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一 (2)

1. 小兒誤吞物

論曰小兒多以珠璣錢鈈之類,為玩弄之具,或藏於口中。因驚或啼,遂誤吞嚥,倉猝不得出,為害亦大。當隨物所宣,以方術治之。

白話文:

在論述中提到,小兒經常會把珠寶、錢幣之類的東西當作玩具,有時會含在嘴裡。因為受到驚嚇或啼哭而誤吞下去,倉促之下無法吐出,危害也很大。要依據吞入異物的情況,用相應的辦法治療。

治小兒誤吞錢,在喉中不下。方

麩炭(研為細末)

上一味,以指彈少許入喉中,少頃自吐出。一方,用羊脛炭研細,為末。

治小兒誤吞針。方

磁石(一塊小彈子大吸鐵緊者)

上一味,入口內,吸令針出。或絲系定,送咽喉引出亦得。

治小兒誤吞鉤繩。方

白話文:

小孩不小心吞了錢幣卡在喉嚨,可以用麩炭研成細末,用手指彈少許進喉嚨,過一會兒就會吐出來。也可以用羊脛炭研成細末。如果小孩不小心吞了針,可以用一塊小彈珠大小的吸鐵石,放進嘴裡吸出針。也可以用線綁住針,送到喉嚨處引出。小孩不小心吞了鉤繩,則沒有記載方法。

上凡吞鉤,繩猶在手者,莫伸引,俱以珠璫若穿了薏苡子之類,就其繩穿。稍稍推至鉤畔,即急推前入,才鉤離刺處,復緩緩引出。

白話文:

凡是吞下魚鉤,繩子還在手裡的人,不要拉扯,都用珍珠或薏苡仁之類的東西,穿過繩子。然後慢慢推到魚鉤附近,馬上推入,魚鉤一離開刺的位置,就慢慢拉出來。

治小兒誤吞珠璫。方

上燒銅弩牙令赤,淬水一碗旋飲,其物即出。

治小兒誤吞銀鈈及釵。方

上以飴糖隨兒大小多少食之,若能多食,釵鈈即隨出。

治小兒誤吞發。方

上用木梳燒灰細研,粥飲調下半錢匕,不下,再服。

治小兒誤吞梅李核。方

上以溫水,旋從小兒頭淋下,卻接其水,與兒飲之。

治小兒誤吞鈈。方

上以鵝毛半兩,燒灰細研,米飲調下半錢,未效再服。

白話文:

治療小孩不小心吞下珠子或耳環的方法:

將銅弩牙燒紅,放入一碗水中淬火,馬上讓孩子喝這碗水,吞下的物品就會排出。

治療小孩不小心吞下銀針或髮夾的方法: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給他們吃適量的麥芽糖,如果能多吃一些,那麼髮夾或銀針就會隨大便排出。

治療小孩不小心吞下頭髮的方法:

將木梳燒成灰,磨細,用稀飯湯調勻後給孩子喝半錢的量,如果沒有排出,可以再次服用。

治療小孩不小心吞下梅子或李子核的方法:

用溫水從小孩的頭上澆下,然後收集這水,讓孩子喝下去。

治療小孩不小心吞下針的方法:

取半兩的鵝毛,燒成灰後磨細,用米湯調勻後給孩子喝半錢的量,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

2. 小兒緊唇

論曰脾主肉,其華在唇,脾胃有熱,熏發於口。則令唇際生瘡,又為風邪寒濕之氣,搏於腫處,故焮結不消,濕爛汁出,時發時瘥,積久不愈。謂之緊唇瘡,又名沉唇也。

治小兒唇瘡未已。覆被風冷所搏,瘡口濕腫,此名緊唇。順脾散方

白話文:

古文:「論曰脾主肉,其華在脣,脾胃有熱,燻發於口。則令脣際生瘡,又為風邪寒濕之氣,搏於腫處,故焮結不消,濕爛汁出,時發時瘥,積久不愈。謂之緊脣瘡,又名沉脣也。」

「古書上說脾經主治肌肉,而嘴脣是脾經的華表。如果脾胃有熱,熱氣就會燻發到嘴脣上,就會導致嘴脣邊緣生瘡。此外,風邪、寒濕之氣相互搏擊於患處,所以瘡口會紅腫結痂,不消退,而且還會潰爛流出汁液。這種瘡有時發作,有時痊癒,反反復復,長久不愈。這種瘡叫做緊脣瘡,也叫沉脣瘡。」

