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33)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33)

1. 〔附〕黃芩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熱痢腹痛後重,身熱,膿血稠黏,及鼻衄不止,脈洪數者。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根據劉完素所著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這段方子用於治療熱性痢疾引起的腹痛、肛門下墜感、身體發熱、膿血混雜且濃稠,以及鼻出血不停,脈搏強大而快速的情況。

主要成分如下:

  • 黃芩(用量:一兩)
  • 白芍(用量:一兩)
  • 甘草(用量:五錢)

將這些藥材加水煮沸後,調至適溫度飲用。

2. 〔附〕白朮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脾濕水瀉,身重困弱。

芍藥,白朮(各一兩),甘草(五錢),水煎,溫服。

黃芩芍藥(湯)療熱痢,火升鼻衄均能治,(熱痢鼻衄,陽明火盛極矣。黃芩色黃,正清陽明腸胃之藥。白芍專益陰氣,赤芍兼和營血,故熱痢後重,宜用赤芍為良。)瀉痢腹痛屬太陰,芍藥(此是白芍)甘草所必使。若將白朮易黃芩,(名白朮芍藥湯)脾濕水瀉身重餌。

白話文:

(來自劉完素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此方適用於治療脾濕導致的水滲性腹瀉、身體沈重、精神疲倦。

芍藥與白朮(各一份兩),甘草(五錢),加水煮沸後,溫熱服用。

黃芩與芍藥(湯)可以治療熱性腹瀉,以及因火氣上沖導致的鼻出血。對於熱性腹瀉和鼻出血來說,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火氣已經非常旺盛。黃芩呈黃色,正是清凈陽明腸胃的藥物。白芍專門滋補陰氣,赤芍則能調和血液,因此在熱性腹瀉後出現重感時,使用赤芍效果最佳。腹瀉伴有腹痛,屬於太陰經的病症,芍藥(這指的是白芍)與甘草必定會被使用到。如果將白朮換成黃芩,(稱為白朮芍藥湯)則適用於治療脾濕引致的水滲性腹瀉和身體沈重。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曰:「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為病,故不可離於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朮。」又曰:「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

白話文:

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提到:「各種長期或突然腹瀉的情況,都可能與太陰經有關,因此使用芍藥是必要的。如果患者不受濕邪影響,則不適合出現腹瀉,因此需要加入白朮。」他又進一步說明:「對於四季中的腹瀉,除了芍藥和白朮之外,在春季可以加入防風,夏季加入黃芩,秋季加入厚朴,冬季則加入肉桂和附子。」

3. 〔附〕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

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各二錢),桂(一錢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

白話文:

治療下痢帶有膿血且濃稠、腹部疼痛並有便後重感的症狀。

使用以下方劑:

  • 白芍藥(一兩),
  • 紅當歸的根部(即「歸尾」,五錢),
  • 黃芩(五錢),
  • 黃連(五錢),
  • 大黃(三錢),
  • 木香(二錢),
  • 檳榔(二錢),
  • 甘草(炙,二錢),
  • 肉桂(一錢半)。

每次服用份量為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為血痢(即痢疾帶有鮮紅血液),則可逐步增加大黃的用量。

4. 〔附〕導滯湯

(劉完素方),治前證兼渴者。

芍藥湯去桂、甘草,加枳殼。

芍藥湯中芍藥君,(重用芍藥為君,瀉木安土。)香連芩草桂將軍,(大黃號曰「將軍」)檳榔行氣歸行血,滯下(痢疾古稱「滯下」)之方迥出群。(此治痢之專劑,蓋本仲景黃芩湯而加行血調氣之藥。後世治痢之方,多從此昉也。)濕熱鬱蒸成膿血,腹痛後重服之欣。(下痢皆屬濕熱,赤為傷血,白為傷氣。

白話文:

【劉完素方】治療前面症狀並有口渴的人。

芍藥湯去掉桂枝和甘草,加入枳殼。

芍藥湯中芍藥為主藥,(大量使用芍藥作為主藥,以清洩肝木,安定脾土。)香連芩草桂將軍,(大黃被稱為「將軍」)檳榔促進氣流通暢,同時能調和血液,是治療痢疾的特殊方劑。(這是一種專門用於治療痢疾的方劑,基於張仲景的黃芩湯,並添加了調理氣血的藥物。後世治療痢疾的方法,大多以此為基礎。)由於濕熱積聚導致膿血形成,腹痛後重時服用此方會感到欣賞。(所有下痢都屬於濕熱病,紅色表示傷及血液,白色表示傷及氣體。)

