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序四
序四
1. 序四
陳子遠公,所著《石室秘錄》,皆傳自異人,而於青囊肘後,闡發尤多,故撥盲起疲,捷如響應。余既序之,梓以行世矣。無何,復郵《本草新編》,余讀竟而益嘆其術之奇也,服其心之仁也。粵稽烈山氏,躬嘗百草,教後世以醫。軒轅、岐伯,相與論性命之學,即今《金匱》、《靈樞》、《素問》、《難經》。
一以天地陰陽、四時寒燠、五行屈伸、悔吝之道,通於人身之風寒暑熱、五臟六腑、相生互伐、強弱通塞之機。蓋古先哲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而後頤指意會,將使天下之人之病無有不治,且並其病也而無之而後快焉。是道也,猶之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行之矣。後世若淳于意、華元化、孫思邈、許胤宗、龐安時諸公,咸以醫鳴,而長沙張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也。其間繼起,立論著方,或少偏畸,猶滋訾議,而況其凡乎。
自輓近以來,家執一言,人持一見,紛然雜然之說行,天人合一之旨晦,由是習焉莫測其端。狃焉莫窮其變,而冀得心應手也,必無幾矣。陳子乃慨然以著作自任,上探羲皇,密證仙真,寤寐通之,著書累千萬言。而《本草》一編,略人所詳,詳人所略,考《綱目》,辨疑諸善本,惟探注方與真贗、與甘溫涼熱治病炮製而已。
茲則一藥必悉其功用,權其損益,入某經通某臟,人能言之;入某經而治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通某臟而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問辨疑,繭抽蕉剝,愈入愈細。舉《靈樞》以上諸書,後世有誤解誤用者,必引經據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墮雲霧中。洵乎陳子術之奇也。
且其論滋補則往復流連,論消散則殷勤告誡,而於寒涼之味則尤其難其慎,不翅涕泣而道之,固唯恐輕投於一二人,貽害者眾;錯置於一二時,流毒者遠也。斯其心可不謂仁矣乎。今醫統久替似續,殊難其人。若陳子所云岐伯、雷公、仲景、純陽諸先哲,或顯形而告語,或憑乩而問答,殆亦憫醫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屬斯人也,陳子何多讓焉。
謀也,三載薪勞,一官叢脞,不能仰副聖主如天之仁以廣仁政,而獨於民人死生之際,三致意焉,故得是書而樂為之序。又減俸而付諸梓,亦欲舉世讀是書者,務求盡乎其心之仁,而不徒驚乎其術之奇焉,則夫古先哲王之所傳,賢士大夫之所述,庶不至如伯牙海上,知音曠絕,而於以濟世利物也,思過半矣。
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仲春中浣之吉
華川金以謀敬書於上元署中
白話文:
陳子遠先生所著的《石室秘錄》,據說是從異人那裡傳來的,其中對《青囊肘後歌》等醫書的闡述尤其詳盡,所以能迅速診斷病症,效果顯著。我之前已經為這本書寫了序言,並將其付梓刊行。不久之後,又收到了他寄來的《本草新編》。我讀完之後,更加讚嘆他醫術的高超,也敬佩他仁慈的心腸。
追溯到古代,神農氏親自嚐遍各種草藥,教導後人醫術。黃帝和岐伯一起探討生命醫學,這就是現在的《黃帝內經》、《靈樞》、《素問》、《難經》等醫學典籍。這些醫書都將天地陰陽、四季寒熱、五行運行、以及盈虧的道理,與人體內的風寒暑熱、五臟六腑的相生相剋、強弱通塞的機制聯繫起來。古時候的聖賢君王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因此可以運用他們的智慧,讓天下百姓的疾病都能夠得到醫治,甚至希望天下無病。這和治理國家是相同的道理,古代的君王本來就是以不忍人之心來治理天下的。
後世的淳于意、華佗、孫思邈、許胤宗、龐安時等名醫都以醫術聞名,而張仲景更是集大成者,他繼承了這種醫道和仁心。他們之間不斷有後繼者,提出理論、撰寫藥方,但有些稍有偏頗,仍然受到批評,更何況是那些平庸的醫生呢?
近來,大家各執己見,各種雜亂的說法充斥市面,天人合一的醫理漸漸被埋沒,人們對醫理的認識變得模糊,難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只是習慣於傳統的說法而不知變通,還想得心應手地運用醫術,幾乎是不可能的。陳先生因此擔負起著作的責任,上溯遠古,考證仙人醫術,日夜鑽研,寫成了數百萬字的醫書。而這本《本草新編》,他詳細解釋了別人忽略的部分,簡略了別人詳細的部分。他考證《本草綱目》等各種醫書,辨別真偽,只探討藥物的配方、真假、藥性(甘、溫、涼、熱)和治療病症的炮製方法。
現在,一般人只能說出某種藥物的作用、損益、歸經和入臟,但陳先生卻能說出藥物入某經後如何治療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通某臟如何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他對各種疑問的辨析,就如抽絲剝繭一般,越來越深入細微。他引用《靈樞》等醫書,對於後人誤解或誤用的地方,一定會引經據典,加以辨明,使人不再迷惑。這真可謂是陳先生醫術的神奇之處啊。
而且,他在論述滋補時,總是反覆強調;論述消散時,總是殷勤告誡;對於寒涼藥物,更是謹慎小心,甚至如同哭泣般地勸誡,唯恐輕易使用這些藥物,危害大眾;也害怕用藥不當,造成長遠的禍害。這份心意,難道不能說是仁慈的嗎?現在,中醫的傳承斷斷續續,難以找到合適的人選。或許就像陳先生所說的那樣,岐伯、雷公、張仲景等先賢,可能是顯靈告誡,或是藉由乩童問答,大概也是因為憐憫醫理的不明,想要將醫道託付給像陳先生這樣的人吧,陳先生又何必過於謙讓呢?
我金以謀,在職三年,未能輔佐皇帝推廣仁政,卻對於百姓的生死大事,多次關注,所以得到這本書後,非常樂意為它寫序。我甚至還減少了自己的俸祿來印刷這本書,也是希望世人讀了這本書,能盡力學習陳先生仁慈的心,而不只是驚嘆他醫術的神奇。這樣,古代聖賢所傳、賢士大夫所著的醫學,才不至於像伯牙的海上知音一樣,成為絕響,而能真正地造福世人,也算盡到了一半的心力了。
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仲春中浣吉日 華川金以謀敬書於上元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