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指南總論 (15)

回本書目錄

附:指南總論 (15)

1. 論中風證候

論傷寒吐血發衄,傷寒五、七日,發鼻衄或吐血者,熱盛氣壅則衄血或吐血,切不可妄投熱藥,可與雞蘇丸、薄荷煎,煎茅根湯或茅花汁冷送下,甚者可與三黃丸。如渴,兼服五苓散、清心散加真蒲黃煎服。

論傷寒咽喉疼痛,傷寒咽喉痛,皆因內熱氣秘,陽毒上熏,則咽喉痛。痰盛者,可與如聖湯。甚者,可與四順飲、犀角飲、洗心散皆可服之。

論傷寒腹痛,傷寒有熱腹痛者,三、四日大便不通,繞臍腹痛,或發熱不惡寒,或渴者,此乃胃中有燥糞,故發痛也。切不可用熱藥,且如正氣散、理中湯及諸推積性熱藥,皆不可用,誤人性命。只可與小柴胡湯加芍藥少許同煎,一、二服如未效,可至三、四服,取大便通為度。

傷寒腹痛有寒證,因服冷藥過多,大便自利,腹中痛,手足冷者,可與理中丸,甚者與附子理中丸、理中湯。未效,用姜附湯多加甘草煎,用諸熱藥即止。氣虛及老人傷寒後腹痛,大便如常,無熱,只是腹痛者,與黃耆建中湯,多服取效。

論傷寒大小便秘,傷寒大便秘者,可與麻仁丸。未通者,與神功丸、三黃丸。有熱者,與四順清涼飲。後以參苓白朮散、嘉禾散補之。小便秘結者,與五苓散、導赤散、五淋散皆可與之。

論傷寒後自汗,傷寒後自汗者,可服牡蠣散、止汗散,兼嘉禾散、黃耆建中湯加人參煎服,又人參當歸散加小麥同煎。

論傷寒後自利,傷寒後腹痛,大便自利,手足冷者,可服理中丸之類,見腹痛條內。

論傷寒後黃疸,傷寒眼睛及遍身發黃疸,小便不利,或頭上汗出者,可與五苓散。以山茵陳、山梔子各少許,銼碎,二錢,煎湯調,多服效。

論傷寒後腹滿,傷寒後腹滿者,不思飲食,或食後不消化,腹脅脹滿者,可與勻氣散、沉香降氣湯、蓬煎丸、思食丸、參苓白朮散。甚者,與青木香丸,兼嘉禾散、四君子湯、木香分氣丸、木香散、木香流氣飲,看虛實用之。

論傷寒後患痢,傷寒後患痢,多是熱證,或下純膿,或下純血,可與黃連阿膠丸、駐車丸。血多者,與地榆散、胃風湯兼服。

論傷寒中濕證,傷寒一身盡痛,轉側不得,骨節煩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額上汗出,此中濕氣也,可多服五苓散利小便,次用朮附湯兼服之。

論傷寒後調理,傷寒本無補法,不可用太溫藥補之。若補甚,則再發熱。但可用微溫藥調理,只可與參苓白朮散。虛弱、老人,用嘉禾散之類調理。

論傷暑證候,夏月傷暑,亦云伏暑,謂其人從熱中來,便從涼處坐臥,不知被外涼冷之氣閉,暑熱氣伏在腠理中,不能發泄,故曰伏暑。其證自汗惡寒,或背惡寒而渴,或面垢如未洗面人,或板齒燥,當門二齒乾,是伏暑也。嘔逆而渴者,及臥不及席,也是傷暑也,可與五苓散、桂花丸、大順散、香薷散。

白話文:

論中風證候

傷寒吐血、流鼻血:傷寒病程五到七天,出現流鼻血或吐血,是因熱盛氣壅導致的。絕對不能亂用溫熱藥物,可以用雞蘇丸、薄荷煎劑,或煎煮茅根湯或茅花汁冷服,情況嚴重者可用三黃丸。如果口渴,可以同時服用五苓散、清心散,再加真蒲黃煎服。

傷寒咽喉疼痛:傷寒導致咽喉疼痛,都是因為內熱、氣機阻滯,陽毒之氣上熏所致。痰多的患者,可用如聖湯。情況嚴重者,可用四順飲、犀角飲、洗心散等藥物。

傷寒腹痛:傷寒伴隨發熱腹痛,三到四天未排便,肚臍周圍疼痛,或發熱但不惡寒,或口渴,這是因為胃中燥熱積滯糞便所致。絕對不能使用溫熱藥物,如正氣散、理中湯及其他溫熱通便的藥物都絕對禁用,以免危及生命。只能使用小柴胡湯加少量芍藥同煎,一到兩劑無效,可服用三到四劑,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傷寒寒性腹痛:因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大便稀溏,腹痛,手腳冰冷,可用理中丸;情況嚴重者,用附子理中丸或理中湯。如果無效,則用生薑附子湯多加甘草煎服,此時應停止使用其他溫熱藥物。氣虛或老年人傷寒後腹痛,大便正常,無發熱,僅僅腹痛,可用黃耆建中湯,多服幾劑直到見效。

傷寒便秘或腹瀉:傷寒便秘者,可用麻仁丸;若仍不通,則用神功丸、三黃丸。若伴有發熱,則用四順清涼飲。之後再用參苓白朮散、嘉禾散調補。大便祕結者,可用五苓散、導赤散、五淋散等。

傷寒後自汗:傷寒後自汗不止,可用牡蠣散、止汗散,再配合嘉禾散、黃耆建中湯加人參煎服,或用人參當歸散加小麥同煎。

傷寒後腹瀉:傷寒後腹痛,大便稀溏,手腳冰冷,可用理中丸等藥物(詳見腹痛部分)。

傷寒後黃疸:傷寒後眼睛和全身發黃,小便不利,或頭上出汗,可用五苓散。再用茵陳蒿、梔子各少許,切碎,約六克,煎湯服用,多服則有效。

傷寒後腹脹:傷寒後腹脹,不想吃東西,或飯後消化不良,腹部兩側脹滿,可用勻氣散、沉香降氣湯、蓬煎丸、思食丸、參苓白朮散。情況嚴重者,可用青木香丸,再配合嘉禾散、四君子湯、木香分氣丸、木香散、木香流氣飲,根據虛實情況選用。

傷寒後痢疾:傷寒後患痢疾,多為熱證,或下痢膿血,可用黃連阿膠丸、駐車丸。出血多的,可用地榆散、胃風湯同服。

傷寒濕證:傷寒全身疼痛,翻身困難,骨節酸痛,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額頭出汗,這是濕邪內蘊,可用五苓散利尿,再用朮附湯同服。

傷寒後調理:傷寒病癒後不需要大補,不能用太溫熱的藥物進補,補過頭會再次發熱。只能用溫和的藥物調理,可用參苓白朮散。虛弱或老年人,可用嘉禾散等藥物調理。

傷暑證候:夏天傷暑,也叫伏暑,是指人在熱環境中活動後,突然到涼爽處休息,導致外寒之氣閉塞,暑熱之氣鬱積於肌膚腠理之間,不能發散,故稱伏暑。症狀表現為自汗惡寒,或背部惡寒口渴,或面容污濁,好像沒洗臉一樣,或牙齒乾燥,門齒乾燥,這些都是伏暑的表現。嘔吐、口渴,臥床不安,也是傷暑的表現,可用五苓散、桂花丸、大順散、香薷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