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七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七十五 (3)

1. 治小兒哺露

論曰哺露之病,與傷飽丁奚之病本同。皆本於乳哺不調,傷於脾胃,致氣血減損,不榮肌肉,故柴闢羸露,謂之哺露,甚則腑臟之氣不宜,熻熻苦熱,是其候也。

治小兒哺露,化腸胃食滯,疳氣腹滿發熱。破積丸方

白話文:

古人認為,哺露症和傷飽丁奚症的病因相同,都是因為乳哺不當,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足,無法滋養肌肉,進而出現消瘦、露出骨骼的症狀,稱為哺露。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臟腑功能,出現發熱、口苦等症狀。

治療小兒哺露症,需要化解腸胃積食,改善疳氣、腹脹、發熱等症狀,可用破積丸治療。

木香(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桂(去粗皮一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三兩),硇砂(醋熬成霜研末抄一錢匕),巴豆霜(抄半錢匕)

白話文:

木香(一兩),青橘皮(先用熱水浸泡,去白色內皮,焙乾成一兩),桂皮(去除粗糙外皮,一兩),吳茱萸(用熱水洗淨,焙乾後炒熟,三兩),硇砂(用醋熬成霜,研磨成末,取一錢匕),巴豆霜(取半錢匕)。

上六味,搗羅前四味為末。與硇砂巴豆霜同拌研勻,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丸。早晚食後臨寢服,大便溏為度,量兒大小虛實,以意加減。

治小兒哺露,傷飽煩熱羸瘦。雞骨丸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六味藥材搗碎,前四味藥材研磨成末。與硇砂、巴豆霜一起拌勻研磨均勻,用醋煮麵糊製成丸劑,丸劑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到五丸。每天早晚飯後睡覺前服用,直到大便溏稀為止。根據兒童的大小、虛實情況,酌情增減藥量。

雞骨(煮熟黃雌雞左右肋骨一兩炙黃),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紫菀(半兩洗去苗土),赤茯苓(半兩),細辛(一分),黃芩(一分),桂心(一分),柴胡(半兩去苗)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溫水下五丸,早晚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雞骨(將成熟的黃雌雞的左右肋骨經過炙烤至黃色,取一兩)

赤芍藥(半兩)

川大黃(半兩,切碎並稍微炒過)

紫菀(半兩,洗淨並去除雜質)

赤茯苓(半兩)

細辛(一分)

黃芩(一分)

桂心(一分)

柴胡(半兩,去除雜質)

治小兒哺露,失衣當風水浴,腹大時痢,寒熱如瘧,不欲飲食,縱食難消化,四肢羸瘦。人參黃耆丸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哺餵母乳後,因衣著單薄遭受風寒水浴,導致腹部脹大、痢疾,寒熱交替發作如同瘧疾,不願飲食,勉強進食也難以消化,四肢消瘦。

藥方:人參、黃耆丸。

人參(去蘆頭),黃耆(銼),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川大黃(銼碎微炒),白茯苓,柴胡(去苗),黃芩(以上各三分),訶黎勒(一兩煨用皮),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芎藭(半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溫粥飲下,五歲服五丸,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人參(去除蘆頭)、黃耆(切碎)、麥門冬(去除中心的種子,焙乾)、半夏(用沸水洗七次去除黏滑)、川大黃(切碎,微炒)、白茯苓、柴胡(去除枝芽)、黃芩(以上每種的份量都是三分)、訶黎勒(一兩,用醋浸泡過,只用外皮)、甘草(半兩,烤成微紅色,切碎)、鱉甲(一兩,塗上醋,烤至黃色後去除脊甲和外裙)、芎藭(半兩)

治小兒寒熱久不解,仍不能食飲。若食不消,哺露堅痞腹大,下痢不止,芍藥丸方

白話文:

如果小孩長期發燒,反反覆覆,又吃不下、喝不下,而且吃下去的東西消化不良,出現奶塊硬結、腹部脹大的情況,並伴隨持續腹瀉,可以使用芍藥丸。

芍藥(三分),桂(去粗皮半兩),柴胡(去苗),大黃(銼炒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

白話文:

  • 芍藥(3錢)

  • 桂枝(去除粗皮,半兩)

  • 柴胡(去除葉子)

  • 大黃(銼碎炒過,各1兩)

  • 赤茯苓(去除黑皮)

  • 鱉甲(去除甲裙,醋炙過,0.5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一歲以上,每服三丸,米飲下,早晨日午夜臥各一。

治小兒哺露,脅下痞堅,腹滿虛脹,手足煩熱,往來無時。大黃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一歲以上的孩童,每次服用三丸,以米湯送服,早晨、中午和睡前各一次。

