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29)
退思集類方歌注 (29)
1.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後的五六天,如果出現嘔吐和發燒的情況,如果符合柴胡湯的治療原則,但卻使用了其他藥物進行排瀉,如果柴胡湯的原則仍然存在,那麼可以再次使用柴胡湯。如果心下部位有滿脹感但沒有疼痛,這被稱為痞,表示不宜使用柴胡湯,應該選擇其他的治療方法。
配方如下:
- 半夏(半升,清洗過),
- 黃連(一兩),
- 黃芩(適量),
- 人參(適量),
- 炙甘草(適量),
- 幹薑(三兩),
- 棗(十二枚)。
將上述材料加水一斗煮沸,得到六升的濃汁,去除渣滓後再次煎煮,得到三升的濃汁,分三次溫服。每天服用三次。
2.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乾薑只用一兩,余同法。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汗後,胃部不適,心下部位感到緊硬,伴有乾燥嘔吐、食物腐敗的異味,以及肋骨下方有積水,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出現腹瀉的情況。
使用「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乾薑」僅使用一兩,其餘按照原有方法調配。
3.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誤下之後,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宜此湯。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一兩,余各同法。
半夏瀉心(湯)黃連芩,乾薑甘草棗人參。(瀉心者,實瀉胃也。蓋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實則瀉子之法。)但滿不痛為痞氣,(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氣。)法在降陽而和陰。(瀉心者必以苦,故用芩、連;散痞者必以辛,故用薑、夏;欲交陰陽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參、甘、大棗。)生薑瀉心(湯)生薑入,甘草瀉心(湯)甘草臨。
白話文:
【治療傷寒或風邪,若錯誤使用藥物進行下藥後,患者每天會排出多達數十次的稀便,食物無法消化,腹部有如雷鳴般的聲音,心下部感覺脹滿,伴有乾嘔和心神不寧的情況。當醫生看到心下部出現脹滿時,可能會誤認為病情尚未完全解除,因此再次進行下藥,導致脹滿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結腸內有熱毒,而是因為胃部空虛,導致氣體逆流上衝,造成脹滿的現象。適宜使用以下方藥。
【半夏瀉心湯】去掉人參,添加一兩甘草,其他材料按照原有方法使用。
【半夏瀉心湯】包含黃連、黃芩、乾薑、甘草、大棗、人參。其中,“瀉心”指的是實際上的胃部排毒。由於胃位於心下,「心下痞」就是胃部脹滿的表現。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實際排除胃部積滯的方法。只有感到脹滿卻不伴有疼痛的情況被稱為痞氣,而有脹滿且伴有疼痛的情況則被稱為結胸。治療原則是降溫散熱,調和陰陽。使用半夏瀉心湯時,需加入苦味的黃連和黃芩以清熱解毒;使用能散痞的辛味藥材,如乾薑和半夏;為了達到陰陽平衡,上下通暢的效果,則需要加入能調和中間的甘草、人參以及大棗。另外,【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的配方有所不同,前者需要加入生薑,後者則需要調整甘草的用量。】
(按: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薑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薑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俗以甘草滿中,為痞嘔禁用之藥,蓋不知虛實之義者也。)痞硬雖同虛實異,(同一心下痞硬,生薑瀉心證屬實,甘草瀉心證屬虛。
)腹鳴下利細推尋。(同一腹鳴下利,生薑瀉心證則下利稀水,而未至於日數十行,甘草瀉心證則下利日數十行而穀不化,虛實可別矣。)水氣(故用生薑)乾嘔必食臭,(胃中濁氣不降,故食臭。)胃虛(故用甘草)乾嘔必煩心。(胃虛客氣上逆,故心煩不安。同一乾嘔,而虛實不同又如此。
白話文:
(按: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錯之腹脹,所以方中藥物苦辛平和;生薑瀉心湯治水與熱交錯之腹脹,因此重用生薑來散去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腹脹,所以加大甘草用量,以補充中氣,使腹脹自行消失。一般人以為甘草會使腹部飽脹,因此不能用於治療嘔吐,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虛實的差異。)
腹脹雖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是虛實不同(同樣的腹脹,生薑瀉心湯適用於實症,甘草瀉心湯適用於虛症。)
腹鳴與下利需詳細判斷(同樣的腹鳴與下利,生薑瀉心湯適用於下利稀水,尚未達到每日多次的情況,甘草瀉心湯適用於下利每日多次且食物未能消化,由此可判斷虛實的不同。)
