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治傷寒

(附中暑)

2.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並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傷風感冒及季節性流行病,症見頭痛、頸部僵硬、高燒怕冷、全身酸痛;同時也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聲音沙啞、風邪引起的頭痛、噁心嘔吐以及發冷發熱等症狀,統統都能處理。

柴胡(去苗),甘草(爁),桔梗,人參(去蘆),芎藭,茯苓(去皮),枳殼(去瓤,麩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獨活(去苗)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莖),甘草(炙),桔梗,人參(去除鬚根),川芎,茯苓(去除外皮),枳殼(去除內瓤,用麩子炒),前胡(去除根莖,洗淨),羌活(去除根莖),獨活(去除根莖)

上十味,各三十兩,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每種藥材取 30 兩,研成粗粉。每次服 2 錢藥粉,加水一茶杯,放入少許生薑和薄荷,一起煎煮,直到液體剩下原本的七分之一。去渣服用。服用時間不限,寒氣重的,熱服;熱氣重的,溫服。

3. 小柴胡湯

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傷寒、溫熱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怕風、頸部僵硬、胸部脹滿肋骨疼痛、嘔吐噁心口渴、冷熱交替發作、全身和臉部發黃、小便困難、大便硬結,或月經過後未停止,或潮熱不退;以及病癒後因勞累而復發,出現發燒疼痛的症狀;婦女傷風,頭痛發燒;經血剛結束,出現有如瘧疾的寒熱,發作時間有一定的規律;以及產後傷風,頭痛發燒。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二兩半),柴胡(去蘆,半斤),人參,甘草(炙),黃芩(各三兩)

白話文:

半夏(用熱水洗七次,曬乾,二兩半) 柴胡(去除蘆頭,半斤) 人參、甘草(用火炙過),黃芩(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分作二服,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上藥粗糙不堪,每次服用三分,用一盞半的水煎煮,加入五片生薑和一個擘開的棗子,一起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量,去渣,趁微熱時服用,不限時間。小兒的用量減半,根據年齡適當加減。

4. 林檎散

治傷寒及時行疫癘,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腰背四肢拘急煩疼,面赤咽乾,嘔逆煩渴。

白話文:

用於治療流感和流行性瘟疫,症狀包括頭痛、頸部僵硬、高燒畏寒、腰背及四肢緊繃疼痛、面部潮紅、咽喉乾燥、噁心嘔吐以及煩躁口渴。

麻黃(去節),肉桂(去粗皮),蒼朮(去皮),川大黃,乾葛,石膏,山梔子(去皮,各一兩半),木通,瞿麥,甘草(炙),前胡,川芎(各一兩),藿香(用葉),川烏頭(炮,去皮、臍,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肉桂(去掉粗皮),蒼朮(去掉皮),大黃(川產),乾葛,石膏,山梔子(去掉皮,各 1.5 兩),木通,瞿麥,炙甘草,前胡,川芎(各 1 兩),藿香(用葉子),川烏頭(炮製,去掉皮和臍,各 0.5 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林檎糝十數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計時,相次再服。衣被蓋覆,汗出為度。

白話文:

藥方以上藥材為主要成分。每次服用兩錢藥材,加入一杯水,放入十幾片蓮子心(新鮮或曬乾的皆可),煎煮至水量減少三分之一,去除藥渣,趁稍熱時服用,不必拘泥於時間,接著連續服用兩次。服用後蓋上被子保暖,待汗水排出即可。

5. 柴胡石膏散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黏。

白話文:

治療流行性瘟疫,高燒怕風,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咽喉乾燥,感覺胸口悶脹,時冷時熱,咳嗽有痰,鼻涕和口水濃稠黏膩。

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乾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白話文:

赤芍藥、柴胡(去除根)、前胡(去除根)、石膏(煅燒)、乾葛(各 50 兩)、升麻(25 兩)、黃芩、桑白皮(各 37.5 兩)、荊芥穗(去除泥土,37 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白話文:

品質上等為上品,下等為粗末。每次服用二錢,水一碗,放入生薑三片,豆豉十多粒,一同煎煮至只剩下七分,去掉渣滓,稍稍加熱後服用。小兒分三次服用,根據體型大小增減用量,不限服藥時間。

6. 麻黃湯

治傷寒頭痛,發熱惡風,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燒畏風,骨頭關節疼痛,呼吸急促且胸悶,以及沒有出汗的症狀。