膿血稠黏,氣血兩傷也;腹痛後重,氣血皆滯也。朱丹溪《平治會萃》曰:「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兼渴者除甘桂,枳殼加之導滯(湯)稱。(因渴故去桂,因有滯故去甘草之滿中,而加枳殼以破滯。蓋濕熱鬱積腸胃,不得宣通,因成滯下。故濕宜燥,熱宜清,郁宜散,積宜消,自當苦、辛、寒雜用,稍佐溫而行之,甘以和之,治痢之法盡之矣。)痢久依然後重者,去檳連枳入荷升。

(此方今人多用之。大法治痢以甘、芍和中止腹痛,熱痛加芩、連,寒痛加薑、桂,以木香、檳榔行氣除後重,氣分加枳殼、滑石寬腸,血分加當歸、桃仁和血,以秦艽、皂角子祛腸風,以黃芩、黃連清熱毒,以白朮、陳皮調胃,茯苓、澤瀉滲濕,大黃蕩積。若氣虛加參、耆,血虛加芎、歸、阿膠、黑薑、柏葉,痢久後重不解去檳榔、黃連、枳殼,加荷葉、升麻舉之。)

白話文:

膿血稠厚,是因為氣血兩損;腹痛且感覺有東西往下沈,是因為氣血都堵塞了。這是朱丹溪在《平治會萃》中提到的觀點:「行血就能使膿血痊癒,調理氣血就能去除後重感。」如果伴有口渴的情況,可以去掉肉桂,加入枳殼來導通滯塞(這是指某種湯藥)。因為口渴所以要去掉肉桂,因為有滯塞所以要去掉甘草來避免中焦阻滯,而加入枳殼來破除滯塞。這說明濕熱積聚在腸胃,無法流通,導致了滯下。因此,對於濕邪要使用燥性藥物,對熱邪要使用涼性藥物,對鬱結的氣要散開,對積聚的東西要消除,自然會使用苦、辛、寒性的藥物,稍加溫性的藥物來引導,用甘甜的藥物來調和,痢疾的治療方法就全了。

如果痢疾持續存在但仍有後重感,則需要去掉檳榔和黃連,加入荷葉和升麻來提升氣勢。

現在人們經常使用這個方子。在治療痢疾時,通常使用甘草和芍藥來調和中焦,緩解腹痛。如果是熱痛,會添加黃芩和黃連;如果是寒痛,會添加薑和肉桂。使用木香和檳榔來調理氣血,去除後重感。氣分的部分會添加枳殼和滑石來寬腸,血分的部分會添加當歸和桃仁來調和血液。秦艽和皁角子能祛除腸風,黃芩和黃連能清熱毒,白朮和陳皮能調理胃部,茯苓和澤瀉能排除濕氣,大黃能清除積滯。如果氣虛,會加上黨參和黃耆;如果血虛,會加上川芎、當歸、阿膠、黑薑和柏葉。如果痢疾長期未愈且後重感仍未解除,則去掉檳榔、黃連和枳殼,加入荷葉和升麻來提升氣勢。

5. 〔附〕東風散

(姜體乾方),治一切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以及裡急後重,腹痛噤口等證,咸宜服之。

黃芩,白芍,當歸,檳榔,枳殼,青皮(炒),厚朴(炒各一錢),木香(煨五分),甘草(三分)查炭(一錢半),水煎服。(加減法即編入歌中。)

東風散(東風和暢,主生長萬物。此劑和平而卻有起死回生之效,故取以名方。)用芍甘青,木枳檳查歸樸芩。(此即芍藥湯之變法)此劑能醫一切痢,痢剛初起急煎斟。老年寒藥當煨制,延久脾虛加朮參。(此方一切痢疾初起者,服之立效;惟老年衰弱者,寒藥當用煨制,如延久脾虛者亦然,更宜加入人參、白朮,以補脾氣。)腹痛黃芩須酒炒,柴胡又在瘧兼侵。

白話文:

"姜體乾方"可以治療各種痢疾,無論是紅色、白色還是兩者混合,以及內急後重、腹部疼痛、口不能言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黃芩"、"白芍"、"當歸"、"檳榔"、"枳殼"、"青皮"(炒過)、"厚朴"(炒過)、"木香"(煨過)、"甘草"(炭)各一份錢,水煮後服用。(調整方法就寫在歌詞中。)

"東風散"(東風和暖,主導萬物生長。這個配方平和但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因此取名為方。)使用芍藥、甘草、青皮、木香、枳殼、檳榔和當歸、厚朴、黃芩。(這是"芍藥湯"的變化版本。)這個配方可以治療所有種類的痢疾,痢疾剛開始時就要立刻煎煮。老年人應當使用溫藥,並進行煨制,如果長期脾虛,還應該加入人參和白朮,以補脾氣。腹部疼痛時,黃芩需要酒炒,柴胡也適用於瘧疾等其他疾病。

