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六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六十七 (7)

1. 小兒囟陷

論曰人之沖氣,內圍於胃,上通囟頂,小兒胃氣衝和,則腦髓充成,囟頂漸合,若胃熱熏蒸腑臟,則渴而引飲,因致泄利,令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所以囟陷也。

白話文:

古籍中說:人的真氣,在內部環繞著胃,向上貫通到囟門。嬰兒的胃氣和平協調,那麼腦髓就會充盈發育,囟門逐漸閉合。如果胃火上蒸燻灼內臟,就會感到口渴而飲水,因而導致腹瀉,使臟腑中的氣血虛弱。氣血虛弱,不能上升充養腦髓,所以囟門會凹陷。

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者。生乾地黃散

乾地黃(焙二兩),烏雞骨(一兩酥炙黃)

上二味,搗細羅為散,粥飲調下半錢匕,不拘時候。

治小兒胃虛,血氣不充囟陷。當歸湯

當歸(切焙),白朮人參黃耆(銼各一兩),訶黎勒(煨去核半兩),甘草(炙銼一分)

白話文:

當歸(切碎焙乾),白朮,人參,黃耆(切碎各一兩),訶黎勒(煨過去了核的約半兩),甘草(炙過之後切碎一分)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二服,不拘時候。

治小兒氣血虛弱,囟陷不平。乾地黃丸

熟乾地黃(焙),芍藥,當歸(切焙),白朮(各半兩),桂(去粗皮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粥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每一粒丸劑的大小約如黍米。每次服用七粒藥丸,以稀飯送服,在喝牛奶或吃乳製品前服用。服用量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適當增減。

治小兒囟陷。方

狗頭骨

上一味,炙令黃,搗羅為末,雞子清調塗之。

又方

天靈蓋

上一味,炙令黃,搗羅為末,生油調塗之。

治小兒囟陷。方

豬牙車骨髓

上一味,煎如膏,塗囟上。

2. 小兒變蒸

論曰小兒初生,稟受陰陽之氣,水為陰,火為陽,水火相逮而後陰陽變革,由胚胎而有血脈,由血脈而成形體,以至腑臟具,精神全,無非陰陽水火之氣,故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且蒸,變即上氣,蒸即體熱,三百二十日,而十變五蒸,是為小蒸畢。又六十四日而一蒸,凡四蒸總五百七十六日,而變蒸足,氣血就,每當變蒸,則情態異常,輕者體熱微汗,似有驚候,耳髖皆冷,重者壯熱脈亂,或汗或否,大率與溫壯相似。

白話文:

醫家說嬰兒出生後,接受天地之氣,水為陰,火為陽,水火相接,陰陽變化,由胚胎形成血脈,由血脈形成形體,直到內臟具備,精神完全,都離不開陰陽水火之氣,所以三十二天變化一次,六十四天再變化並發熱,變化就是上升的氣,發熱就是身體發熱,三百二十天,十次變化五次發熱,這是小的變化結束了。再過六十四天發熱一次,總共四次發熱,總共五百七十六天,變化和發熱就結束了,氣血就充足了。每次變化和發熱時,小孩的情態都不一樣,輕的發熱、出小汗,好像有受驚的樣子,耳朵和髖部都發冷;重的發熱厲害,脈搏紊亂,有的出汗有的不出汗,大部分與溫壯病相似。

特耳與髖,不熱為異爾,此乃血氣增長,無用調治,唯忌傍人或致驚動,任之五日以上至十日、自定,或熱甚連數日者,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霜丸,小瘥便止,勿夏服之,亦有或早或晚,不拘日數者,亦有臨變蒸時,為寒邪所加者,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必啼呼不止,但驗其耳與髖,審得其證者,或熨痛處後,兼以治寒邪之藥。

白話文:

耳朵和髖部不發熱是異常的,這是由於血氣增長所導致,無需治療,只需要注意避免他人靠近或驚動嬰兒。通常在五天到十天內會自行好轉。如果發燒嚴重並持續數天,可以服用黑散。如果出汗後發熱仍不退,可以服用紫霜丸。症狀稍有好轉後就應停止服藥,不宜在夏季服用。有些嬰兒可能會早一點或晚一點好轉,不拘泥於具體的天數。還有臨牀上如果蒸時,寒邪侵入,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必啼呼不止,只要檢查耳朵和髖部,診斷正確,可以熨灸疼痛部位,同時兼治寒邪。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黑散方

