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25)
退思集類方歌注 (25)
1. 〔附〕太平丸
(張介賓《新方八陣》),治胸腹疼痛脹滿,及食積、氣積、血積、蟲積、氣疝血疝、膨脹、癥瘕、邪實秘滯痛劇等證。
陳皮,厚朴,木香,烏藥,白芥子,草豆蔻,三稜,莪朮(煨),乾薑,牙皂(炒),澤瀉(各三錢俱研細),巴豆(用滾湯泡去皮心膜秤足一錢)
白話文:
(張介賓《新方八陣》) 提供了一個方子,適用於治療胸部和腹部的疼痛與脹滿,以及食積、氣積、血積、蟲積、氣疝、血疝、膨脹、癥瘕和邪實祕滯痛劇等病症。
所需藥物包括:
- 陳皮:具有理氣化痰、調胃止痛的功效。
- 厚朴:能行氣除濕、消食化積。
-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作用。
- 紫蘇子:能理氣和胃、消食化積。
- 白芥子:具有化痰散結、利水消腫的功效。
- 草豆蔻:能化濕運脾、行氣消食。
- 三稜: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效果。
- 蘋婆:能破血行氣、消積散結。
- 幹薑: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
- 牙皁: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澤瀬:具有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
- 巴豆:用沸水浸泡去皮、心、膜後使用,有強烈的通便、攻毒、殺蟲作用。
先將巴豆用水一碗,微火煮至半碗,將巴豆撈起,用乳缽研極細,仍將前湯攙入研勻,然後量藥多少,入蒸餅浸爛,搗丸前藥如綠豆大,每用三分或五分,甚者一錢,用熱薑湯下。瀉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如未利,再服。
太平(丸)莪朮芥三稜,樸瀉姜陳牙皂朋,烏藥木香草豆蔻,些微巴豆力能勝。(此方借些微巴豆,以行群藥之力,去滯最妙。如欲其峻,須用巴豆二錢。)食蟲氣血諸停積,脹痛難過總可憑。(按:《金匱》備急丸治冷熱交結之積,《局方》感應丸治寒凝之積,景岳此方治氣食停滯秘實之積,其蟲積與血積,乃藉以為治也。
白話文:
先準備一杯水,用小火煮巴豆,直到剩下半杯。接著把巴豆取出,用乳缽研磨到非常細,然後把之前的湯汁加入並攪拌均勻。接著根據所需藥量,將藥物放入蒸餅中浸泡至軟化,然後用杵擊打成丸狀,大小類似綠豆。每次服用三分、五分或一錢(依病情嚴重程度調整),以熱薑湯送服。如果出現過度瀉洩的情況,可以喝幾口水來緩解。若藥物沒有起到作用,可以再次服用。
太平丸主要成分有莪朮、芥三稜、樸瀉、姜、陳皮、牙皁和朋等。這方子借用了少量的巴豆,來促進其他藥物的效果,去除了積滯效果非常好。如果想要強烈的療效,可以使用兩錢的巴豆。這方子適用於消化不良、血液瘀滯、腹脹難受等情況。
注意:以上內容為中醫古方的概述,實際使用時需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評估和指導,並遵循其指示,以確保安全有效。
)隨證用湯為引下,(凡傷食停滯,即以所傷之物,煎湯送下;婦人血氣痛,當歸湯下;氣實痛,陳皮湯下;疝氣,茴香湯下;寒氣,生薑湯下;氣濕實滯臌脹,用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蟲痛,檳榔湯下。)利多飲冷效堪徵。(巴豆瀉人,得冷則止,故服巴豆丸散,利多不止者,飲冷粥一二口即止也。
)
白話文:
根據病症使用不同的藥湯作為導引。例如,如果因飲食失調導致消化不良,可以使用該種食物煎煮的湯液來服用;婦女經期疼痛,可使用當歸湯;若氣血充盈導致疼痛,則使用陳皮湯;對於疝氣,茴香湯適用;若為寒氣所致,則生薑湯有效;氣濕實滯導致的腹脹,可用少量燒酒和白糖調和後服用;蟲咬或蟲痛時,檳榔湯能起到療效。
多飲冷飲物可以驗證療效。巴豆有強烈的通便作用,遇冷則效果減緩。因此,服用巴豆丸散後,如出現過度的排便情況,只需喝一兩口冷粥,即可控制這種副作用。
2. 小柴胡湯