山芋(一兩),人參(三分),桂(去粗皮一分),木香(半兩),甘草(炙銼),白朮(各一分),訶黎勒(炮去核半兩),肉豆蔻(炮去殼二枚),白茯苓(去黑皮),黃耆(銼各半兩),白芷(一分)

白話文:

山藥(一兩),人參(三分),肉桂(去除粗皮後,取一分),木香(半兩),甘草(切片後烘乾),白朮(各取一分),訶黎勒(烘烤後去除果核,取半兩),肉豆蔻(烘烤後去除外殼,取兩枚),茯苓(去除外皮後,取半兩),黃耆(切片後,各取半兩),白芷(取一分)。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沸湯點服,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緊唇瘡。二鉛散敷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開水沖服,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緊唇瘡。使用二鉛散外敷。

鉛丹(一分),鉛霜(研半分),蛤粉(研),晚蠶蛾(微炒各半錢),麝香(研一錢)

白話文:

鉛丹一分、鉛霜研磨成粉末半分、蛤粉研磨成粉末、晚蠶蛾微炒各半錢、麝香研磨成粉末一錢。

上五味,各為散,用蜜合調,敷瘡上。

治小兒緊唇,瘡腫皮急。黃連散敷方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藥材各自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混合調勻,塗抹在傷口上。

用於治療小兒嘴唇緊縮,瘡腫皮膚緊張。使用黃連散外敷。

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銼),甘草(生銼),凝水石(碎各半兩),檳榔(生銼一分)

白話文:

  • 黃連(去須): 黃連是重要的中藥,須除去根部的鬚狀物。

  • 黃柏(去粗皮銼): 黃柏也是重要的中藥,須除去粗糙的外皮並銼成小塊。

  • 甘草(生銼): 使用生的甘草並銼成小塊。

  • 凝水石(碎各半兩): 使用凝水石,研碎後取半兩。

  • 檳榔(生銼一分): 使用生的檳榔,銼成小塊,取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用蜜調,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緊唇,及脾熱攻唇瘡腫。烏蛇散敷方

烏蛇(燒灰)

上一味細研,以酥和,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唇瘡。白芨膏敷方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塗抹在嘴唇上,頻繁更換藥膏,可以治療小兒嘴唇緊繃或脾熱導致的唇瘡腫脹。另外,將烏蛇燒成灰燼,研磨成細粉,用豬油調和後塗抹在嘴唇上,頻繁更換藥膏,可以治療小兒唇瘡。

白芨,白蘞,白蠟(各一兩),黃耆(銼),乳香(研),牡丹皮,芍藥,丁香(各一分),麻油(二兩)

白話文:

白芨、白蘞、白蠟(各一兩),黃耆(切碎),乳香(研磨),牡丹皮、芍藥、丁香(各一分),麻油(二兩)。

上九味,除油蠟外,並細銼,先煎麻油令沸,次入前項藥。以柳木枝,不住手攪,綿濾過,去滓再煎,入蠟膏成,入銀石器中盛,候冷,不拘多少,取敷瘡上。

治小兒唇瘡不合。龍膽丸方

白話文:

把前九味藥,除掉油蠟外,都切細入鍋,先將麻油燒沸,然後把前項藥物放入。用柳樹枝條不停攪拌,用布濾過,去除渣滓後再煎煮,放入蠟膏一起煮到融化成膏狀,倒入銀器或石器盛放,等膏冷卻後,不拘多少,取適量塗敷傷口上。

龍膽,大黃(銼微炒各一分),人參,梔子仁,朴硝,郁李仁(去皮別研入各半兩),茵陳蒿(一分)

白話文:

龍膽草、大黃(分別切碎並微炒各一份)、人參、梔子仁、朴硝、郁李仁(去皮並分別研磨成粉,各半兩)、茵陳蒿(一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唇瘡。方

黃柏(去粗皮為細末)

上一味,濃煎薔薇根汁調,塗瘡上立效。

治小兒唇生瘡。方

桑根白皮(細切)

上一味,搗取汁,塗瘡上,大效。

治小兒唇瘡。方

藍葉(細切)

上一味,研取汁洗之,日三上,瘥。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了治療小兒唇瘡的幾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七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溫水送服,劑量可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第二種方法是將黃柏去粗皮研磨成細粉,用濃煎的薔薇根汁調和,塗抹在瘡口上,效果顯著。第三種方法是用桑根白皮細切,搗取汁液塗抹在唇瘡上,效果很好。第四種方法是用藍葉細切,研磨取汁液洗患處,每天三次,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