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41)
退思集類方歌注 (41)
1. 乾薑附子湯
治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當與茯苓四逆湯參看,歌訣更當互編。)
乾薑附子(湯)回陽劑,晝躁夜安陰亦虧。(按:陽虛有二證:有喜陽者,有畏陽者;大抵陰亦虛者畏陽,陰不虛者喜陽。此證陽將欲亡,陰無所依而亦虛,故反畏陽也。)此證須知不嘔渴,脈沉無熱始堪推。(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此治太陽壞病轉屬少陰者,由於下後復汗,一誤再誤,而亡其陽,致陰躁而見於晝日,是陽亡在頃刻矣。
白話文:
治療在發汗後又再次出汗的情況,白天會感到煩躁無法入睡,但到了晚上就會平靜,沒有噁心或口渴的情況,沒有表面症狀,脈搏微弱,身體沒有高燒。
使用乾薑(一兩)和附子(一枚生切)加水煮沸至剩下一升,然後去除渣滓,一次性服用。(應與茯苓四逆湯參照使用,歌曲的內容也應該互相編輯。)
乾薑附子湯是回復陽氣的藥物,白天煩躁而夜晚安靜可能表示陰氣不足。(根據:陽氣不足可以分為喜歡陽光和害怕陽光兩種,大體來說,陰氣不足的人害怕陽光,陰氣不缺乏的人則喜歡陽光。這個情況是陽氣即將消失,陰氣失去依託也變得虛弱,因此反而害怕陽光。)這個情況需要知道,只有在沒有噁心和口渴,脈搏微弱且沒有高燒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推測。(王晉三在《古方選注》中提到:「這是在太陽病態轉化為少陰病態的情形,由於發汗後再次發汗,一錯再錯,導致了陽氣的流失,使得白天出現陰躁的情況,這表明陽氣在短時間內已經瀕臨消亡。」)
當急用生乾薑助生附子,純用辛熱走竄,透入陰經,比四逆之勢力尤峻,方能驅散陰霾,以復渙散真陽。若猶豫未決,必致陽亡而後已。」)
白話文:
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生乾薑輔助生附子,這兩味藥物都是純粹的辛熱性質,能夠深入陰經,其力量比四逆湯更強烈,只有這樣才能驅散陰霾,恢復真正的陽氣。如果猶豫不決,必定會導致陽氣消亡。」
2. 真武湯
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此湯主之;又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炮一枚),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少陰傷寒所引致的腹部疼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沈重且疼痛,以及自行拉肚子的情況。這表明體內可能存有水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或嘔吐的情況,這藥方可以針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同時,也能用於治療太陽病在發汗後,仍不見好轉,持續發熱,心悸,頭暈,肌肉震顫,並感到想要跌倒的情況。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炮製一枚),加水八升,煮至剩餘三升,濾除渣滓,調溫後每次服用七合,一天分三次服用。
3.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口中和,背惡寒者。
附子(二枚生切),人參(二兩),茯苓,芍藥(各三兩),白朮(四兩),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真武湯中用熟附,茯苓朮芍生薑互。崇土扶陽泄水邪,少陰水逆陽虛故。(按: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附,而與腎氣同其蟄藏。惟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水得氾濫而為病。苓、朮、芍、姜,皆脾胃藥,崇土以鎮伏腎水,附子以挽回陽氣。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腹疼嘔利四肢沉,(皆脾胃病,蓋水反侮土故也。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全身疼痛,手腳寒冷,關節疼痛,脈搏沈細,口腔中感到適度,背部有畏寒感的情況。
