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7)
退思集類方歌注 (7)
1. 〔附〕神白散
(《衛生家寶》),治一切風寒初起,皆可服。
白芷(一兩),甘草(五錢),淡豉(五十粒),姜(三片),蔥白(三寸),水煎。
白話文:
《衛生家寶》提到,這是一種可以治療所有初發的風寒疾病的方子,任何人都可以服用。
一兩份的白芷、五錢的甘草、五十粒的淡豉、三片的薑和三寸長的蔥白,一起用水煮沸後飲用。
2. 〔附〕蔥豉湯
(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傷寒初覺頭疼身熱,脈洪,便當服此。
蔥白(一握),豉(一升),水煎服。
神白(散)芷甘薑蔥豉,一切風寒皆可施。《肘後》單煎蔥白豉,(名蔥豉湯)用代麻黃功不慚。(蔥通陽發汗,豉升散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可代麻黃之用。《衛生家寶》加入白芷、甘草、生薑,其功尤捷,勿以平淡忽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剛開始出現頭痛發熱,脈搏洪大的症狀,應該服用以下藥方:蔥白一把,豉一升,用水煎煮後服用。蔥白、白芷、甘草、生薑、蔥、豉,這些藥材可以治療各種風寒引起的病症。《肘後備急方》中單獨用蔥白和豉煎煮,稱為蔥豉湯,可以代替麻黃的效果。蔥通陽發汗,豉升散發汗,邪氣剛開始在表層,應該先服用這個藥方來解表散寒,可以代替麻黃的作用。《衛生家寶》中加入白芷、甘草、生薑,效果更快速,不要因為它看起來很平淡就忽略了它的功效。
3. 〔附〕麻黃人參芍藥湯
(李東垣《脾胃論》),治虛人傷寒。
麻黃,白芍,黃耆,炙甘草(各一錢),人參,麥冬(各三分),當歸,桂枝(各五分)五味子(二粒),水煎服。
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耆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東垣治一貧士,內蘊虛熱,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黃加補劑,制此方一服而愈。原解曰:「麻黃散外寒,桂枝補表虛,黃耆實表益衛,人參益氣固里,麥冬、五味保肺氣,甘草補脾,芍藥安太陰,當歸和血。」後人用治虛人感冒頗效。
若吐血、衄血,麻、桂究在所忌,勿因東垣之偶效,而遂信之以誤施也。)
白話文:
治療虛弱體質的人患上傷寒,可以使用麻黃、白芍、黃耆、炙甘草各一錢,人參、麥冬各三分,當歸、桂枝各五分,五味子二粒,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做麻黃人參芍藥湯,加入桂枝、五味子、麥冬以增強藥效,當歸、黃耆、甘草則兼具發汗和補益作用,適合虛弱體質的人在受寒後服用,可以幫助恢復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吐血或鼻出血,麻黃和桂枝是忌用的,不能因為李東垣用這個方子治好了病人就盲目使用。
4. 〔附〕再造散
(陶節庵《傷寒六書》),治陽虛傷寒,不能作汗。
人參,黃耆,甘草,桂枝(各一錢),附子(炮五分),羌活,防風,川芎(各八分),細辛(五分),煨姜(五片),棗(二枚),加炒白芍一撮。(夏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白話文:
這是治療陽虛傷寒,無法發汗的方子:人參、黃耆、甘草、桂枝各一錢,附子(炮製)五分,羌活、防風、川芎各八分,細辛五分,煨姜五片,大棗兩枚,再加上炒白芍一撮。夏季可加黃芩、石膏,冬月則不用加。
再造散用參耆甘,桂附姜防芎芍參,細辛加棗煨姜煮,陽虛無汗法當諳。(陶節庵《傷寒六書》曰:「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劑劫取其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證,名無陽證。」因立此湯。
