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8)
退思集類方歌注 (8)
1. 桂枝湯
治中風傷寒,太陽病頭項強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脈浮弱,汗自出者;雜病自汗盜汗,虛瘧虛痢,皆可治之。若脈浮緊而無汗者,不可用;酒客及亡血家,雖病風寒而汗出者,亦忌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桂枝方是解肌,(《傷寒論·太陽篇》云「桂枝本為解肌」,明非發汗也。)芍藥甘草薑棗維。啜粥漬形充胃氣,(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充胃氣以達於肺,肺主皮毛,汗所從出,是漬形為汗也。觀於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調和營衛汗斯滋。(此方桂、芍相須,薑、棗相得,是調和營衛之方。
白話文:
治療中風傷寒,太陽病頭頸僵硬疼痛,發燒怕風怕冷,鼻塞乾嘔,脈搏浮弱,自發出汗的病人;以及各種疾病引起的盜汗、自汗、虛瘧、虛痢,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但如果脈搏浮緊且沒有出汗,則不能使用;喝酒的人和失血過多的人,即使是風寒病導致出汗,也禁止使用。
用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水七升,小火煮到剩三升,去渣,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不久,喝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
桂枝方子是解肌的,芍藥、甘草、薑、棗是輔助藥材。喝粥滋養形體,補充胃氣,因為桂枝本身不能發汗,所以需要熱粥幫助,充實胃氣,達到肺部,肺主皮毛,汗液由此排出,因此滋養形體就是出汗。從這裡可以看出,傷寒病人是可以進食的。桂枝和芍藥互相配合,薑和棗互相搭配,這就是調和營衛的方子。
營衛和則汗自出,故曰「解肌」。)中風傷寒太陽病,虛瘧(調和營衛之功)虛痢(和陽斂陰之效)悉治之。大凡發熱脈浮弱,惡寒汗出最相宜。(桂枝一味,治太陽發熱惡寒之的藥。因脈浮弱汗自出,故加白芍斂陰護營,生薑佐桂以解表,大棗佐芍以和里,更用甘草和諸藥。凡發熱惡寒,脈浮弱,汗自出者,合此證即用此湯,勿拘風寒雜證也。
)若然無汗脈浮緊,(是麻黃證)酒客血家切忌施。(無汗忌酸斂,酒客忌甘,血家忌辛熱,故皆不可用。)夏月黃芩加入劑,改名陽旦湯宜知。(夏月用桂枝湯加黃芩,名陽旦湯。)
白話文:
營衛調和,汗液自然排出,這就是所謂的「解肌」。中風、傷寒、太陽病,以及虛瘧、虛痢等病症,都可以用它治療。一般來說,發熱、脈搏浮弱、畏寒出汗是使用桂枝湯的最佳情況。桂枝是治療太陽病發熱畏寒的藥物,因為患者脈搏浮弱、汗液自然排出,所以加入白芍斂陰護營,用生薑佐桂枝解表,用大棗佐白芍和胃,再用甘草調和藥性。凡是發熱畏寒、脈搏浮弱、汗液自然排出的人,只要符合這些症狀,就可以使用桂枝湯,不必拘泥於風寒等其他症狀。
如果患者沒有出汗,脈搏浮緊,就是麻黃證,酒客、血虛體質的人千萬不可使用桂枝湯。因為無汗忌用酸斂藥,酒客忌用甘味藥,血虛體質的人忌用辛熱藥,所以這些人都不能用桂枝湯。夏季可以加入黃芩,改名為陽旦湯。
2. 桂枝加桂湯
治傷寒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桂枝原方桂加二兩。
桂枝加桂(湯)治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奔豚病象如此)太陽藥(桂枝湯乃太陽經藥也。)治少陰病,(奔豚病,少陰腎邪上逆也。)病起燒針寒氣侵。水邪實由外寒召,重散外寒便泄陰。(用太陽經藥治少陰病者,水邪上逆,實由燒針外召寒入,故仍從表治。惟加桂二兩,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病,此方可加減用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用針灸使病人出汗,如果針灸處出現寒核並發紅,病人必定會出現奔豚症狀,氣從小腹上衝向心臟。這時應該在寒核上各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此湯方以桂枝為主要藥材,加重桂枝的用量,可以治療奔豚症,氣從小腹上衝向心臟的病症。奔豚病屬於少陰腎經的邪氣上逆,而傷寒病用針灸治療,會導致寒氣入侵,使水邪由外寒引發。因此,治療奔豚病需要使用太陽經藥物,並加重桂枝的用量,不僅可以禦寒,還可以抑制腎氣,並且藥物味重能到達下焦。奔豚病的治療,可以用這個方劑加減用藥。
3.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下之後,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三兩。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後,若出現腹部滿脹且時常疼痛的情況,這屬於太陰經的症狀。根據古方,治療此症應使用桂枝湯,並將原方中的芍藥份量增加至三兩。
4.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下之後,腹中大實痛者,屬陽明也。桂枝加芍藥湯內更加大黃二兩。
桂枝加芍湯和里,(此用陰和陽法)升舉陽邪出太陰。病本太陽醫誤下(誤下引邪入於太陰)因而腹痛此方斟。(雖見太陰證,而太陽之證尚未罷,故仍用桂枝,但加芍藥三兩,監桂枝深入陰分,升舉太陽陷入太陰之邪。)大實痛者陽道實,(腹滿時痛,不過傷太陰之氣,大實痛,則邪氣結於太陰,而轉屬陽明之燥實矣。)桂枝湯內大黃臨。
(名桂枝加大黃湯,此雙解表裡法也。大黃入於桂枝湯中,欲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藥,脾實腹痛,是腸中燥屎不去,顯然太陰轉屬陽明,故以薑、桂入太陰升陽,分殺太陰結滯,則大黃入脾,反有理陰之功,俾燥屎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太陰之經氣出注運行,而腹痛減。不因誤下而禁下,見症施治,無不盡然。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之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在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大黃兩錢。
