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五積散
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宜服之。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當歸(去蘆),肉桂(去粗皮),芍藥,半夏(湯洗七次,各三兩),陳皮(去白),枳殼(去瓤,炒),麻黃(去根、節,各六兩),蒼朮(米泔浸,去皮,二十四兩),乾薑(爁,四兩),桔梗(去蘆頭,十二兩),厚朴(去粗皮,四兩)
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如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泄利清穀,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即入煨生薑三片、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風發熱,項背強痛,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入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並不拘時候。
白話文:
五積散
此方能調理脾胃、疏通氣血,驅除風寒,化解痰飲。主治脾胃虛寒導致的腹部兩側脹痛,胸膈痰滯引起的嘔吐、噁心;或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造成心腹痞悶、頭昏眼痛、肩背僵硬、肢體乏力、寒熱交替、食慾不振;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絞痛、月經不調或閉經等症狀,皆可服用。
藥物組成:白芷、川芎、炙甘草、去皮茯苓、去蘆當歸、去粗皮肉桂、芍藥、七次湯洗的半夏(各三兩)、去白陳皮、去瓤炒枳殼、去根節麻黃(各六兩)、米泔浸泡去皮蒼朮(二十四兩)、炮薑(四兩)、去蘆頭桔梗(十二兩)、去粗皮厚朴(四兩)。
除了肉桂和枳殼需另行粗末外,其餘十三味藥材需混合研成粗末,用文火炒至顏色略變,攤涼後,再加入肉桂、枳殼藥末拌勻。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三片,煎至半杯水,去渣,稍溫服。若出現冷氣上衝,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腹瀉,以及腹部腫塊、膀胱和小腸氣痛等症狀,可加煨過的生薑三片和少量鹽同煎;若為傷寒時疫,伴有頭痛、全身疼痛、惡風發熱、項背僵硬,可加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僅感惡寒,或發熱不甚,肢體僵硬,或手腳冰冷,可加炒茱萸七粒、少量鹽同煎;若寒熱不調、咳嗽喘息,可加紅棗同煎;婦女難產,可加醋一合同煎;服藥時間不限。
2.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巳發及未發,疑二之間,並宜服之。
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各十兩),葛根(十五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
治療大人小孩因時疫引起的頭痛發熱、四肢痠痛;以及瘡疹發疹與未發疹之間的疑似狀態,都可以服用此方。
藥方:升麻、白芍藥、炙甘草各十兩,葛根十五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煎煮成一杯,過濾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每日服用二到三次,直到病氣消除、身體涼爽為止。小孩服用劑量需根據其體力調整。
3. 葛根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肉桂(去粗皮,一兩),甘草(炙),黃芩,芍藥(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棗一枚剝破,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取汗出為度。
白話文:
葛根解肌湯治療傷寒、溫病以及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症狀包括頭痛、頸項僵硬、發熱畏寒、四肢拘緊、關節疼痛、腰背酸痛、胸悶。
藥材包括: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肉桂(去粗皮,一兩)、炙甘草、黃芩、白芍藥(各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約三百毫升的水,加一枚去核的紅棗,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稍溫服下,不限時間,以出汗為止。
4. 金沸草散
治風化痰,除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悶,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黏,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三兩),荊芥穗(四兩),甘草(炒),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赤芍藥(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有寒邪則汗出,如風盛則解利。
白話文:
金沸草散
此方主治風痰引起的頭暈目眩、頸項僵硬疼痛、寒熱往來、四肢酸痛、胸悶、痰液不易咳出、咳嗽氣喘、鼻涕唾液稠黏等症狀,也能治療流行性感冒等寒邪引起的發熱、怕風等症狀。
配方: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前胡(去蘆頭),各三兩;荊芥穗四兩;甘草(炒)、半夏(水洗七次,再用薑汁浸泡)、赤芍藥,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煮至八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若有寒邪,則會出汗;若風邪盛,則會腹瀉。
5.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枳實(去瓤,炒,半兩),柴胡(去蘆,半斤),大黃(二兩),半夏(湯洗七次,切,焙,二兩半),赤芍藥,黃芩(各三兩)
上五味,為粗末,入半夏拌勻。每服三大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中盞,濾去滓,溫服,食後、臨臥。此藥治傷寒內熱裡實,若身體疼痛,是表證未解,不可服之。
白話文:
大柴胡湯
傷寒病發十多天,邪氣積聚在體內,寒熱交替,大便秘結,肚子脹痛,神志不清,心胸部脹滿堅硬,吃不下東西;或者好幾天(五、六天)沒大便,肚臍周圍刺痛,時而煩躁,出汗後像瘧疾一樣發作,傍晚發熱,而且臟腑實滿,脈象有力的人,可以服用此方。
藥方組成:枳實(去除瓤,炒制,7.5克),柴胡(去除蘆根,75克),大黃(30克),半夏(用湯水洗七次,切片,烘乾,37.5克),赤芍藥,黃芩(各45克)。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粗末,再與半夏拌勻。每次服用10克(約三大錢),用水225毫升(約一盞半),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煮至112.5毫升(約一中盞),過濾藥渣,溫服,飯後或睡前服用。此藥方主治傷寒病導致的內熱裡實症狀,如果身體疼痛,表示表證尚未解除,不可服用。
6. 朮附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及風虛頭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藥暖肌補中,助陽氣,止自汗。
甘草(炒,二兩),白朮(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薄切片,一兩半)
上搗白朮、甘草為粗末,入附子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朮附湯用於治療風濕交侵導致的身體疼痛、煩躁不安,無法翻身,不嘔吐不口渴,大便秘結,小便通暢等症狀。也適用於因風虛導致的头晕眼花、头重脚轻,嚴重者甚至食欲不振的情況。此方能溫暖肌膚、補益脾胃、助益陽氣,並可止汗。
藥方組成:炒甘草二兩、白朮四兩、炮附子(去皮、臍,切薄片)一兩半。
用法:將白朮、甘草搗成粗末,再加入炮附子拌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約300毫升),加生薑五片、大棗一個(掰開),一起煎煮至一盞(約150毫升),濾渣,溫服,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