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指南總論 (2)
附:指南總論 (2)
1. 論服餌法
夫藥有君臣佐使,人有強弱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可丸,加減不失其宜,藥病相投必愈。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而進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臟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復須調理,今所云先食、後食,蓋此義也。
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易消下。若冷,則嘔吐不下。若太熱,則傷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則令人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即再服,若太促者,前湯未消,後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否,乃更進服。
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為限,過多亦損人。云一日再服者,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力漸積,熏蒸五臟,彌久為佳,不須頓服為善,徒餌名藥,獲益甚少也。
凡服浸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斷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隨性飲之,以知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損人也。
凡服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而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之藥,只如巴豆、甘遂之輩,不可令至盡劑爾。如經所說:一味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味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味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味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味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味一毒服六丸如梧桐子。
以數為丸,而毒中又有輕重,只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芫花之輩耶!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凡餌湯藥後,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大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食菜,於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於喜怒。是以療病用藥力為首,若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於藥。所以病者務在將息,攝養之至,可以長生,豈止愈病而已哉。
白話文:
關於服藥的方法:
藥物有君、臣、佐、使的搭配,人有體質強弱、虛實的不同,因此服藥的方法,輕重份量各不相同,兒童和年長者服藥方式不一樣,體質強健和虛弱的人也有差異,有的適合補益,有的適合瀉下,有的適合服用湯藥,有的適合服用藥丸,增減藥量要恰當,藥物對症才能治癒疾病。
如果病在胸部以上,應該先吃飯後服藥。如果病在腹部以下,應該先服藥後吃飯。如果病在四肢、血脈,應該空腹在早上服用。如果病在骨髓,應該在飽食後晚上服用。
一般來說,藥力與吃飯的氣不適合相遇,應該等食物的氣消散後再服藥,藥力散發後再吃飯。這樣安排,就能使五臟安和,這不只是因為藥物有多種功效,更重要的是時間的安排,還要配合調理,我前面所說的先吃飯、後吃飯,就是這個意思。
一般來說,服用湯藥,最好稍微加熱後再服用,這樣容易消化吸收。如果湯藥是冷的,就容易引起嘔吐而無法服用。如果太熱,則會傷害喉嚨,所以要特別注意。湯藥必須澄清,如果混濁,則會讓人心悶不舒服。前後服藥的時間間隔,大概像步行十里的時間,這樣再服用第二次。如果間隔太短,前一次的藥還沒消化,後一次的藥就來沖,一定會引起嘔吐。要詢問病人肚子裡的藥是否已經消化吸收,才能再服用。
一般來說,服用補益的藥丸,都像梧桐子那麼大,一開始服用二十顆,然後逐漸增加到四十顆為限,服用過多也會對身體有害。所謂一天服用兩次,是希望藥力能持續作用,逐漸累積藥效,薰蒸五臟,時間越久越好,不應該一次服用完,只是吃一些有名的藥,效果卻很小。
一般來說,服用藥酒,要讓酒的藥力持續不斷,不可以中斷,中斷就不能發揮藥效,喝多少要根據自己的酒量而定,以自己能感覺到藥效為標準。不要喝到大醉吐酒,這樣會很傷身。
一般來說,服用毒藥來治病,一開始服用像黍米一樣的份量,如果病好了就停止服用,如果沒好就增加一倍,如果還是沒好就增加到十倍,以病好為標準。現在藥材中,單獨使用一、兩種有毒的藥物,像是巴豆、甘遂之類的,不可以吃到完。就像古書說的:一種毒藥服用一丸像細麻一樣大的藥丸,兩種毒藥服用兩丸像大麻一樣大的藥丸,三種毒藥服用三丸像胡豆一樣大的藥丸,四種毒藥服用四丸像小豆一樣大的藥丸,五種毒藥服用五丸像大豆一樣大的藥丸,六種毒藥服用六丸像梧桐子一樣大的藥丸。
用數量來定藥丸,而且毒藥的毒性有輕重,像是狼毒、鉤吻,怎麼能和附子、芫花之類的比呢!這類藥物,都需要斟酌用量。
一般來說,服用湯藥後,所吃的粥飯、肉類蔬菜都要煮得很熟,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與藥性相輔相成。如果吃生的食物,則難以消化,反而會減損藥效,而且要少吃蔬菜,這樣對藥效比較好。也要少吃鹽、醋等調味料,這樣最好。也不要太過勞累,或是情緒大起大落。所以治療疾病以藥力為首要,如果能在飲食和作息上好好調理,效果會超過藥力的一半。因此生病的人務必注意休息,好好保養身體,這樣可以延年益壽,不只是治癒疾病而已。
2. 論用藥法
夫濟時之道,莫大於醫,去疾之功,無先於藥。人居五行四氣,病生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情,性有溫平冷熱,凡於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須憑據,療之合理,病無不痊。若自昧新陳,莫分真偽,用之偏僻,使之稀疏,著以別名,求於奇異,未諳體性,妄說功能,率自胸襟,深為造次。