桂枝加芍藥湯調和裡氣,(此處使用陰和陽的方法)升舉陽邪,使它從太陰經排出。疾病本屬於太陽經,卻誤用下法(誤用下法會將邪氣引導到太陰經),因而導致腹痛,所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雖然出現了太陰經的症狀,但太陽經的病症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仍然使用桂枝,但加入芍藥三錢,讓桂枝深入陰分,升舉陷入太陰經的太陽經邪氣。)腹部脹滿疼痛屬於陽氣不通,(腹部脹滿疼痛,只是傷到了太陰經的氣,但腹部脹滿且疼痛,則邪氣結聚在太陰經,並且轉化為陽明經的燥熱實證。)在桂枝湯中加入大黃。
(稱為桂枝加大黃湯,這是雙解表裡的方法。大黃加入桂枝湯中,目的是要破除脾臟的實證,而不傷陰氣。大黃不是治療太陰經的藥物,脾臟實證導致腹痛,是腸道中乾燥的糞便積聚不去,顯然太陰經轉化為陽明經,所以用薑、桂入太陰經升陽,分開殺滅太陰經的結滯,則大黃進入脾臟,反而有調理陰氣的功效,使乾燥的糞便排出,陽明經的內部通路暢通,則太陰經的經氣能夠通暢運行,腹痛減輕。不因為誤用下法而禁止下法,根據症狀施以治療,無不盡然。
凡妄下必傷胃氣。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氣實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太陰則滿痛不實,陰道虛也;陽明則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下痢之兆;大實而痛,燥屎之徵。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
白話文:
胡亂服用藥物必定傷及胃氣。胃氣虛弱,陽邪便會趁虛而入,因此病症會轉為太陰;胃氣充實,則陰陽氣機相搏,因此病症會轉為陽明。太陰症狀表現為腹部滿脹疼痛,但按壓不實,屬於陰虛;陽明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疼痛,按壓實硬,屬於陽實。腹部滿脹並伴隨間歇性疼痛,是下痢的徵兆;腹部脹滿堅硬並伴隨疼痛,是燥屎的徵兆。桂枝加芍藥,是略微調理脾胃的方劑;桂枝加大黃,是略微調和胃氣的方劑。
5.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並治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桂枝原方加附子一枚(炮)。
桂枝加附(湯)急溫經,止汗回陽即救津。(此治外亡陽而內脫液。熟附雖能補陽,終屬燥液。仲景以桂枝湯輕揚力薄,必借附子剛烈之性,直走內外,急急溫經復陽,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漏汗(汗出不止)仍復惡風(表邪未盡)者,溲難(津液少)肢急(陽虛液脫,而骨屬不利。)可回春。
(「漏不止」與「大汗出」同,若無他變證,仍與桂枝湯。若形如瘧,是玄府反閉,故加麻黃。此玄府不閉,故加附子。若大汗出後而大煩渴,是陽陷於裡,急當滋陰,故用白虎加人參。此漏不止而小便難,四肢拘急,是陽亡於外,急當扶陽,故用桂枝加附子。仲景辨證之確、用藥之精如此。
)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用汗法治療後卻汗出不止,還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僵硬、難以彎曲,可以用桂枝湯加入炮附子來治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手腳冰冷、身體疼痛麻木的症狀。桂枝湯加入附子可以迅速溫暖經絡,止汗回陽,並能救治體內的津液。漏汗仍然怕風,表示表邪未盡;小便困難、肢體僵硬,則表示陽氣虛弱,津液流失,導致骨骼失於滋養。這個方子能像春天般回春,讓患者恢復健康。
6. 桂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體疼重,汗出而渴,從腰以上有汗,腰下無汗,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腰臗弛痛,如有物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重而煩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並治諸病黃家脈浮者。
桂枝原方加黃耆三兩。
桂枝加耆(湯)治黃汗,(因汗色黃,故病即名黃汗。)身熱脛冷心煩亂。(濕傷於下,故脛冷。濕上甚為熱,故身熱心煩。)腰臗弛痛(腰下無汗之故)小便難,(濕熱交混,氣機不化。)汗出但從腰上半。和其營衛以祛邪,濕鬱皮中從汗散。(此方治濕鬱皮中,陽氣內郁,而又表氣不固,故用黃耆固表氣,桂枝湯宣陽氣和營衛,令黃從汗解也。)假令諸黃其脈浮,此方亦可相參贊。
白話文:
治療發黃汗、發熱、小腿冰冷、全身沉重、出汗口渴、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汗液沾染衣服呈現黃色如同柏樹汁,腰部兩側酸痛,感覺皮膚中有異物,嚴重時無法進食,身體沉重煩躁,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這個方劑。這個方劑也適用於脈象浮且患有各種黃疸病症的人。
方劑:桂枝湯加黃耆三兩。
(浮為在表,當從汗解。若脈沉者,又當利其小便。)黃汗沾衣色正黃,致病之由濕熱斷。歷節風水頗相同,臨證推求理自判。(黃汗與歷節相似,但歷節一身盡熱,黃汗則身熱而脛冷;又與風水相似,但風水惡風,黃汗不惡風為異。且歷節、風水,汗色不黃,為可辨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為浮在表面,應該從汗液來解表。如果脈象沉,則應該促進小便。黃色的汗液沾染衣物,表示病因是濕熱。歷節風水病症與之相似,但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