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5)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5)

1.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並治咳逆上氣,但伏不得臥,面目浮腫者。

麻黃,桂枝,石膏,甘草,乾薑,人參,當歸(各三兩),川芎(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復脊,憑几坐,(坐則升發陽氣,足以敵邪外散。)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此亦唐人校訂《金匱》附方,非仲景方也。然其方頗合仲景之旨,故選之。)

白話文:

治療中風導致身體無法自行控制、無法說話、不清楚疼痛部位,或是感到緊繃無法翻身;也治療咳嗽逆氣上衝,只能坐著無法躺下,臉部浮腫的情況。

使用麻黃、桂枝、石膏、甘草、乾薑、人參、當歸(各三兩)、川芎(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以一斗水煮至四升,溫熱服用一升。應該輕微出汗。稍微覆蓋背部,靠著几坐著(坐著可以升發陽氣,足以抵擋邪氣外散)。出汗就表示痊癒。不出汗就再服用,沒有禁忌,但要注意不要吹風。

《錄驗》續命(湯)麻桂姜,芎歸杏草石參勷。中風拘急(風邪入絡)成風痱,(「痱」,廢而不用也。)今古相傳此法良。(方名「續命」者,有卻病延年之功也。)風入絡中痰火壅,驅風自必佐清涼,兼調氣血扶其正,絡痹通而拘急康。(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

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脈可以漸通。此方即從大青龍加減,借川芎佐桂枝以治風痹,乾薑佐麻黃治寒痹,杏仁佐石膏治熱痹,更用人參補氣,當歸活血,甘草和諸藥。蓋邪風中人身痱,必由表虛,絡脈弛縱,必由裡熱,故氣宜固,血宜活,風寒宜散,絡脈宜涼,自當內外施治,以辟邪風,非處方之冗雜也。)證既屬風風藥主,因人加減法當商,誤投溫補將邪斂,輕則偏枯重必亡。

白話文:

續命湯由麻黃、桂枝、乾薑、川芎、當歸、杏仁、石膏、人參和甘草組成,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肢體麻木、拘緊,以及因風邪入侵經絡引起的風痱。古今相傳,此方效果顯著,能驅散風邪、清熱化痰,並補益氣血,疏通經絡,從而緩解痺痛。治療中風時,應先驅散風邪,再清熱化痰,最後調和氣血,才能使經絡逐漸暢通。此方根據大青龍湯加減而成,以川芎、桂枝治療風痺,乾薑、麻黃治療寒痺,杏仁、石膏治療熱痺,人參補益氣血,當歸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中風患者多因體虛、經絡鬆弛,加上內熱導致風邪入侵,因此治療時需固氣活血、散風清熱,内外兼治才能有效驅散邪風。由於患者體質不同,用藥也需根據實際情況加減,不可盲目溫補,以免邪氣鬱積,導致病情加重。

(凡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實,既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其中或有陰虛、陽虛、感熱、感寒之別,則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證加減之。即使正氣內虛,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從未有純用溫補者。今人一遇此證,即用參、地、桂、附等溫補,將風火痰涎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必死。

或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廢之人。此非溫補誤之耶!)續命(湯)中風之祖劑,若無絕證用皆臧。口開眼合兩手撒,直視搖頭面赤妝,遺溺汗淋俱絕證,陰陽離決命難長。(續命為中風之祖方,苟非中臟之絕證,皆可治之。惟口開眼合,手撒鼻鼾,遺尿吐沫,直視搖頭,面赤如妝,汗出如珠,此為絕證,則難挽救耳。)

白話文:

古人給疾病命名的時候,一定是指其本質,例如「中風」就說明病症屬於風寒。既然是風病,治療方法就必須以治風為本,即使患者有陰虛、陽虛、感熱、感寒等不同情況,也要在治風的基礎上,根據症狀加減藥物。即使患者正氣不足,也應該在驅風藥中加入少量扶正的藥材,幫助驅除邪氣,從來沒有完全只用溫補的例子。現代人遇到中風,就用人參、黃芪、桂枝、附子等溫補藥物,將風火痰涎都補住,輕者病情加重,重者必死無疑。