(瘧痢並見,加柴胡六分。)痢而熱甚黃連入,(痢而發熱甚者,加黃連薑汁炒四分。)肢冷虛煩肉桂臨。(虛煩手足冷者,加肉桂四分。)白痢橘紅香附使,(白痢加橘紅七分,香附生研一錢。)若然紅痢地榆任,澀滯還加桃紅引,(紅痢加地榆炭八分。若紅痢澀滯者,加桃仁一錢,紅花酒洗三分。

)赤白相兼兩法紝。(赤白兼見者,如地榆、香附等,宜並用之。)純血膠姜連側柏,〔下痢純血加阿膠(以黃連末拌炒)一錢,炮姜三分,側柏炒一錢。〕舌黃後重大黃擒。(舌胎黃厚,裡急後重者,加酒炒大黃三錢。)假如孕婦投斯劑,檳樸桃紅桂共禁。(如孕婦痢疾用此方,宜去桃仁、紅花、檳榔、厚朴、肉桂,以及半夏、神麯等礙胎藥。

白話文:

(若同時出現瘧疾和腹瀉,可加入六分的柴胡。) 如果腹瀉伴有嚴重發熱,可加入四分的黃連,並先以生薑汁炒製。 (若腹瀉伴有寒冷及虛弱的煩躁感,可加入四分的肉桂。) 白色的腹瀉可用橘紅和香附來調節,(對於白色腹瀉,可加入七分的橘紅和一錢生研的香附。) 若為紅色的腹瀉,則需使用地榆,(對於紅色腹瀉,可加入八分的地榆炭。若紅色腹瀉伴有消化不良,可加入一錢的桃仁和三分的紅花酒。) 赤色和白色腹瀉都出現時,應同時使用地榆和香附等方法來處理。 (對於赤白兼見的腹瀉,應同時使用地榆、香附等藥物。) 若腹瀉主要由血液引起,可加入一錢的阿膠(以黃連粉末拌炒),三分的炮姜和一錢的側柏炒製。 (對於只有血液的腹瀉,可加入一錢的阿膠(以黃連粉末拌炒)、三分的炮姜和一錢的側柏炒製。) 若舌頭呈現黃色且有後重感,可加入三錢的酒炒大黃。 (如果舌頭表面黃厚,有內急後重的症狀,可加入三錢的酒炒大黃。) 如若懷孕婦女服用這些藥物,應避免使用桃仁、紅花、檳榔、厚朴和肉桂,以及半夏和神麯等可能影響胎兒的藥物。 (如果懷孕婦女出現腹瀉,應避免使用桃仁、紅花、檳榔、厚朴和肉桂,以及半夏和神麯等可能影響胎兒的藥物。)

)痢疾多由於濕熱,誤投溫補禍延深。(痢疾之證,惟夏末秋初最多,多由於夏暑濕熱,伏於腸胃,蒸腐水穀之精氣而化為膿血,治之必以苦、辛、寒藥,此河間之要訣。若初起誤投溫補,致濕熱膠固不解,必受其害,延至月餘,形體骨立,不思飲食,則難挽救。)此為姜氏傳心秘,加減圓通仔細吟。

(此方見香山吳濟亨家藏抄本中,其徒張鏡如雲是華墅姜體乾先生所著,未知果否。然姜氏賢聲素著,為常州府屬之名醫,生平著述頗多,惜未梓行於世。)

白話文:

痢疾通常是由於濕熱所引起,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的方法進行治療,會使得病情加重,延續時間更長。

痢疾在夏季末至秋季初最常見,主要是由於夏季暑熱與濕氣影響腸胃,使得食物與精氣腐敗變質,轉化為膿血。治療痢疾必須使用苦味、辛味和寒涼的藥物,這是河間醫學的重要原則。如果在痢疾初期就錯誤地使用溫補方法,導致濕熱黏滯不散,那麼患者可能會遭受嚴重的傷害,等到數十天後,身體消瘦得不成樣子,對飲食沒有任何興趣,這時再想要輓回病情就很困難了。

這段文字是姜氏家族的傳心祕訣,並且被認為是華墅姜體乾先生所撰寫,但其真實性仍有待確認。值得注意的是,姜氏在常州府屬地區享有良好的聲譽,長期以來都是當地知名的醫生,他一生的著作眾多,可惜這些著作未能在世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