治傷寒中風,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耳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汗後餘熱不解,或瘧發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暮則讝語;並治傷寒陽微結,頭汗肢寒,脈細便堅,亦半表裡也。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炙草,生薑(各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為和解之劑。去滓再煎,則藥性和合,不相捍格矣。)取三升,分溫三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以下幾種情況:傷寒、風寒、少陽病導致的口苦、咽喉乾燥、頭暈、耳鳴、反復發燒和發冷、胸部和肋骨間的不適、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喜歡嘔吐、或者心中煩躁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肋骨下部有硬塊、或者心下部有震顫、小便困難、或者沒有口渴但身體微熱、或者咳嗽、或者發汗後還留有熱氣未退、或者瘧疾引起的寒熱交作、婦女患傷寒,熱邪進入血脈,傍晚時會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此外,也能用於治療傷寒期間陽氣微弱,但表面有汗、四肢寒冷,脈象細弱,大便堅硬,也是半表半裡的病症。
材料用量如下:柴胡(半斤)、黃芩(1.5兩)、人參(1.5兩)、炙草(1.5兩)、生薑(3兩)、半夏(半升)、大棗(12枚)。用水一斗二升煮沸,提取六升,去掉渣滓,再煎一次,取三升,分三次溫和服用。
3. 柴胡加芒硝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脅滿而不去。先服小柴胡一劑乃進。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炙草,人參,生薑(各一兩),半夏(二十銖),大棗(四枚),芒硝(二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服。小柴胡湯和解供,(少陽為半表半裡,汗、吐、下皆在所禁,法當和解,此方主之。)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與薑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引起的潮熱,大便溏薄,小便頻多,胸部脹滿不舒。應首先服用小柴胡湯一劑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配方: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炙甘草(一兩),人參(一兩),生薑(二十銖),半夏(二十銖),大棗(四枚),芒硝(二兩)。用四升水煎煮至二升,濾去渣,加入芒硝,再次煮至微微沸騰,分兩次溫服。若未見好轉,可再次服用。小柴胡湯是調和表裡的良方,(少陽經屬半表半裡之症狀,不可使用發汗、催吐或下藥,應以調和表裡為原則,此方適用於此類病症。)其中包含半夏、人參、甘草等成分,另外加入黃芩和大棗來針對少陽經的各種病徵。
(此和解少陽之主方。柴胡升陽達表,黃芩退熱和陰,半夏和胃而通陰陽,參、甘、薑、棗補中氣,調營衛,經言「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是也。)往來寒熱(太陽之寒熱,寒時亦熱,熱時亦寒;少陽之寒熱,寒已而熱,熱已而寒,故曰「往來」;若陽明則但熱不寒,以此為別。)胸脅滿,(少陽行身之側,故胸脅苦滿。
