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34)
退思集類方歌注 (34)
1. 〔附〕治痢奇方
(葉應昌《袖中金》),治噤口下痢,純血穢腐,身熱脈大,大孔如竹筒,諸般惡證,並可主之。但恐服之已遲,毒邪攻壞臟腑,則難救耳。
黃連(酒炒六分),赤芍藥(酒炒一錢),木香(煨三分),青皮(醋炒),枳殼(麩炒),檳榔(各八分),山楂肉(炒一錢半),黃芩(酒炒一錢),地榆(醋炒五分),紅花(酒洗三分),桃仁(去皮尖炒研一錢),當歸(酒洗五分),厚朴(薑汁炒八分),甘草(炙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在葉應昌所著的《袖中金》中,有一個方子專門用來治療「噤口下痢」這種病症。此病表現為血液混雜腐物排出,伴有高熱和脈搏強大的現象,甚至有孔洞像竹筒一樣的情形。此方可以治療多種嚴重症狀。然而,若服用已經太晚,毒邪侵襲內臟,就難以輓回了。
方中使用的主要藥材包括:黃連(酒炒後六分)、赤芍(酒炒後一錢)、木香(微火煨後三分)、青皮(醋炒)、枳殼(麩炒)、檳榔(各八分)、山楂肉(炒後一錢半)、黃芩(酒炒後一錢)、地榆(醋炒後五分)、紅花(酒洗後三分)、桃仁(去皮尖後炒研後一錢)、當歸(酒洗後五分)、厚朴(薑汁炒後八分)、甘草(炙後五分)。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飲服。
如痢初起,在十日內外者,諸藥俱不必制;如半月以後者,宜去檳榔,加陳皮(鹽水炒)四分,諸藥照方逐味制服;如延至月餘,脾胃虛弱者,去楂肉、青皮、檳榔,加人參五分,白朮(土炒)五分。如白痢,去桃仁、地榆,加陳皮四分,木香加三分。〕
治痢奇方出葉氏,東風散里加紅花,桃仁黃連地榆炭,(此方即東風散加味)青出於藍尤足誇。(葉應昌,即姜體干之門人,著有《袖中金》。)下痢純紅兼噤口,十天內外用無差。方中若去桃紅地,加木香陳白痢嘉。或益大黃因澀滯,(澀滯後重,必加大黃。)逐除腐穢以攻邪。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奇特方法出自葉氏,其方中在「東風散」裡加入紅花,再添上桃仁、黃連和地榆炭(這就是東風散的加味版)。葉應昌,是姜體幹的門人,他編寫了《袖中金》這本書。
對於在十天內發作的痢疾,任何藥物都不必特別制備;如果超過半個月,則應去除檳榔,加入四分之一的陳皮(用鹽水炒過),其他藥物按照原方逐個製備。如果痢疾持續到一個多月,且脾胃虛弱,則應去除楂肉、青皮和檳榔,加入五分的人參和五分的白朮(用土炒過)。
若是白痢,則需去除桃仁和地榆,加入四分之一的陳皮,木香則加三分。對於純紅色的痢疾和噤口痢,只要在十天內發作,使用這個方法不會有任何差錯。如果方中去除桃仁和紅色的地榆,加入木香和適量的陳皮和白痢效果更佳。如果因消化不良導致痢疾,可以考慮增加五分的大黃,以清除腐敗物質,攻擊病邪。
期逾半月宜加減,炒法頻將酒醋拿。(酒以和之,醋以斂之。)大熱脈洪雖忌款,(下痢身涼脈小為順,易治;若大熱脈洪,大孔如竹筒,為逆,難治。)但投此劑莫驚訝。(此方治痢,雖見諸般惡證,若早治之,亦能挽救。)惟經溫補難為效,雖有奇方亦可嗟。
(葉氏自云:此方隨用輒效,間不效者,必其初投參、術等補劑太早,補塞邪熱在內,久而正氣已虛,邪氣獨盛,纏綿不已,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於不可救藥,雖有奇方,亦無如之何矣。此非溫補害之耶!用者審之。)
白話文:
如果超過半個月仍未見好,應調整藥方並頻繁使用酒和醋來調製。酒可以調和,醋可以收斂。即使出現大熱脈洪等症狀也應謹慎處理,因為下痢伴有身體發涼且脈搏微弱纔是正常的,容易治療;反之,大熱脈洪則是逆向徵兆,難以治療。只要使用這個方子,就不必感到驚訝,因為這方子能夠治療痢疾,即便出現各種惡劣症狀,若能及早治療,也能輓救病情。然而,如果經過溫補仍然無法見效,即便是有奇方,也可能感到無奈。
(葉氏自述:這個方子隨手使用都有效果,偶爾不見效的原因,一定是初次使用參、術等補品太早,導致邪氣被補充而滯留在體內,久而久之正氣已經虛弱,邪氣獨自旺盛,纏綿不斷,想要補救反而會助長邪氣,想要清潔反而會使病情更加滑膩,最終導致病情無法輓回,即便有奇方,也無能為力了。這不是溫補方法有害嗎?使用者需謹慎考慮。)
2. 五苓散
治太陽病發汗後,汗出惡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腫,霍亂身疼,胸中滿,臍下悸,吐涎,頭眩等證。此利水之祖方也。
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五錢),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除桂名為四苓散)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後使用發汗法,導致出汗後仍感到寒冷,脈搏浮現,小便不順暢,輕微的熱感與口渴。亦或中風後發燒,經過六七天仍然不解,並伴有焦慮的情緒,同時具有外在與內在症狀,渴求喝水,但喝下的水馬上就吐出來,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此方能主導治療。適用於治療水腫、霍亂、身體疼痛、胸部滿脹、腹部有震動感、嘔吐涎液、頭暈等症狀。這是一種開創性的利尿方劑。
