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七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七十一 (4)

1. 小兒食癇

論曰小兒發癇,因乳哺不節而成者,食癇也,其證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掣縱,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此由臟腑壅滯,內有積熱,或乳母飲啖五辛毒物,恚怒無節。致煩毒之氣,入於乳中,因即乳兒,令氣血不調,腸胃痞塞,故壯熱多驚,四肢抽掣,是為食癇之病。

白話文:

古書中提到,小孩發癇症大多是因母親在餵奶時,飲食沒有節制而引起的。這種發癇症的症狀包括:口眼歪斜、眼睛上吊、手腳抽搐、背部挺直、頸項後彎等。這些症狀是因臟腑壅塞、體內積熱、或母親食用辛辣之物、心情煩躁而導致的。這些負面情緒會進入乳汁中,進而影響到孩子,導致他們氣血不調、腸胃阻塞,出現高燒、驚厥、四肢抽搐等症狀。這種發癇症就叫做食癇症。

治小兒食癇,及新生客忤。中惡發熱,乳哺不消,面青目下垂,丁奚骨瘦脛交。三歲不能行步。麝香丸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因飲食不節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和新生兒因客邪侵犯而出現的疾病。中邪而發燒,餵奶也不消化,面容青色,眼睛向下看,丁奚骨瘦,小腿交疊。三歲還不能走路。治療方法如下:

麝香丸方

組成:

麝香 一錢(研細)

乳香 一錢(研細)

沒藥 一錢(研細)

牙皁 半錢(研細)

辰砂 半錢(研細)

冰片 一分(研細)

牛黃 一分(研細)

琥珀 半分(研細)

製法:

將所有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

用法:

將藥粉分三次,每次用半錢,用黃酒或米湯送服。

功用:

開竅化痰,醒神活絡。

主治:

小兒食癇,新生兒客忤,中惡發熱,乳哺不消,面青目下垂,丁奚骨瘦脛交,三歲不能行步。

麝香(研半錢),牛黃(研一兩),黃連(去須),桂(去粗皮各二兩),雄黃(研),烏賊魚骨(去甲),丹砂(研),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巴豆(六十枚炒去皮別研出油盡),赤蜈蚣(一枚炙去足),特生礬石(煅過一兩)

白話文:

麝香(研磨半錢),牛黃(研磨一兩),黃連(去掉鬚根),桂皮(去掉粗糙的皮,各二兩),雄黃(研磨),烏賊魚骨(去掉魚甲),丹砂(研磨),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各一兩),巴豆(六十枚炒去皮,另研磨出油),赤蜈蚣(一隻,烤炙後去掉足),特生礬石(煅燒過,一兩)

上一十一味,除巴豆外,各搗研為末,入巴豆膏相和研勻,煉蜜和,入臼搗熟,安密器中,兒生半月,至一月,服如黍米大一丸,百日至二百日,服如麻子大二丸,一歲以上,量力加減,並用米飲下。

白話文:

以上這十一味藥物,除了巴豆以外,其餘的都要搗碎研磨成粉末狀,然後加入巴豆膏一起混合均勻,再加入蜂蜜混合,放入臼中搗打到熟透,然後密封在密閉的容器中。孩子生下來半個月到一個月時,服用像黍米大小的一粒藥丸,一百天到二百天時,服用像麻子大小的兩粒藥丸,一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孩子的體質酌情增減藥丸的數量,並用米湯送服。

治小兒食癇瘛瘲,及諸變蒸,腹中宿痞,飲食不節,腹滿溫壯,朝夕發甚,大小便不通,脾胃氣弱。牛黃丸方

白話文:

治療小兒飲食不節,導致瘲癇瘛、諸變蒸、腹中宿痞、腹滿溫壯、大小便不通、脾胃氣弱等症狀的牛黃丸方。

牛黃(研一分),雀屎白(炒半兩),芍藥(三分),芎藭(一兩),黃耆(細銼一分),乾薑(炮裂半兩),甘草(炙三分),人參,大黃(銼炒各一兩),當歸(切焙),黃芩(去黑心各半兩)白麵(炒三兩),巴豆(去心膜別研如膏紙裹壓去油一分)

白話文:

  1. 牛黃:研磨成細粉,取一分。

  2. 雀屎白:炒至微黃,取半兩。

  3. 芍藥:切片,取三分。

  4. 芎藭:研磨成細粉,取一兩。

  5. 黃耆:切成細絲,取一分。

  6. 乾薑:炮裂後取半兩。

  7. 甘草:炙烤後取三分。

  8. 人參:切片,取一兩。

  9. 大黃:切片炒至微黃,取一兩。

  10. 當歸:切片焙乾,取半兩。

  11. 黃芩:去黑心後取半兩。

  12. 白麵:炒至微黃,取三兩。

  13. 巴豆:去心膜後研磨成膏狀,用紙包起來壓去油分,取一分。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末,與巴豆膏和令勻,煉蜜為丸,一歲兒如黍米大二丸,二三歲如綠豆大三丸,並用米飲下,微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諸疾,一歲以上,三十六種無辜疳濕、閃癖、食癇、天行、赤眼、急黃、一切病。麝香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和巴豆膏混合均勻,加入蜂蜜製成丸劑。一歲的小孩吃兩丸,丸子大小如小米。兩三歲的小孩吃三丸,丸子大小如綠豆。都用米湯送服,直到稍微腹瀉為止。具體用藥量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

麝香(細研),牛黃(細研各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丹砂(細研),芍藥,白茯苓(去黑心各一兩),真珠(研如粉水飛過一分),甘遂(一分),巴豆(去皮心微炒研如膏三分),牡蠣(熬別搗羅研如粉一分),虎睛(二枚微炙研)