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深思者哉!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价難市,珠珍諸寶,希罕所聞,縱富貴而無處搜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或於遠邦求藥,或則確執古方,不能變通,稽於致辨,病既深矣,藥何療焉!繇是醫者必須捨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自有,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又有陰陽配合(掌禹錫等按蜀本注云:「凡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大小各有色類,尋究其理,並有法象。故毛羽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
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腎。余皆以此推之,倒可知也。」),子母兄弟(掌禹錫等按蜀本注云:「若榆皮為母,厚朴為子之類是也。」),根莖花實,草木骨肉。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時,留意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
若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掌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種,有單行者七十一種,相須者十二種,相使者九十種,相畏者七十八種,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相殺者三十六種。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又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又有有毒無毒,陰乾曝乾,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也。
凡採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凡本草說陰乾者,謂就六甲陰中干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謂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於陰影處干之爾,所以亦有云曝乾故也(今按《本草》採藥陰乾者,皆多惡。至如鹿茸,《經》稱:陰乾皆悉爛令壞,今火干易得且良。草木根苗,陰之皆惡,九月以前採者,悉宜日乾,十月以後採者,陰乾乃好。),若幸可而用,益當為善。
白話文:
要治理世事,沒有比醫術更重要的了;要去除疾病,沒有比藥物更優先的了。人生活在五行和四氣之中,疾病的產生源於暑、濕、風、寒等因素。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並具有七種不同的藥性,包括溫、平、寒、熱等。凡是使用藥物,都不能有絲毫差錯,只有這樣才能開出有效的處方。開方時必須有依據,治療得當,疾病自然會痊癒。如果對藥物的新舊不了解,無法分辨真偽,用藥偏頗,使用稀有罕見的藥材,取用別名或追求奇特的藥方,不熟悉藥性,妄言功效,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那就是太過輕率了。
所以說「學醫不到三代,不敢隨意用藥」,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此外,也不應該使用當地沒有的、價格昂貴難以買到的藥材,如珍珠寶玉等稀有之物,即使富貴人家也難以尋得,更不用說貧苦百姓了。或者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求藥材,又或者固守古老的藥方,不能靈活變通,導致藥效延遲,病入膏肓,那藥物又如何能治好病呢?因此,醫生必須揚長避短,去繁就簡,能夠靈活運用,隨機應變,適當斟酌,增減藥量恰當,仔細觀察病情輕重,精確使用藥物,才能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
一般來說,藥物有君、臣、佐、使之分,彼此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一般來說,一劑藥可以使用一位君藥,兩位臣藥,三味佐藥,五味使藥,也可以使用一位君藥,三位臣藥,九味佐藥和使藥。此外,藥物還有陰陽的配合(如萬物都有陰陽,大小各有不同類別,探究其理,都有法則。例如鳥類的毛羽屬於陽而歸於陰;魚類的鱗甲屬於陰而歸於陽。空青色青屬木,歸肝經;丹砂色赤屬火,歸心經;雲母色白屬金,歸肺經;雌黃色黃屬土,歸脾經;磁石色黑屬水,歸腎經。其他藥物可以依此類推),以及子母兄弟的關係(例如榆樹皮為母,厚朴為子),還有根莖花實、草木骨肉之分。此外,藥物還有單獨使用的,有需要搭配使用的,有相互幫助的,有相互畏懼的,有相互厭惡的,有相互對抗的,有相互殺滅的。在調配藥物時,必須注意這七種情況,盡量使用相互幫助的藥物,避免使用相互厭惡或對抗的藥物。
如果藥材有毒,應當進行炮製。可以使用相互畏懼或相互殺滅的藥物來減輕毒性,否則不要一起使用(經考證,藥物共有三百六十五種,其中單獨使用的有七十一種,相互搭配的有十二種,相互幫助的有九十種,相互畏懼的有七十八種,相互厭惡的有六十種,相互對抗的有十八種,相互殺滅的有三十六種。在配製藥物時,要考慮這些七情)。此外,藥物還有酸、鹹、甘、苦、辛五種味道,以及寒、熱、溫、涼四種藥性,還有有毒和無毒之分。藥材的陰乾或曝乾,採摘的時節,生熟程度,產地,真假,新舊等等,都有各自的規律。
凡是採摘藥材的時節,都是以正月建寅作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從漢太初曆法之後記載的。一般來說,根莖類藥材多在二月和八月採摘,因為春天剛開始生長,藥力充沛;到了秋天,枝葉枯萎,精華下歸於根部。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春天應該早點採摘,秋天則應該晚一點採摘。花、實、莖、葉等則應根據其成熟的時間來採摘。每年的時節也有早晚之分,不必完全按照書本上的記載。
本草記載的陰乾,是指在六甲陰中乾燥。根據遁甲之法,甲子旬的陰位在癸酉,所以藥材應放在酉地乾燥。實際上,不必拘泥於此,只要避免陽光直射,在陰涼處乾燥即可,所以也有曝乾的說法(經考證,《本草》記載的陰乾藥材,很多藥性都不好。例如鹿茸,《經》上說陰乾容易腐爛,而火乾則容易保存而且效果好。草木的根苗,陰乾的藥性不好,九月以前採摘的,都應該日曬乾燥,十月以後採摘的,陰乾才好)。如果能幸運的獲得好藥材,就更應該好好珍惜,為病人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