有些患者元氣未受損,只是感受了輕微的邪氣,也會因為錯誤的治療而拖延病情,最終導致偏癱終身殘疾。這難道不是溫補藥物造成的錯誤嗎?續命湯是治療中風的祖方,只要不是臟器衰竭的絕症,都可以使用。如果出現口開眼合、手腳僵硬、鼻鼾聲、遺尿、吐沫、直視、搖頭、面紅如妝、汗出如珠等絕症,則陰陽離決,生命難以延續。

2. 〔附〕小續命湯

(孫思邈《千金要方》),治中風喎斜不遂,語言謇澀,及剛柔二痙,厥陰風泄。此六經中風之通劑。

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桂心,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各一兩),附子(一枚),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筋急語遲,脈弦,倍人參,加薏苡、當歸,去白芍。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白話文:

這是治療中風導致口眼歪斜、肢體麻痺不靈活、說話含糊不清,以及剛柔二種痙攣,以及厥陰風泄的通用藥方。

藥方如下: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桂心、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各一兩、附子一枚。先用一斗二升水煮麻黃三次,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如果患者筋脈緊繃,說話遲緩,脈象弦緊,則要加倍人參,再加入薏苡仁和當歸,去掉白芍。如果患者煩躁不安,而且便秘,則要去掉桂皮和附子,加倍白芍,並加入竹瀝。

身痛發搐,加羌活。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口渴,加麥冬、花粉。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汗多,去麻黃,加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謇澀,手足戰掉,加菖蒲、竹瀝。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小續命湯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六經風中此方通。(麻黃、杏仁,麻黃也,治寒。桂枝、芍藥,桂枝也,治風。參、草補氣,芎、芍養血,生薑散寒,防風治風淫,防己治濕淫,附子治寒淫,黃芩治熱淫,故為治中風之通劑。劉宗厚《玉機微義》曰:「此方無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多亦奚以為。

白話文:

如果身體疼痛抽搐,就加羌活;如果長期便秘,胸悶不舒,就加大黃、枳殼;如果口渴,就加麥冬、花粉;如果體寒腹瀉,就去除防己、黃芩,加倍附子,再加白朮;如果出汗過多,就去除麻黃,加白朮;如果嘔吐反胃,就加半夏;如果說話口齒不清,手腳發抖,就加菖蒲、竹瀝;如果煩躁口渴、容易驚恐,就加犀角、羚羊角;如果舌頭乾燥,就去除桂枝、附子,加石膏。

小續命湯的組成是桂枝、附子、芎藭、麻黃、人參、芍藥、杏仁、防風、黃芩、防己以及甘草,主要用於治療六經風邪入侵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中,麻黃和杏仁屬於麻黃類藥物,治療寒症;桂枝和芍藥屬於桂枝類藥物,治療風症;人參和甘草補氣,芎藭和芍藥養血,生薑散寒,防風治療風邪入侵,防己治療濕邪入侵,附子治療寒邪入侵,黃芩治療熱邪入侵。因此,小續命湯可以說是治療中風的通用方劑。

」汪訒庵《醫方集解》曰:「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旭高按:此方即從《古今錄驗》續命湯加減。蓋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該也。)

白話文:

汪訒庵在《醫方集解》中提到:「這個方子現在很少人使用,然而古今間的風症方,大多從這個方子增減來治療。」旭高補充道:這個方子就是從《古今錄驗》中的[續命湯]調整而來。因為疾病來得複雜多變,所以藥方也需要包含多種功能來應對。

3. 〔附〕定喘湯

(張時徹《攝生眾妙方》),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麻黃,半夏,款冬花,桑白皮(各三錢蜜炙),蘇子(二錢),杏仁,黃芩(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白果(二十一枚炒黃),加姜煎。

定喘(湯)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肺寒膈熱喘哮嘗。(此定喘之主方也。凡病哮喘,多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間必有痰熱膠固,斯氣逆聲粗而喘作矣。治之之法,表寒宜散,膈熱宜清,氣宜降,痰宜消,肺宜潤,此方最為合度。白果收澀,二十一枚恐太多,宜減之。)

白話文: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可用麻黃、半夏、款冬花、桑白皮(各三錢蜜炙)、蘇子(二錢)、杏仁、黃芩(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白果(二十一枚炒黃)加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