白話文:

*麝香(研磨細緻):半兩

*牛黃(研磨細緻):半兩 *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成膏狀):一兩 *丹砂(研磨細緻):一兩 *芍藥:一兩 *白茯苓(去除黑色中心):一兩 *真珠(研磨成粉末,以水過濾精製):一分 *甘遂:一分 *巴豆(去除外皮和內心,微炒研磨成膏狀):三分 *牡蠣(熬煮後搗碎研磨成粉末):一分 *虎睛(兩枚,微烤研磨):適量

上一十一味,除巴豆外,各搗研為末,入巴豆,煉蜜和搗三千杵,入密器中貯,候服取二丸,如麻子大,溫水下,隨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食癇,無辜閃癖。雄黃丸方

白話文:

除巴豆外,將上述十一種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巴豆,將蜂蜜煉好後與藥末一起搗碎三千次,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儲存。服用時,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取一到兩丸,如麻子般大小,用溫水送服。

雄黃(研),丹砂(研),牛黃(研各一分),麝香(研半分),石膏(半兩),蕤仁(去皮別研半兩),甘遂(切炒一分),牡蠣(熬半兩),巴豆(去心皮醋煮研一分)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粉),丹砂(研磨成粉),牛黃(研磨成粉,各十分之一兩),麝香(研磨成粉,半十分之一兩),石膏(半兩),蕤仁(去皮後另行研磨成粉,半兩),甘遂(切片炒至焦黑,十分之一兩),牡蠣(水煮半兩),巴豆(去除內心皮後,用醋煮熟,研磨成粉,十分之一兩)。

上九味,除研外,搗羅為末,共和研勻,煉蜜丸油麻子大,每服一丸二丸,米飲下,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諸癇,寒熱吐利不能乳哺。龍膽湯方

白話文:

上述九種藥材除了研磨之外,也要搗碎並篩成細末,然後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加入蜂蜜煉成藥丸,大小如油麻子一般。每次服用一丸或兩丸,用米湯送服。服用次數視病情好轉的情況而定,兒童的使用者劑量要減少。

龍膽,當歸(切焙),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栝蔞根,甘草(炙),桂(去粗皮),人參(切),牡蠣(熬),麻黃(去根節),赤石脂(別研),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龍膽草、當歸(切片並烘烤)、大黃(切碎並炒熟)、黃芩(去除黑色果實)、栝蔞根、甘草(烘烤過)、桂枝(去除粗糙的樹皮)、人參(切片)、牡蠣(熬煮過)、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赤石脂(單獨研磨)、芍藥(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二三歲兒每服一錢匕,水一盞,棗一枚擘,同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食癇,魍魎三十六種無辜,五疳八痢,驚風天瘹。真珠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選,二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錢匕,加水一杯,將一顆紅棗剖開,一起煎煮至五分之一,去除渣滓,溫熱後分兩次服用,視兒童大小酌情增減劑量。

真珠(細研一兩),牛黃(細研),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各半兩),丹砂(細研),牡蠣(熬研粉各一兩)虎睛(炙乾一對),甘遂(切炒半兩),芍藥(三分),白茯苓(去黑皮一兩),甘草(炙銼半兩),巴豆(去皮心研如膏紙裹出油盡半兩),麝香(研細一分)

白話文:

  • 真珠(研磨成細粉,一兩)

  • 牛黃(研磨成細粉)

  • 杏仁(去皮、去尖,每粒雙仁,炒熟後研磨成膏狀,各半兩)

  • 丹砂(研磨成細粉)

  • 牡蠣(熬煮後研磨成粉,一兩)

  • 虎睛(炙乾的一對)

  • 甘遂(切片炒熟,半兩)

  • 芍藥(三分)

  •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 甘草(炙烤切碎,半兩)

  • 巴豆(去皮去心,研磨成膏狀,用紙包裹並榨出油脂,半兩)

  • 麝香(研磨成細粉,一分)

上一十二味,除別研外,搗羅為末,一處研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至兩丸,米飲或桃仁湯下,取下惡物,如魚腦青色效,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食癇,及疳黃。丹砂餅子方

白話文:

除了另外研磨的部分,將上一段提到的十二種藥材搗碎成細末,放在一起研勻,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一丸,最多服用兩丸,用米湯或桃仁湯送服,服用後將會排出惡物,如果出現魚腦青色的症狀,表示藥效發揮,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狀況酌情增減藥量。

丹砂(研一兩半),黃鷹調(揀淨),白丁香(各一分),棘剛子(二十五枚微炒),粉霜(研)水銀沙子(研各一錢半),膩粉(一錢),乳香末(研),犀角屑,天南星末,麝香(研各半錢)蠍梢末,滑石末,蘆薈末(各一錢),金箔(一片),銀箔(一片)

白話文:

丹砂(研磨一兩半)、黃鷹調(揀選乾淨)、白丁香(各取一分)、棘剛子(二十五粒微炒)、粉霜(研磨)、水銀沙子(研磨各一錢半)、膩粉(一錢)、乳香末(研磨)、犀角屑、天南星末、麝香(研磨各半錢)、蠍梢末、滑石末、蘆薈末(各一錢)、金箔(一片)、銀箔(一片)。

上一十六味,搗研為末拌勻,稀麵糊和丸,如黃米大,捻作餅子,丹砂為衣,每服餅薄荷湯化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把前面十六種藥材搗碎研成粉末,拌勻後用稀麵糊和成丸,丸的大小如同黃米。把丸子捏成餅狀,然後用丹砂做外衣。每次服用藥餅時,要用薄荷湯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酌情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