(去叉),羚羊角屑,黃芩(去黑心),人參,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各一分),半夏(半分生薑汁製焙乾)

白話文:

防風(去除叉枝),羚羊角屑,黃芩(去除黑色芯),人參,枳殼(去除果瓤,用麩皮炒過),甘草(炙烤並切碎,各取一份),半夏(取一半,用生薑汁浸製,焙乾)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八分,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多涎。半夏丸方

白話文:

取這七種藥材,稍微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一錢的份量。用水八分滿,加入少量生薑,煎煮至剩下五分,濾去藥渣,不分時間,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藥量,溫熱後服用。

用於治療小兒脾臟熱盛導致無法正常飲奶或進食,以及胸膈部位多痰的症狀。此為「半夏丸」的處方。

半夏(半分生薑湯洗七遍去滑),皂莢子仁(半兩)

白話文:

  • 半夏(用一半生薑湯洗七遍以去除滑膩感)

  • 皁莢子仁(半兩,約 15 公克)

上二味,搗羅為末,用生薑汁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丸,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脾胃氣不升降,氣溢於上,涎液不收。半夏丸方

半夏(微炒一兩),白礬(生研半兩)

白話文:

取半夏和白礬,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成丸子,大小如麻子。不分時辰,用溫水送服三丸,可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劑量。

上二味,先以半夏為細末,再入白礬和勻,麵糊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量輕重加減,食後臨臥,生薑湯下。

治小兒胃氣上溢,氣不升降,涎液不收。清膈降氣丸方

白話文:

將半夏先研磨成細粉,倒入白礬,均勻攪拌,用麵糊合丸,將藥丸做成粟米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顆藥丸。要根據個人情況調整服用量,在飯後臨睡前服用,用生薑湯送服。

牛蒡子,梔子仁,甘草(炙微赤銼),川硝,鬱金(以上各半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龍腦(半兩研)

白話文:

牛蒡子、梔子仁、炙微赤銼甘草、川硝、鬱金(以上各25克),枳殼(50克,麩炒微黃去瓤),龍腦(25克,研磨成粉)

上七味,搗羅為末,麵糊和為丸,如麻子大,用薄荷水化下二丸,至三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列七種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麵粉糊和均勻,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水送服兩丸,逐漸增加到三丸。不限服用時間,根據孩子的年紀大小增減服用劑量。

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桑白汁方

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細銼)

白話文:

治療小兒脾臟熱,無法正常飲奶吃飯,感到胸口脹滿不舒服,口水多且無法控制。使用桑樹根的白色外皮(不論用量多少,都需要細細切碎)。

上一味,取自然汁,塗於兒口內,立效。如無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兩,細銼,用水一盞。煎至半盞放溫,塗兒口內,極妙。

白話文:

接下來這味藥,取得自然界的汁液,塗抹在孩子的口腔內,立竿見影。如果沒有新鮮的桑樹根白皮,可以取曬乾的桑樹根白皮一兩,細細研磨,加水一碗。煎至半碗,放涼後塗抹在孩子的口腔內,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