麻黃(去節,三兩),甘草(炙,一兩),肉桂(去粗皮,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炒,別研膏)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枝,三兩), 甘草(炙烤過,一兩), 肉桂(去除粗皮,二兩), 杏仁(七十顆,去除皮尖,炒過後研磨成膏)

上為粗末,入杏仁膏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汗出為度。若病自汗者,不可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最上面一層比較粗糙,把它混合進杏仁膏裡攪拌均勻。每次服三錢,加水一盞半,煎到剩下八分之,去掉渣滓,溫熱服用,只要出汗就可以了。如果患者有自發性盜汗的症狀,就不可以服用。不限定服用的時間。

7.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微喘。又治溢飲,身體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臥;或因形寒飲冷,內傷肺經,咳嗽喘急,嘔吐涎沫,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表證未解,伴有胸腹水腫,乾嘔發熱,咳嗽氣喘。

也可用於治療積水症,身體沉重疼痛,以及因咳嗽嘔逆而無法平臥;或因受寒飲冷,內傷肺經導致的咳嗽氣喘急促,嘔吐泡沫痰液。

乾薑(炮),細辛(去葉),麻黃(去節、根),肉桂(去粗皮),芍藥,甘草(銼,炒,各三兩),五味子(二兩),半夏(湯洗七次,切作片,二兩半)

上將七味為粗末,入半夏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白話文:

乾薑(用火烤),細辛(去掉葉子),麻黃(去掉節和根),肉桂(去掉粗皮),芍藥,甘草(弄碎,炒過,各三兩),五味子(兩兩),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切片,兩兩半)

8. 聖散子

治傷寒、時行疫癘、風溫、濕溫,一切不問陰陽兩感,表裡未辨,或外熱內寒,或內熱外寒,頭項腰脊拘急疼痛,發熱惡寒,肢節疼重,嘔逆喘咳,鼻塞聲重;及食飲生冷,傷在胃脘,胸膈滿悶,腹脅脹痛,心下結痞,手足逆冷,腸鳴泄瀉,水穀不消,時自汗出,小便不利,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流行性感冒、風熱、濕熱,不管陰陽體質、表裡病因,例如外表發熱但內部寒冷,或內部發熱但外表寒冷,頭部、頸部、腰部、脊椎疼痛拘急,發燒怕冷,四肢疼痛沉重,噁心嘔吐、喘咳,鼻塞聲音沙啞;以及飲食生冷,損傷胃脘,胸膈滿悶,腹脅脹痛,心下結實,手腳冰冷,腸鳴腹瀉,食物水穀無法消化,時常自汗,小便不通,都可以服用這種藥方。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白朮,防風(去蘆頭),吳茱萸(湯洗七次),澤瀉,附子(炮裂,去皮、臍),藁本(去土),高良薑,豬苓(去皮),藿香(去枝、土),蒼朮,麻黃(去根、節),細辛(去苗),芍藥,獨活(去蘆),半夏(湯洗七次,薑汁製),茯苓(去皮),柴胡(去蘆),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甘草(炙,一兩),草豆蔻仁(十個,去皮),石菖蒲(半兩)

白話文:

藥材清單:

  • 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薑汁炙烤)
  • 白朮
  • 防風(去除蘆頭)
  • 吳茱萸(用熱水清洗七次)
  • 澤瀉
  • 附子(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肚臍)
  • 藁本(去除泥土)
  • 高良薑
  • 豬苓(去除外皮)
  • 藿香(去除枝葉和泥土)
  • 蒼朮
  •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
  • 細辛(去除葉子和幼苗)
  • 芍藥
  • 獨活(去除蘆頭)
  • 半夏(用熱水清洗七次,用薑汁處理)
  • 茯苓(去除外皮)
  • 柴胡(去除蘆頭)
  • 枳殼(去除果肉,用炒麩處理,各取半兩)
  • 甘草(炙烤,一兩)
  • 草豆蔻仁(十粒,去除外皮)
  • 石菖蒲(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熱服,不計時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時氣不和,空腹飲之,以辟邪疫。

白話文:

上半身有表虛症狀(如鼻塞、流涕、發熱、怕冷)。每次服用四錢(約12克),加入一盞半(約300毫升)的水,煎煮成一盞(約200毫升),去除渣滓,趁熱服用,不限服藥時間,感到全身微微出汗即可痊癒。在流行病或疫症期間,空腹服用,可以預防邪氣和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