主要成分如下: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米湯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同時要多喝溫水,直到發汗為止。注意:除了桂枝,其他部分可以稱為「四苓散」。
3. 〔附〕辰砂五苓散
(汪訒庵《醫方集解》),治暑熱。
五苓散加硃砂。
白話文:
在汪訒庵所著的《醫方集解》中,提到一種治療暑熱的方子。這個方子是五苓散,再加入硃砂。
4. 〔附〕蒼朮五苓散
治寒濕。
五苓散加蒼朮。
白話文:
治療寒濕的方子是五苓散,我們可以再加入蒼朮來增強效果。
5. 茵陳五苓散
治黃疸。
五苓散加茵陳蒿。
白話文:
治療黃疸的方法是使用五苓散並加入茵陳蒿。
6. 〔附〕春澤湯
(汪訒庵《醫方集解》),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
五苓散加人參。(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
五苓散治太陽腑,(王好古《此事難知》曰:「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桂術澤瀉豬茯苓,多飲暖水取微汗,雙解表裡煩渴清,(二苓、澤瀉,為利水之主藥。
白話文:
在汪訒庵的《醫方集解》中,提到了兩種治療因無病而口渴或疾病痊癒後仍然口渴的情況的方法。
一種是加入人參的五苓散,另一種則是在五苓散基礎上再加上甘草,又稱為春澤湯。
五苓散主要針對的是太陽經的病態,根據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的解釋,五苓散是一種用於排下焦藥物的方子,適用於太陽經的內部問題。當體溫較高時會出汗,當體溫較低時則會引導體液排出。如果出現口渴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病邪進入了太陽經,需要通過排泄來解決。如果小便正常,就不適合使用五苓散。
五苓散的組成包括桂枝、白朮、澤瀉和茯苓。這四種成分都是有利於排水的主藥。患者需要多喝溫水,以引發微汗,這樣可以同時解決表層和內部的症狀,使口渴得到緩解。其中,茯苓和澤瀉是主要的利水成分。
用白朮者,培土以制水也。加桂枝者,因表未全解也。服後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令得似汗而表裡雙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飲,飲蓄胸中水氣停。(胃中乾燥而渴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宜白虎湯。小便不利而渴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故水入則吐。
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五苓散。食入即吐,名曰「寒格」,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二條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證,一則曰「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一則曰「中風發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二條合看,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故用五苓(散)通水道,不然煩渴豈堪烹。
白話文:
使用白朮,是為了滋養土以抑制水氣。加入桂枝,是因為外感之症尚未完全解除。服用後應多飲溫水,讓其氣流通於營衛之間,使身體表面和內部都能得到舒緩。若出現小便不順暢且口渴,這表明體內積存著水分,導致胸中水氣停滯。若是胃部乾燥引致口渴,這是缺乏水分的情況,提供水分就能改善,適合使用白虎湯。若小便不順暢且口渴,這是水分積聚的現象,通過排水利尿可以改善,適合使用五苓散。
水進入體內就立即嘔吐,稱為「水逆」,這是因為胸中存有水分,無法容納更多的水,因此喝水後會嘔吐。水進入體內就立即嘔吐,稱為「水逆」,適用五苓散來處理。進食後就嘔吐,稱為「寒格」,適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這兩條原則一起觀看,更加清晰明確。根據五苓散的證狀,一種是「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另一種是「中風發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這兩條原則一起考慮,更清楚地瞭解五苓散是為了利尿而設計的,而不是用於治療煩渴的問題。因此,使用五苓散來疏通水道,否則煩渴怎樣能被接受呢?
