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 (1)

1. 小兒鼻齆塞

論曰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小兒鼻齆塞者,肺氣不利也。肺主氣,諸陽之氣,上榮頭面。其氣不和,風冷乘虛,客於腦。與氣停滯,搏於津液,鼻道壅遏,故為鼻齆塞。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肺氣與鼻子相通,鼻子通暢才能聞到香臭。小兒鼻子不通氣,是肺氣不暢所致。肺主氣,是諸陽之氣的源頭,上榮頭面。肺氣不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客於腦部。風寒之邪與氣停滯搏擊於津液,使鼻道壅塞不通,因此出現鼻塞症狀。

治小兒齆鼻。黃連丸

黃連(去須一兩一分),艾葉(炒),升麻(各三分),防風(去叉半兩),朴硝(二兩),大黃(銼炒三分)

白話文:

黃連(去須一兩一分):去除雜質的黃連,一兩一分。

艾葉(炒):炒過的艾葉。

升麻(各三分):每種藥材皆取三分。

防風(去叉半兩):去除叉子形的防風,半兩。

朴硝(二兩):朴硝,二兩。

大黃(銼炒三分):將大黃切碎,炒至三分熟。

上六味,搗為細末,煉蜜和。更搗一二百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溫水下。食後臨臥服,隨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調和均勻。繼續研磨一二百下,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溫水送服。在飯後或睡前服用,兒童宜酌量減少劑量。

治小兒鼻塞不通利。丹參膏

丹參細辛(去苗葉),芎藭,當歸(銼焙),桂(去粗皮),防風(去叉各一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丹參、細辛(去除根部和葉子)、芎藭、當歸(切碎並焙烤)、桂皮(去除粗糙的表皮)、防風(去除分叉的部分,各取一兩)、花椒(去除眼睛並用密閉的容器炒至出汗)、乾薑(炮製成藥材,各取半兩)

上八味,銼如麻豆大。豬脂五兩,羊髓五兩,與藥相和,入銚子內,慢火熬,候藥黃色,取下絞去滓,貯瓷器中,每以大豆許,納鼻中,日三。

白話文:

將前八味藥材研磨成麻豆般大小。豬脂和羊髓各五兩,與藥物混合,放入陶製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等到藥物變成黃色時,取出並過濾掉渣滓,將藥物儲存在瓷器中。每次取黃豆大小的量,塞入鼻孔中,每天三次。

治小兒囟氣虛腫,鼻塞不通。白芷膏

白芷,細辛(去苗葉),木通(銼),當歸(切焙各半兩)

白話文:

白芷、細辛(去除莖葉)、木通(切碎)、當歸(切片和烘烤,各半兩)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

以羊髓四兩,與藥同入銚子內,慢火熬。候白芷黃成膏,絞去滓。貯瓷器中,每用少許,敷囟上,兼納鼻中。

白話文:

取四兩羊髓,與藥物一起放入小銚子內,用慢火熬煮。等到白芷變黃,熬成藥膏,過濾掉藥渣。將藥膏儲存在瓷器中,每次使用少量,敷在囟門上,並同時塞入鼻腔。

治小兒鼻塞不通。細辛膏

細辛(去苗葉),木通(銼),辛夷(各一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以羊髓豬脂各三合,同藥入銚子內,慢火熬候色黃,絞去滓。瓷器中貯之,塗鼻內。

治小兒鼻齆不聞香臭。龍腦散

龍腦(研一字),瓜蒂(十四枚),赤小豆(七粒),黃連(去須半錢)

上四味,先以三味為細散,入研者藥和勻。臨臥粟米許,吹入鼻中,少頃有清水出。

白話文:

上面四種藥材,先將前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與研好的那味藥一起混勻。在睡覺前,取一粟米大小的藥末,吹入鼻中,過一會兒就會有清水流出。

治小兒鼻塞不通,不能乳。木香膏

木香零陵香(各一兩)

上二味為細末,用醍醐三合,與藥末,同入銚子內。煎成膏,用塗頭上,及鼻中,如小豆許,日再。

白話文:

將以上二味藥研磨成細末,用醍醐三杯,與藥末混合,一起放入銚子裡。煎煮成膏狀,用來塗在頭上和鼻中,每次塗的量如同小豆般大小,每天塗兩次。

治小兒鼻塞生肉。細辛散方。

細辛(去苗葉),木通(銼各一兩)

上二味,為細散,以綿纏裹大豆許,納鼻中,日再。

治小兒鼻塞不通。羊髓膏

羊髓,薰陸香(各三兩)

上二味,於銚子中,慢火熬成膏。去滓入瓷器中盛貯,以膏摩背,候鼻通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