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36)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36)

1. 〔附〕桂苓甘露飲

(劉完素《宣明論方》),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小便秘。

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白朮,肉桂(各五錢),滑石(四兩),甘草,石膏,寒水石(各二兩),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生薑湯尤良。

白話文:

此方用於治療中暑、受潮濕、飲水過多所引起的頭痛和口渴,同時伴有濕熱導致的小便不暢。

材料包括:茯苓和澤瀉各一兩,豬苓、白術、肉桂各五錢,滑石四兩,甘草、石膏及寒水石各兩兩。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生薑湯效果更佳。

(張子和《儒門事親》),治伏暑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虛者。

即河間方中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五錢,乾葛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河間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煩渴小便秘,清熱利濕所宜諳。(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消暑在於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三石解熱。

白話文:

根據張子和的《儒門事親》,治療伏暑引發的口渴,患者渴望喝水,但喝下後會嘔吐,脈象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河間方中的藥物,但去除豬苓,減少三石的份量一半,並加入五錢的人參,一兩的乾葛,五錢的藿香,一分的木香。

河間桂苓的甘露飲,五苓散加上三石甘,(這即是五苓散加上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對於中暑引起的口渴和小便困難,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王晉三的《古方選注》提到:「消暑關鍵在於消除濕氣和熱毒,因此使用五苓散來除濕,三石來解熱。」)

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三石減半豬苓去,加參葛藿木香參,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飲,脈虛水逆(水入則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亂轉筋煩渴者,益虛去濁用無慚。(程扶生曰:「吐瀉亡津煩渴,法宜補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濁,分消濕熱,此方最為合度。

」喻嘉言《醫門法律》曰:「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

白話文:

"當濕熱消失後,就像秋天的甘露降下,暑氣自然消失了一樣。" 為了這個,我們可以將三石的份量減半,並去掉豬苓,加入參、葛根、藿香和木香。這就是子和(即李東垣)的桂苓甘露飲。如果脈象虛弱且出現水逆症狀(喝水後就吐,稱為「水逆」),使用這個方子是適用的。

對於霍亂、轉筋、口渴的情況,我們要增強對虛弱的治療,並去除雜質,這樣做是無愧的。程扶生說:「嘔吐和排泄使津液減少、口渴,治療方法應該是補充脾胃功能、生津液、提升清氣、降低雜質、分離濕熱,這個方子是最適合的。」

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提到:「河間的桂苓甘露飲使用五苓、三石,目的是為了生津液以補充胃的虛弱;而子和的桂苓甘露飲使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和木香,不僅補充虛弱,還能去除雜質。」

2. 〔附〕六一散

(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治暑邪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淋石淋,吐瀉瘧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汪訒庵《醫方集解》加辰砂名益元散)

白話文:

劉完素的《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中提到,這配方適用於治療暑邪導致的表裡俱熱,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且小便不通暢,同時對砂石有異常反應,如出現砂淋或石淋。此外,它還能用於治療嘔吐、洩瀉、瘧疾和痢疾。此方對於催乳和幫助自然流產也有著良好的效果,並且能夠解酒食中毒。

配方包含:滑石(六兩)和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三錢,以新汲的清水調製後服用。汪訒庵的《醫方集解》中,此方添加了辰砂,被稱為「益元散」。

3. 〔附〕清六散

(朱震亨《丹溪心法》),治赤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一云二兩半)

白話文:

在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中,有個治療紅色痢疾的方子。這個方子基於「六一散」,再加入五錢的「紅曲」。(也有人說應該加入二兩半的紅曲)

4. 〔附〕溫六散

(吳昆《醫方考》),治白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乾薑五錢。

白話文:

【吳昆《醫方考》】,治療白痢症狀。

使用【六一散】一料,再加入【乾薑】五錢。

5. 〔附〕三生益元散

(吳昆《醫方考》),治血淋。

即益元散三錢加生扁柏葉、生車前、生藕節汁各一杯調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解肌行水兼清燥,統治表裡及三焦,熱渴暑煩瀉痢保,(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勝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瀉,解煩除渴而利小便。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

白話文:

在吳昆的《醫方考》中,有個治療血淋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使用「益元散」三錢,再加上生扁柏葉、生車前、生藕節汁各一杯,混合後服用。

「六一散」由滑石和甘草組成,其名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道理,又稱為「天水散」。這種藥物可以發汗利水,並具有清涼燥熱的作用,對內外症狀以及三焦都有療效,對於熱渴、暑熱、腹瀉等情況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滑石輕飄飄的性質可以發汗,重的性質則能清降,寒性可以消熱,滑性可以通暢體內的通道,淡味可以導引水分流通,使肺部的氣息下降,並向下通達膀胱,因此可以去除暑熱,止住腹瀉,消除煩渴,並幫助排尿。加入甘草的目的是調和中間的氣息,並緩和滑石的寒性和滑性。