配方如下:
- 附子(二枚,生切)
- 人參(二兩)
- 茯苓(各三兩)
- 白芍藥(各三兩)
- 白朮(四兩)
用水八升,煮至剩餘三升,去掉殘渣,熱服一升,每日三次。
真武湯在配方中使用熟附子,茯苓、白朮和白芍藥,以及生薑。這方旨在強化脾土,提振陽氣,並排出體內的水分。少陰病的發生是因為腎中的真陽不足,無法控制體內的水分,導致水分泛濫成病。茯苓、白朮、白芍藥和生薑都是脾胃的藥材,通過強化脾土來抑制腎水,並提振陽氣。方名「真武」,意在固守腎部的功能。腹部疼痛、嘔吐和四肢沈重(皆是脾胃疾病,因為水分侵襲了土的屬性)。
)悸眩(水氣凌心)瞤惕(陽氣欲亡)兼能顧。(按:真武主治,在於崇土扶陽,以泄水邪,故不但里鎮少陰水泛,兼可外御太陽亡陽。)又治虛寒附子湯,(此治虛寒證之主方)其方大段同真武。(附子湯藥品,與真武湯大段相同,惟附子生熟分兩各異;其補陽鎮陰之分岐,只在參、姜一味之轉旋。於此等處,大宜著眼。
)但以人參易去姜,溫散之功轉溫補。(真武湯用姜而不用參,是溫散以逐水氣。附子湯去姜而用參,是溫補以壯元陽。)骨痛身疼手足寒,脈沉不渴宜煎取。(純是少陰虛寒之證,故一惟溫補。)
白話文:
悸眩(水氣凌心)瞤惕(陽氣欲亡)兼能顧。 - 心悸頭暈(水氣上犯心臟)和驚悸(陽氣瀕臨枯竭)的情況都能得到緩解。 (按:真武主治,在於崇土扶陽,以洩水邪,故不但裏鎮少陰水泛,兼可外御太陽亡陽。)- 真武湯主要用來強調土元素和扶助陽氣,以排出體內的水邪,因此不僅可以鎮壓體內的少陰水過盛,還可以防範體外的太陽亡陽情況。 又治虛寒附子湯,(此治虛寒證之主方)其方大段同真武。- 附子湯也是一個治療虛寒症狀的主要方子,其配方和真武湯大體相似。 但以人參易去姜,溫散之功轉溫補。- 在附子湯中,用人參替換了姜,從溫散變為溫補,效果更加溫和補益。 骨痛身疼手足寒,脈沈不渴宜煎取。- 體現為骨頭疼痛、全身痠痛、手腳冰冷,脈象沈細、沒有口渴感的,適合使用此方煎煮服用。
- 總之,這些文本描述了兩種中藥方子——真武湯和附子湯,它們主要用於治療虛寒症狀,如心悸頭暈、陽氣欲亡、骨痛身寒等,通過調整藥材組合和藥性,達到溫補身體、驅除體內寒邪的目的。
4. 〔附〕漿水散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則嘔吐,此為急病;夏暑暴瀉亡陽亦宜。
附子,乾薑,炙甘草,官桂(各五錢),高良薑(二錢半),半夏(二兩)
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河間漿水(散)治吐瀉,脈微汗冷亡陽者。附姜夏草桂良薑,(此即四逆湯加官桂佐附子,加良薑佐乾薑,加半夏佐甘草,治上吐下瀉,裡虛寒而外亡陽者,頗有殊功。)地漿隨時為取捨。須知漿水消暑邪,暑瀉方宜加入寫。(按:地漿水於牆陰處地下掘坎,以水傾入攪混,澄清用。
白話文:
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提到,對於虛寒引起的腹瀉、冷汗和脈搏微弱,甚至伴有嘔吐的急症,或者夏季因突然腹瀉導致陽氣流失的情況,都可以使用以下方劑治療。
配方包括:熟附子、幹薑、炙甘草、官桂(各五錢)、高良薑(二錢半)、半夏(二兩)。這些藥物需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以兩杯漿水煎煮至一杯,然後去掉渣滓,趁熱服用。
另外,有一個名為「河間漿水(散)」的方劑,適合治療吐瀉且脈搏微弱、出汗冷熱失調、陽氣流失的情況。此方由附子、姜、夏草、桂、高良薑組成(這是四逆湯加上官桂輔助熟附子,加上高良薑輔助乾薑,加上半夏輔助甘草,用於治療上吐下瀉、內部虛寒且外部陽氣流失的病症,效果顯著)。使用時,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漿水。需要注意的是,漿水可以消除暑邪,尤其在治療暑季腹瀉時,應該加入這種成分。