)喜嘔心煩(木火上逆,故煩而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或眩聾,(少陽清氣不升,故目眩耳聾。)或咳或悸或腹痛,(木邪干肺則咳,犯心則悸,侮脾則腹痛,可見少陽有病,三焦皆不得寧。蓋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故有或然之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療少陽病的一個基本方子,主要用於調和少陽之氣,以達到身體的平衡。柴胡可以提升陽氣,幫助表層的問題得到解決;黃芩則能退熱,平抑陰性過盛的情況;半夏則能和胃,使陰陽之間的流通更順暢。人參、甘草、姜和大棗則用於補充中氣,調整體內的營養和衛生狀態,正如經書所說的「交陰陽者,必和其中」。
這種病症表現為「來回寒熱」,指的是在發燒與畏寒之間交替出現;另外,還會感到胸部和肋骨附近有脹滿感,這是因為少陽之氣影響到身體側面所致。患者可能會感到想嘔吐且心煩意亂,這是木火之氣上逆的結果,當嘔吐後,木火之氣得到緩解,因此患者會感到樂意。此外,眼睛眩暈、耳朵聽力下降,或是咳嗽、心悸、腹部疼痛等症狀,都顯示了少陽之氣影響到三焦系統,導致整個身體不適。少陽在人體中如同遊走的部隊,能夠隨身體的虛弱處而顯現,因此會有各種不同的症狀出現。
)咽乾口苦(耳聾目眩,口苦咽乾,貼切少陽樞機病象。)白胎濃。(舌上白胎,邪在半表半裡;若全入里,則焦黃矣。)諸證不必皆全具,雜病風寒俱可庸。(《傷寒論·太陽篇》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太(陽)少(陽)並病略兼表,(合病一時俱見,並病以次相傳。
)陽明兼少(陽)但柴通。(少陽之外為太陽,里為陽明,而少陽居其間,故少陽而兼太陽者,用小柴胡微加桂枝以解表;陽明而兼少陽者,但用柴胡以和之,邪氣從樞轉出矣。)服湯潮熱不止者,才把芒硝入劑中。(名柴胡加芒硝湯,服小柴胡湯潮熱不止者,胃家實也,故加芒硝,通六腑積聚,乃少陽、陽明同治之方也。
白話文:
咽喉乾燥,口中苦澀,耳朵聽力減退,頭暈目眩,口苦咽乾,這些症狀與中醫的少陽樞機病象相吻合。舌頭上出現白色胎狀物,表示邪氣既在表層又在內層,如果邪氣完全進入內層,舌頭可能會呈現焦黃色。各個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風寒等各種疾病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治療。《傷寒論·太陽篇》提到,傷寒或風寒引起的病症,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診斷,不一定需要所有症狀都齊全。太陽和少陽病可以同時存在,或者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少陽病可能兼帶太陽病,此時會使用小柴胡湯稍微加入桂枝以解表;陽明病兼帶少陽病,則只用柴胡調和,邪氣從樞機轉出。
服用湯藥後如果持續發燒不退,可以考慮加入芒硝進行治療。這就是柴胡加芒硝湯的用法,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後仍持續發燒,表明胃部積聚了實邪,因此加入芒硝可以通暢六腑,這是少陽和陽明兩種病症一同治療的方法。
)熱入血室如瘧狀,讝語硬滿如結胸,(血室為中焦營氣之所聚,肝藏血,心主血,血因熱結而成瘀,則肝氣與心經之氣亦凝,故胸脅滿而神昏讝語,日輕夜劇,發作有如瘧狀。)小柴兼刺期門法,(期門在乳下第二肋端,去乳頭約四寸,肝募也,厥陰陰維之會,刺入四分。蓋血結為有形之證,湯劑一時難效,更刺期門,以瀉厥陰有餘之熱,則尤親切而易散。
)或益桃仁海蛤攻。(按:王海藏治熱與血結之證,每用此二味。蓋海蛤鹹寒,佐桃仁入血散瘀泄熱,頗有奇功,因附及之。婦人傷寒,經水適來適斷,邪熱陷於血室,胸脅及少腹滿痛,至暮則譫語,此證最多。更參看葉天士《溫熱論》中,治法益明。)又有柴胡疑似證,醫當詳辨莫通融,便堅脈細陽微結,(大便硬謂之「結」。
白話文:
熱病進入血室,表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病人發熱、語無倫次、腹部緊實,狀似心下有塊結。血室是中焦營養氣聚集的地方,肝藏血,心主血,熱病導致血液凝結成為瘀血,使得肝氣和心經之氣都變得凝滯,因此胸脅部會感到滿脹,精神昏亂,白天輕微,夜晚加重,發病過程類似瘧疾。