以參、耆、甘、薑、桂、附,大補其陽氣。佐芎、羌、防、辛,散寒發表。加芍藥者,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又云:「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此是節庵明見處。)
白話文:
再造散的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甘草、桂枝、附子、生薑、防風、川芎、芍藥、細辛,以紅棗和煨薑水煎服。這個藥方適用於陽虛無汗的症狀,也就是說,病人雖然發熱頭痛,卻畏寒且無汗,使用發汗藥兩三劑後仍無汗的情況。
5. 〔附〕麻桂飲
(張介賓《新方八陣》),治傷寒陰暑,邪不能散。此麻、桂二湯之變方也。
官桂(一二錢),麻黃(二三錢),當歸(三四錢),甘草(一錢),陳皮(隨宜用或不用亦可),生薑(五七片或十片),水一鍾半,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時服。若元氣大虛,陰邪難解者,當以大溫中飲更迭為用。
〔附〕大溫中飲(張介賓《新方八陣》),治陽虛傷寒;並一切四時勞倦寒疫之證,身雖發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蓋,或喜熱湯,或兼嘔泄,但六脈無力者。此為元陽大虛,正不勝邪之候,所謂「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陰暑,邪氣無法散發。此方是麻黃桂枝湯的變方。
使用官桂、麻黃、當歸、甘草、陳皮(可選用,也可不使用)、生薑,水煎服。若元氣大虛,陰邪難解,應以溫中飲交替服用。
附:溫中飲可用於治療陽虛傷寒,以及各種季節勞倦寒疫,症狀為身體發熱卻怕冷,即使在夏季也想要穿衣蓋被,或喜熱湯,或伴隨嘔吐腹瀉,但脈象無力。這是元陽大虛,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的表現,所謂「溫中自可散寒」,即指此方。
熟地(三五七錢),人參(二五七錢甚者一兩或不用亦可),肉桂(一二錢),白朮(三五錢),當歸(三五錢如泄瀉者不宜用或以山藥代之),柴胡(二三四錢),麻黃(一二三錢),炙草(一錢)
乾薑(炒熟一二錢或用煨生薑三五七片亦可),水二鍾,煎七分,去浮沫,溫服,或略蓋取微汗。(如氣虛甚,加黃耆二三錢。如寒甚陽虛者,加附子一二錢。按:方中柴胡、熟地,與溫中之義不符,嘔惡泄瀉者,非所宜也,必與附子同用,庶乎不寒不滯。)
白話文:
服用熟地三錢半至七錢,人參二錢半至七錢(嚴重者可加至一兩,或不用),肉桂一錢二分,白朮三錢半,當歸三錢半(若有腹瀉者不宜使用,可改用山藥代替),柴胡二錢至四錢,麻黃一錢二分至三錢,甘草一錢。
乾薑炒熟後服用一錢二分,或用煨生薑三片至七片亦可。用水二碗煎至七分,去除浮沫,溫服,或略蓋取微汗。若氣虛嚴重,可加黃耆二錢至三錢。若寒氣重、陽虛者,可加附子一錢二分。注意,方中柴胡和熟地與溫中之義不符,若有嘔吐、腹瀉者不宜服用,需與附子同用,才能避免寒氣和積滯。
麻桂飲中歸草陳,加姜煎服汗津津。(但取津津微汗透出為度)傷寒陰暑邪難散,用此醫之效甚佳。(旭高按:此亦麻、桂二湯之變方,較海藏神朮散尤為得旨。當歸、陳皮入發汗藥中,是調血而理氣。蓋汗由血化,亦必氣機通達,而後能透出。凡患傷寒體氣稍虛者,當引用之。
)大溫中飲再加朮,人參熟地柴胡倫。(大溫中飲即麻桂飲加參、柴、地、術。)脈細畏寒陰氣勝,陽虛溫托始回春。(凡陽虛陰勝,非用溫中托邪,則寒凝日深,必致不救。)
白話文:
麻桂飲中加入歸草和陳皮,再加薑煎服,會微微出汗。只要微微出汗透出即可,不要出太多汗。傷寒或陰暑邪氣難以散去時,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這個方子是麻桂湯的變方,比海藏的神術散更精妙。當歸和陳皮加入發汗藥中,可以調血理氣,因為汗液是由血液化生的,必須氣機通達才能透出。凡是患有傷寒體氣稍微虛弱的人,就應該使用這個方子。
大溫中飲再加入術、人參、熟地和柴胡。大溫中飲就是麻桂飲再加上參、柴、地、術。脈搏細弱怕冷,陰氣盛,陽氣虛弱,需要溫中托邪才能恢復。如果陽虛陰盛,不使用溫中托邪的方法,寒氣就會越來越凝固,最終必將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