腹內有水氣時,必會有噁心感(胃中混雜的氣體不能下降,因此會產生噁心感。)胃虛時,必會感到心煩(胃虛時,外來氣體上逆,使人感到心煩不安。)即使是相同的乾嘔症狀,其虛實性質也是不同的。
)生薑辛散甘草補,倒置人參疑誤深。(按:生薑瀉心湯辛散破滯開痞,痞由水氣而結,乾嘔食臭為實邪,則不當用人參。甘草瀉心湯甘緩補虛化痞,痞由兩次誤下而得,且下利不止而穀不化,中虛極矣,正當用人參以輔甘草。則甘草瀉心湯中無人參,生薑瀉心湯反用人參,兩方倒置,疑必有誤。
)三(瀉心)湯皆本柴胡立,虛實之間法律森。(凡瀉心證,皆已汗、已下、已吐之餘疾。以上三湯,總不離乎開結、導熱、益胃,大半皆本於柴胡湯立法。以乾薑易生薑,以黃連易柴胡,彼以和表裡,此以徹上下,故其所治之證,多與柴胡證相同,但加苦辛治痞之藥耳。
白話文:
生薑辛散甘草補,倒置人參疑誤深。這句話在說,生薑瀉心湯使用辛散的生薑來破除滯塞和開痞,痞狀是由於水氣凝聚所形成的,伴有乾嘔和食物腐臭的實邪症狀,因此不應使用滋補的人參。而甘草瀉心湯則使用甘緩的甘草來補虛和化痞,痞狀是因為兩次錯誤的下藥導致的,且伴有下痢不止和食物不化的虛弱症狀,正需要使用人參來輔助甘草。然而,甘草瀉心湯中卻沒有使用人參,而生薑瀉心湯反而使用了人參,這兩種方劑的使用方式互換,必定存在錯誤。
三(瀉心)湯皆本柴胡立,虛實之間法律森。這句話表示,所有關於瀉心的方劑,其基礎都是來自於柴胡。這些方劑主要針對的是汗、下、吐後的疾病,總體來說,他們都遵循著開通結聚、導出熱邪、增強胃功能的原則。大部分的方劑都是基於柴胡湯的法則而制定。通過將乾薑替換為生薑,以及將柴胡替換為黃連,前者的目的是調和表裡,後者的目的是徹底清除上下部的病邪,因此他們治療的病症多與柴胡的病症相似,只是增加了苦辛的藥物來治療痞狀。
然其或虛或實,有邪無邪,處方之變,則各有微妙,攻補兼施,寒熱互用,內中有一藥治兩證者,亦有兩藥合治一證者,其藥性又與《神農本草》所載無處不合,學者能於此等方,講求其理而推廣之,則操縱在我矣。)
白話文:
然而,藥物的使用需根據其虛實狀態、是否有邪氣等因素來調整,處方的變化各有精妙。在治療上,我們常採用攻補並行、寒熱相調的方法,有的藥物能同時針對兩種病徵,有的則是兩種藥物合用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這些藥物的特性都符合《神農本草經》的記載。學習者如果能深入理解這些方劑的原理並加以拓展應用,就能夠掌握治療的主動權。
4.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者。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服。
姜連芩參湯治嘔,苦勝於心義宜剖,(並非寒熱平調之法,乃治寒格拒熱之方。)寒熱格拒在中焦,食入即吐緣斯咎。(寒格者,寒與熱格也。寒故用乾薑,熱故用芩、連;因吐下而傷其中氣,故用人參;食入口即吐,是火逆上衝,故苦寒倍於辛熱;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半夏、生薑。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寒熱相結則為痞,故此方得瀉心之半,源同而流異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原本是寒性的病症,但醫生誤用了吐藥和下藥,導致病人的體內出現寒氣與食物相抵觸的情況,一有食物進入口內就會立刻吐出。
使用乾薑(3兩)、黃連(3兩)、黃芩(3兩)、人參(3兩)來配製藥湯。將六升的水加熱至沸騰,然後煮到只剩兩升的量,再過濾掉藥渣,分成兩次服用。
姜連芩參湯用來治療嘔吐,因為苦味能剋制心火,這裡的道理可以進一步剖析。這不是調和寒熱的方法,而是針對寒氣與熱氣相抵觸的狀況而設計的方子。寒熱相抵觸的問題發生在中焦部位,一旦有食物進入就會立刻吐出,這就是原因。
寒氣與熱氣相抵觸稱為「寒格」,因此使用乾薑來對抗寒氣,使用黃芩和黃連來應對熱氣;因為病人曾經使用過吐藥和下藥,所以傷害了中氣,因此加入人參來補充。食物進入口中就立刻吐出,這是因為心下沒有水氣,所以不使用半夏和生薑。
需要知道的是,當寒氣與熱氣互相阻礙時就被稱為「格」,當寒氣與熱氣結合在一起時就被稱為「痞」。這個方子有如瀉心湯的半成品,其源頭相同但結果不同。
)宣陽(乾薑宣陽散寒)泄熱(芩連通陰泄熱)以和中,(人參補中和胃)格拒通時吐自否。嘔家挾熱此為良,水飲寒痰嘔非偶。(按:此格雖因於寒,而嘔則因於熱。蓋寒格於中,則拒熱於上而為吐,是宜大用苦寒,泄去陽熱,略用辛通,開其寒格,則嘔自止。故凡嘔家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此方最為合度。
若因於水飲寒痰而嘔者,則宜純用辛溫,此方又非所宜。)
白話文:
在治療上,使用「乾薑宣陽散寒」來疏解寒氣,並使用「芩連通陰洩熱」來清熱解毒,以達到調和中焦的效果。「人參補中和胃」則是為了補充中焦的元氣,並調節胃部功能。如果治療後仍出現反彈現象,例如嘔吐,可能是因為治療方法不對症,需要重新評估病情。
對於有內熱的嘔吐患者來說,這種療法效果較佳,不適合那些由水飲或寒痰引起的嘔吐。根據分析,即使最初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寒氣,但嘔吐的問題往往是由熱氣所引發。當寒氣困擾中焦時,會導致熱氣上逆而引起嘔吐,因此,應大量使用苦寒藥物來清除陽熱,同時輕微地使用辛味藥物來打開寒氣阻塞,這樣就能夠緩解嘔吐情況。所以對於有內熱的嘔吐患者,不宜使用芳香、砂仁、橘皮、半夏等藥物,這種方劑纔是最適合的。
若嘔吐是因為飲食過量、水飲積聚或寒痰阻滯所導致,則應該單純使用辛溫藥物進行治療,這種方劑在此種情況下就不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