(水氣蒸騰,為煩,為渴,與五苓以利水,水去則煩渴自除,此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煩渴非因水氣者,豈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亂分寒熱,表裡陰陽辨別行。(霍亂身疼,須分寒、熱二證:若熱多欲飲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裡;若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
治傷寒用桂枝,治雜病用肉桂,乃有表無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聽。(臍下悸,吐涎沫,水氣自下而上逆頭眩者,精氣不布於上也。惟利其水,則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內著誠能卻,外溢肌膚腫亦靈。(此方治內著之水,誠為合度,即里水外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者,亦靈。)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寧。
白話文:
(水汽蒸騰,引發煩躁和口渴,使用五苓散來利尿,當水分排除後,煩躁和口渴自然會消失,這是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如果煩躁和口渴不是由水分問題造成的,那麼五苓散就無法治療了!) 身體疼痛和霍亂要區分是寒還是熱,表和裡以及陰陽的辨別很重要。(對於霍亂和身體疼痛,需要分別寒和熱兩種情況:如果熱多,想要喝水,應使用五苓散配合太陽經的表和裡;如果寒多,不想喝水,則應使用理中丸來調理中臟的陰陽。) 如果使用桂枝更換為肉桂,(這實際上是一方兩法。
對於傷寒使用桂枝,對於雜病使用肉桂,這是有表無表的區別。) 吐出唾液和頭暈是因為水邪的原因。(腹部下方悸動,吐出唾液沫,水邪從下往上逆流至頭部引起頭暈,這是因為精氣不能向上佈散。只有排出水分,這種頭暈和吐唾液的情況就會好轉。) 水邪內在存在確實可以解決,外部滲入肌膚腫脹也能有效。(這方子治療內在存在的水邪,確實恰到好處,對於內部水分滲入肌膚形成腫脹的現象,也能有效改善。) 去掉桂枝名為四苓散,沒有寒意但有口渴時,服用它就能使情況平靜。)
(周揚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裡證,則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熱蒼除濕,黃疸茵陳不改名。(五苓散加辰砂清熱,名辰砂五苓散,加蒼朮勝濕,名蒼朮五苓散,加茵陳治疸,名茵陳五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澤(湯)加參名便易,病前病後渴能平。
(五苓散加人參,名春澤湯,取古詩「春水滿泗澤」意,明言此湯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無病而津氣先虛,一因病後而津氣未復,故加參以生津益氣。)五苓(散)利水之專劑,作散方能布水精。(五苓為利水之專劑,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緩循經絡,以輸脾歸肺,下達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則水得盡去,而津液不傷,此仲景之微意也。
白話文:
(周揚俊說:「只有小便不順暢且口渴,使用四苓方就足夠了。」因為外部沒有發冷、發熱、身體疼痛等表症,所以不需要使用桂枝;內部沒有頭暈、噁心、吐出涎液等裡症,所以不需要使用肉桂。)
硃砂清熱,蒼朮除濕,黃疸用茵陳。在五苓散中加入硃砂清熱,稱為「硃砂五苓散」;加入蒼朮除濕,稱為「蒼朮五苓散」;加入茵陳治黃疸,稱為「茵陳五苓散」,都保留五苓散的名稱。
春澤湯加上人參,名為「便易湯」,可以平息因病前或病後引起的口渴。
五苓散是專門用於利尿的藥方,做成散劑才能使水分充分分佈。
五苓散是專門用於利尿的藥方,做成散劑才能使水分充分分佈,這是由張仲景的微妙意圖所決定的。
)寧靜水邪從下竭,(小青龍治動而上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變湯鮮效古來評。(徐靈胎《蘭臺軌範》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終當從古法為是,用者審之。)
白話文:
"寧靜水邪從下竭",這是在說,對於由下部積聚的邪氣導致的水液不流通的情況,需要使用藥物來調節。
"(小青龍治動而上逆之水,故汗而散之",這裡提到的小青龍湯,它主要是用於治療因內在動態不調,導致上逆的水液,所以通過發汗的方式來使水液散去。
"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五苓散則是針對靜止不流動的水液,通過引導的方式來使這些水液排出體外。
"變湯鮮效古來評",這部分引用了古人對變湯(可能是指變化或改進的湯方)效果的評論,認為過去的評價多為鮮明有效,但也有人使用新的湯方卻很少見到顯著的效果。
"徐靈胎《蘭臺軌範》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終當從古法為是,用者審之",這段引用了徐靈胎的話,他認為這種散方(即發汗類的藥方)在現代人用來煮湯時,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建議還是遵循古法為佳,使用這種藥方的人應該謹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