麻黃(去根節沸湯掠過半兩),大黃(銼炒一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

白話文:

麻黃: 去掉根部和節,用沸水略過,取半兩。

大黃:切碎,炒至稍微變黃,取一分。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殼和尖端,再用麩子炒至微黃,取半兩。

上三味,先搗二味為末,別研杏仁如脂,和散又搗令調勻,納密器中一月,兒服小豆大一粒,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許。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先將甘草、白朮搗成細末,杏仁另外研磨成脂狀,然後與甘草、白朮混合均勻,裝入密封容器中放置一個月。嬰兒服用時,取小豆大小一粒,用乳汁調和服用。服用後,將嬰兒抱起使其出汗,汗出後用溫粉粉撲之,注意不要讓嬰兒見風。連續服用一百天,嬰兒服用量可逐漸增加至棗核大小。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紫霜丸方

代赭(搗研如粉),赤石脂(搗研如粉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出油盡),杏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白話文:

代赭(搗研成粉),赤石脂(搗研成粉,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掉心和皮,煉出油),杏仁(五十枚,去皮、去尖端,切成兩瓣,麩炒至金黃色)

上四味,先以巴豆杏仁等,別搗如膏,和代赭二味末,搗二千杵相得,入少蜜搗之,仍須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量兒大小加減,小兒夏月多熱令發疹,二三十日一服甚佳,代赭須真者,若無以左顧牡蠣代之。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物,先以巴豆和杏仁等搗成膏狀,再和代赭這兩種藥末一起搗二千次,直到均勻混合,然後加入少許蜂蜜搗勻,須密封保存於密閉容器中三十天,嬰兒服用時如麻子大的一丸,與少許乳汁一起餵服,服藥後少量哺乳,不可過多,到中午時可服用下瀉劑。若嬰兒熱症仍未痊癒,隔天早上再服用一丸,百日以上的嬰兒服用如小豆大的一丸,可視嬰兒體型大小增減用量。小嬰兒在夏季容易發熱起疹子,每二十至三十天服用一次此藥效果甚佳。代赭必須是真正的代赭,若無可用左顧牡蠣代替。

治小兒初生,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唄者,若已能進哺,飲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鬾氣,並諸驚癇悉療。龍膽湯

白話文:

治療小兒剛出生,血脈飽滿,寒熱溫壯,四肢抽搐,發熱大聲哭鬧的疾病。如果已經能夠進食,飲食不消化,壯熱,以及變蒸不解,人體內有客人發作,以及各種驚嚇癲癇,都可以治療。

龍膽湯方:

龍膽草、人參、白芍、甘草、黃芩、黃連、黃柏、地黃、防風、荊芥、羌活、前胡、紫蘇、薄荷、僵蠶、全蠍、蜈蚣、蜘蛛。

龍膽,鉤藤,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炒),黃芩(去黑心),芍藥,大黃(銼炒各一兩),甘草(炙銼),蜣螂(去翅足炙),當歸(切焙),人參(各一兩)

白話文:

龍膽、鉤藤、柴胡(去除根苗)、赤茯苓(去除黑皮)、桔梗(炒過)、黃芩(去除黑心)、芍藥、大黃(切碎炒過,各一兩)、甘草(炙過切碎)、蜣螂(去除翅足,炙過)、當歸(切片焙過)、人參(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一二歲兒,每服一錢匕,以水五分,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三四歲兒,每服一錢半匕,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連夜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一、兩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錢匙,以五分水煎至三分,除去渣滓後溫服;三、四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一錢半匙,以一小盞水煎至五分,除去渣滓,連續服用三、四次,根據兒童的身體狀況增減服藥劑量。

治小兒變蒸,經時不止,挾熱心煩,啼叫不歇,骨熱面黃。柴胡湯

柴胡(去苗),甘草(炙銼),人參,玄參(各一兩),龍膽(半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白話文:

柴胡(除去梗莖和葉柄)、甘草(炙烤後切碎)、人參、玄參(各一兩)、龍膽(半兩)、麥門冬(去核並用文火烘烤一兩半)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八分盞,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變蒸,熱氣乘心,煩躁啼叫不已,及骨蒸煩熱。前胡湯

前胡(去蘆頭),龍膽,甘草(炙銼),人參,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食後量大小加減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