治療上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刺期門穴的方法。期門穴位於乳下第二根肋骨的端點,距離乳頭約四寸,是肝的募穴,也是厥陰陰維脈的會合處。刺入四分深,因為血液凝結是具體的病徵,湯藥可能難以迅速奏效,加上刺期門穴能瀉除厥陰過剩的熱氣,效果更直接且容易消散。
對於這種情況,也可以使用桃仁和海蛤來增強治療效果。海蛤性鹹寒,配合桃仁進入血液,散瘀解熱,效果奇特。這種方法適合婦女在經期來臨或結束時,由於邪熱進入血室,導致胸脅和少腹部出現滿脹和疼痛,並在傍晚時出現語無倫次的情況。這個症狀非常常見,可以參考葉天士的《溫熱論》來進一步理解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一種柴胡疑似症狀,醫生在診治時應詳細分辨,不可任意混同。大便堅硬被稱為「結」。
脈浮數能食曰「純陽結」,脈沉細不能食曰「純陰結」。此陽微結與陰結相似,但頭汗出為有表證,具如下文。)頭汗肢寒(陽微結者,熱雖結而不甚也。陽氣不能四達而從上冒,故手足冷而頭汗出。)胸滿同,(惟胸滿與柴胡證同)頭汗知非少陰病,(此要訣也。三陰脈不至頭,其汗在身。
《傷寒論·少陰篇》云:「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法當咽痛吐利。」此不吐不利,而大便硬,則陽微結之汗與亡陽之汗,大有別矣。)脈雖沉細勿相蒙。(程郊倩曰:「凡陽熱鬱結不舒,雖手足冷,脈沉細,不得謂陰證。」可見陽氣一郁,不但陽證似陰,陽脈亦似陰矣。
白話文:
脈象浮數且能飲食者,稱為「純陽結」;脈象沈細且難以飲食者,稱為「純陰結」。這兩種情況的「陽微結」和「陰結」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若頭部出汗,表示可能有表症,具體如下:
- 頭汗出且四肢寒冷(「陽微結」指熱力雖已凝聚,但並不明顯。因陽氣不能四散,反而從上部冒出,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而頭部出汗的情況。)
- 胸部滿脹(這點與柴胡證現象相同)
若頭部出汗,便可確認非少陰病的症狀。在《傷寒論·少陰篇》中提到:「脈象呈陰陽俱緊,卻出現汗出,這是失掉陽氣的表現,應當出現咽喉疼痛、腹瀉或嘔吐的情況。」但若不伴有嘔吐或腹瀉,而只是大便乾硬,則是「陽微結」的汗液與「失掉陽氣」的汗液有著明顯區別。
脈象雖沈細,但不能因此誤判為陰證。程郊倩指出,所有陽熱鬱結不舒的情形,即使手腳冰冷,脈象沈細,也不能簡單歸為陰證。這顯示,當陽氣被阻滯時,不僅會使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連陽脈也會呈現出陰性的特徵。
)此為有表復有里,(脈沉為里,頭汗為表。)可與柴胡以建功。(此條為少陰、少陽疑似證,反復講明頭汗之義,可與小柴胡而不疑。凡審證皆當如此。)面赤氣喘溏泄者,設教誤用反成凶。(面赤氣喘,為陽氣上越之候,若誤用柴胡以提之,上越者因而外脫,立見凶危。
大便溏因於虛寒者忌之,否則不忌。)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理論中的複雜病情,主要分為內在和外在兩種表現,其中脈象沈穩代表內在問題,頭部出汗則是外在表現。使用柴胡類藥物可以對這樣的病情起到治療效果,這表明病情可能是少陰與少陽的疑似病症,並且強調了頭部出汗的重要性。在診斷時,應像這樣仔細判斷病情。
如果病人的臉色紅潤、呼吸急促、大便溏薄,如果錯誤地使用柴胡類藥物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大便溏薄若是由於虛寒所導致的,則不宜使用這種藥物;如果不是由虛寒所導致的,則不必避開使用。
簡單來說,這段中醫理論提醒醫生在診斷和治療時要詳細分辨病情的內在和外在表現,並且要注意藥物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避免錯誤的治療方式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