)下乳通淋能滑胎,(皆取「滑可去著」之義)津虧無熱非宜討。(河間此方,統治表裡、上下、三焦濕熱,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出。若無濕熱之人,而多服此,則反耗其津液,而渴轉甚,又當服生脈散。)加辰砂號益元散,(滲泄而不損元氣,故曰「益元」。

)清心消暑尤為好。(辰砂清鎮心神,則暑熱易卻。)紅曲清六(散)赤痢靈,(赤屬熱傷血分,紅曲能調六腑之血。)乾薑溫六(散)白痢寶。(白屬熱傷氣分,乾薑能散濕熱之氣。)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側柏車前藕節搗。(加入三味,俱用鮮者佳,搗汁調服,有涼血、止血、通淋之功。

白話文:

下乳通淋能滑胎,(皆取「滑可去著」之義):使用具有滑利作用的藥物可以幫助乳汁流通,並有可能引發流產,這裡的「滑可去著」指的是利用藥物的滑利性質來去除病邪或堵塞。

津虧無熱非宜討:如果體內沒有熱症,只是津液不足,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來治療。

(河間此方,統治表裡、上下、三焦濕熱,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出。):河間提出的這個方子可以同時調理體內的表、裏、上、下和三焦的濕熱,但只適合體內濕氣較重的人使用,用於解暑利尿,使濕熱從尿液排出。

若無濕熱之人,而多服此,則反耗其津液,而渴轉甚,又當服[生脈散]:如果體內沒有濕熱,卻經常服用這個方子,反而會耗損體內的津液,導致更嚴重的口渴,此時應該服用生脈散來補充津液。

加辰砂號益元散,(滲洩而不損元氣,故曰「益元」。):在方子中加入辰砂可以增加其滲滲利尿的作用,且不會損傷體內的根本元氣,因此稱為益元散。

清心消暑尤為好:辰砂有清心安神的作用,特別適合用來消暑。

[紅曲]清六(散)赤痢靈,(赤屬熱傷血分,紅曲能調六腑之血。):紅曲能夠調理六腑之血,對於赤色的痢疾(通常由熱傷血分引起)有很好的療效。

[乾薑]溫六(散)白痢寶。(白屬熱傷氣分,乾薑能散濕熱之氣。):乾薑可以散除體內的濕熱之氣,對於白色痢疾(通常由熱傷氣分引起)有很好的療效。

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側柏車前藕節搗。(加入三味,俱用鮮者佳,搗汁調服,有涼血、止血、通淋之功:)在方子中加入生地、生甘草、生大黃等三種藥物,最好使用鮮品,搗成汁後調服,可以起到涼血、止血、通淋的功效。

6. 〔附〕大橘皮湯

(劉完素《宣明論方》),治濕熱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及水腫等證。

滑石(六兩),甘草(二錢),赤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肉桂(各五分),陳皮(一兩),木香(一分),檳榔(三錢),加姜煎,每服五錢。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瀉泄。(小水併入大腸,致小便不利,而大便泄瀉。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皆行水瀉熱之藥。加檳榔峻下,陳皮、木香理氣以利小便而實大便也。水腫亦濕熱為病,故皆治之。)

白話文:

劉完素在《宣明論方》中提出的方子,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小便不順暢,大便溏瀉,以及水腫等症狀。

配方如下:

  • 滑石(六兩):清熱利濕。
  • 甘草(二錢):調和藥性。
  • 赤苓(一兩):利尿通淋。
  • 豬苓(未提及份量):利尿去溼。
  • 澤瀉(未提及份量):利水消腫。
  • 白朮(未提及份量):健脾利溼。
  • 肉桂(各五分):溫暖脾陽。
  • 陳皮(一兩):理氣化滯。
  • 木香(一分):調氣止痛。
  • 檳榔(三錢):消積除痞。

以上所有藥材加生薑一起煎煮,每次服用量約為五錢。

大橘皮湯是針對濕熱所制,包含了五苓散和六一散兩個方子的元素,再加入陳皮、木香和檳榔。這組合可以消除水腫和緩解瀉洩的症狀。其中,五苓散和六一散都是用來行氣、利尿和去濕熱的藥物。加入檳榔可以強力排便,陳皮和木香則能調理氣血,幫助小便通暢和大便實定。水腫的產生通常與濕熱有關,因此這組合對水腫也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