地漿水的製法是,在牆陰處挖掘一個坑,倒入水並攪拌混勻,讓其澄清後使用。
取其為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以之治水土相混之病,仍自還於清,故伏暑濕熱,吐瀉煩渴有奇效。惟暑月吐瀉亡陽者,用姜附等回陽藥,宜以地漿水煎之。若非暑月,不宜用也,須知之。)
白話文:
"選擇陰中之陰的元素,能夠消解陽中之陽的能量,這種方法適用於治療水土混雜的病症,且能使其恢復清淨。因此,在治療伏暑、濕熱、嘔吐、腹瀉和口渴時,有奇效。然而,對於夏季因吐瀉導致陽氣流失的患者,應該使用薑附等回陽的藥物,並且應以地漿水煎煮。若不是在夏季,則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必須要明白這一點。"
5. 〔附〕回陽返本湯
(陶節庵《傷寒六書》),治陰盛格陽煩躁。
附子,乾薑,人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臘茶,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若面赤戴陽者,加蔥白七莖,黃連少許。)
回陽返本湯陳皮,四逆生脈二方披。(此四逆湯合生脈散,回陽而兼復陰。加陳皮以理氣也。生脈散編《炙甘草湯類》。)臘茶白蜜加煎服,(茶甘寒,蜜甘潤,皆以監薑、附燥熱也。)陰盛格陽煩躁宜。(陰盛格陽,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而煩躁,是其候也。)戴陽(《傷寒論·厥陰篇》曰:「面赤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陶節庵的《傷寒六書》中提到的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陰盛格陽導致的煩躁的。方子包含的藥物有:熟附子、乾薑、人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臘茶,用水煎煮後,臨時服用前加入蜂蜜五匙,然後立即冷服,以引發出汗為療效。如果病人的臉色紅潤且有戴陽現象(即表面熱,實際內虛),則需在方中加入蔥白七莖和少量黃連。
這個方子是由「回陽返本湯」、「陳皮」、「四逆湯」和「生脈散」組合而成,主要目的是回復陽氣並兼顧補陰,其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理氣。生脈散出自《炙甘草湯類》。使用時,會在臘茶中加入白蜜一起煎煮後服用。臘茶具有甘寒性質,白蜜則具甘潤特性,兩者都能監控薑和附子的燥熱作用。
這個方子適用於陰盛格陽導致的煩躁症狀,包括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或接近消失,但身體卻不畏寒反而感到煩躁的情況。
《傷寒論·厥陰篇》中提到的戴陽現象指的是臉色紅潤,這是因為下部虛弱所造成的。
」)蔥白(蔥白通上焦之陽,下交於腎。)黃連入,(黃連與附子同用,能交水火於頃刻。)但躁不煩不可醫。(內熱曰「煩」,謂心中懊憹煩悶,為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也。外熱曰「躁」,謂身體手足擾動,欲坐臥裸衣入井,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可治也。)
白話文:
」)蔥白(蔥白能夠通達上部的陽氣,同時與腎臟相交。) 黃連加入,(黃連與附子一同使用,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和水與火。) 只是如果只有煩躁而不煩亂就不能治療。(內在的熱病稱為「煩」,指的是心內的懊惱和煩亂,這是一種有根源的火氣,所以只會感到煩躁不會感到躁動,以及先煩後躁的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外在的熱病稱為「躁」,指的是身體、手腳的擾亂,想要坐臥、裸身進入井裡,這是沒有根源的火氣,所以只有煩躁而不煩亂,以及先躁後煩的情況,都是不能夠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