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哺露(即乳食不化),脅下有硬塊,腹部脹滿虛腫,手腳煩熱,症狀發作時間不定。此方稱為大黃丸。

大黃(銼炒二兩),乾薑(炮半兩),人參(二兩),丹參(去蘆頭),沙參,苦參,防風(去叉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玄參(一兩半),䗪蟲(炙焦八枚),附子(炮裂去臍皮半兩),白朮,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葶藶(紙上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各一分),巴豆(十枚去皮膜研出油盡)

白話文:

大黃(切成小塊,炒過,二兩),乾薑(炮製後,半兩),人參(二兩),丹參(去蘆頭,一兩),沙參(一兩),苦參(一兩),防風(去叉各一兩),桂枝(去粗皮,半兩),玄參(一兩半),䗪蟲(炙焦八枚),附子(炮製後,去臍皮,半兩),白朮(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葶藶子(紙上炒過,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一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一錢),巴豆(十枚去皮膜,研磨出油至盡,一錢)

上一十七味,搗羅十五味為末。與巴豆杏仁同研,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哺露,腹脹身熱,下痢不止。鱉甲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七種藥材中的十五味搗碎研末,再與巴豆和杏仁一同研磨,用煉蜜做成如麻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到三丸。用米湯送服,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此方用於治療小兒因餵食不當引起的腹部脹滿、身體發熱及持續性下痢。藥名為鱉甲丸。

鱉甲(去裙襴醋炙),常山(銼),肉蓯蓉(酒浸切焙各一分)

白話文:

用醋煮過的鱉甲(去掉裙襴),銼成碎塊的常山,酒浸過、切片並烘焙過的肉蓯蓉(各取得一分)。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一二歲每服三丸,三五歲五丸,米飲下,空心午後各一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哺露,腹脹體瘦。訶黎勒丸方

白話文:

將上三種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麻子般大的丸劑。一至二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丸,三至五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五丸。用米湯送服,空腹在下午各服用一次。可以根據兒童的大小增減服用劑量。

訶黎勒皮(三分),肉豆蔻(去殼一枚),青黛(研),麝香(研),蘆薈(研),熊膽(研),丹砂(研各一分)

白話文:

訶黎勒皮(三分),肉豆蔻(去殼一枚),青黛(研磨),麝香(研磨),蘆薈(研磨),熊膽(研磨),丹砂(研磨各一分)

上七味,搗研為末和勻,酒煮粳米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粥飲下,日二,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哺露,腹脹體瘦。代赭丸方

白話文:

混合上藥七味研磨成細粉,與煮好的糙米飯混合均勻,捏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兒童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三丸,用稀粥送服,一日兩次,可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增減藥丸數。

代赭(研),赤石脂,丹砂(研各一分),巴豆(十粒去皮心研紙壓去油盡),杏仁(二七粒針穿燈上燎作聲為度)

白話文:

代赭(研磨成粉),赤石脂,丹砂(各研磨成粉,各取一分),巴豆(十粒,去皮、去心,研磨成粉,用紙壓去油脂),杏仁(二十七粒,用針穿上,放在燈上燒烤,直到聽到劈啪聲為止)

上五味,先別研細。再合研勻,爛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丸,乳汁或粥飲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哺露,腹脹體瘦。檳榔丸方

白話文:

上等五味藥,先不要研磨得細緻。之後再合在一起均勻研磨,再用煮熟的米飯搓成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乳汁或粥送服,根據兒童的大小加減藥量。

檳榔(銼),丹砂(研),阿魏(麵裹煨面熟為度去面),代赭(搗研),乳香(研),木香,五靈脂,麝香(研),肉豆蔻(去殼各一分),蟾頭(一枚炙焦),巴豆(七粒去皮心膜紙壓去油盡研)

白話文:

  1. 檳榔:切碎。

  2. 丹砂:研磨成粉末。

  3. 阿魏:用麵粉包裹,煨到熟透,去掉麵粉。

  4. 代赭:搗碎並研磨成粉末。

  5. 乳香:研磨成粉末。

  6. 木香:使用。

  7. 五靈脂:使用。

  8. 麝香:研磨成粉末。

  9. 肉豆蔻:去殼,各用一分。

  10. 蟾蜍頭:取一枚,烤焦。

  11. 巴豆:取七粒,去掉皮、心膜,用紙壓去油脂,研磨成粉末。

上一十一味,搗研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溫生薑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搗成細粉。麵糊做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根據孩子的大小,增減藥丸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