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24)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24)

1. 〔附〕控涎丹

(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非風證也。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為末糊丸,每服五、七丸,加至十丸,臨臥薑湯下。

控涎丹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痰涎變證悉能醫。(李時珍《本草綱目》曰:「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陳言《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

白話文:

出自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描述了人突然出現胸部、背部、手臂、腳部、腰部、脊椎、筋骨等部位的牽拉性刺痛,且疼痛位置不定,或是手腳發冷、僵硬。這些症狀是因為痰液積聚在胸膈上下,而非風邪所引起的。

治療上,可以使用以下配方:

  • 甘遂(去心)
  • 大戟(去皮)
  • 白芥子(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適量的糊狀物混合,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粒,隨著病情加重,可逐漸增加到十粒。在睡前用薑湯送服。

「控涎丹」是一種專門針對痰源的藥方,它能治療由水、濕氣與氣、火相結合形成的痰。痰液會隨氣流動,導致多種症狀,如進入心臟時,會造成癲癇、妄言妄見;進入肺部時,會引起咳嗽、痰液稠厚、呼吸困難、背部寒冷;進入肝臟時,會導致疼痛、乾嘔、寒熱交織;進入經絡時,會造成麻木和疼痛;進入筋骨時,會引起頸部、背部、胸部、腰部、肋骨、手腳的牽拉性隱痛。根據陳言在《三因方》中的說明,使用「控涎丹」進行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走注麻痹牽引痛,胸背腰項或四肢,或噎或喘或癲癇,癰腫瘰癧並主之。臟腑水濕大戟泄,經隧水濕甘遂推,皮裡膜外消痰氣,芥子之功信甚奇。(白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消皮裡膜外之痰;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決經隧之水濕;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泄臟腑之水濕。三者引經各異,而令三焦之水濕痰涎流出於水道則同,故復用成方。

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白話文:

"對於走注、麻木、疼痛、以及胸部、背部、腰部、頸部或四肢的不適,包括吞嚥困難、呼吸急促或癲癇等症狀,都可以使用此藥方進行治療。對於身體內的積聚物質,如癰腫、瘰癧等,也能有效對應。對於臟腑的水濕問題,使用大戟可以幫助排泄;對於經絡和體內的水濕,甘遂可以推導排除;對於皮膚下和膜外的痰氣,芥子有著顯著的療效。白芥子的白色特性讓它能進入肺部,達到上焦;甘遂的黃色特性讓它能夠作用於中焦,清除經絡中的水濕;大戟的黑色特性讓它能夠進入腎部,處理下焦的水濕。這三個藥物各自有著不同的引導經絡的方式,但最終都是為了將三焦的水濕和痰液排出體外,因此他們被一起使用在一個方劑中。

只有懂得恰當使用的醫生,纔能夠獲得這種方劑的奇效。"

2. 備急丸類

備急丸,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痛滿欲死;及中惡客忤,猝暴諸疾病。

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脂出油取霜),大黃,乾薑(各一兩),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納巴豆霜,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

白話文:

【備急丸】,用於治療食物在腸胃停留,冷熱不調,導致腹脹、呼吸急促、疼痛到無法忍受的症狀;以及因中邪、突發各種疾病的狀況。

【巴豆】(去皮、心、膜,研磨至像油脂般,取出霜狀物),【大黃】,【乾薑】(每種各一兩),這三種藥物都需要是最新鮮的。首先將大黃和乾薑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巴豆霜,混合後再杵千次,形成散粉。也可以用蜂蜜調和成丸子。將這些藥物存放在密閉容器中。

服用方法是用溫水或苦酒,每次服下約大麥粒大小的三四顆丸子。如果藥丸未被消化,可將病人的頭舉起並灌入藥丸,讓病人吞下。不久後病症就會緩解;若無效,可再給三顆,這樣會聽到肚子內的聲音,接著就會嘔吐和排便,病症就會好轉。若患者嘴緊閉,也必須折斷齒齒灌入藥丸。

3. 三物白散

治寒實結胸,無大熱者。

巴豆霜(一分),川貝母,桔梗(各三分),研末,納巴豆霜更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巴豆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備急丸醫猝暴疾,中惡欲死腹脹急。大黃乾薑巴豆霜,斬關奪門而直入。(大黃苦寒下熱結,巴豆辛熱下寒結,二藥性味相畏,同用瀉人反緩。更妙在乾薑之辛散,引領巴、黃,內通神明,外辟惡忤,助其斬關奪門之勢,而成撥亂反正之功。)神昏口噤齒不開,折齒灌之猶可及。

白話文:

【治療寒邪凝結於胸,且沒有大熱症狀的情況】

  • 使用巴豆霜(一分量)、川貝母(三分量)、桔梗(三分量),先將它們研磨成粉末,再加入巴豆霜並進一步細緻地研磨。接著,以白飲(如清水)調和服用。強壯的人可以服用半錢匕(古代的量單位,相當於現代的數量可能有誤差,請依實際情況調整),體弱的人則應減少用量。如果病情在膈上,則會出現嘔吐現象;若在膈下,則會出現排便暢快的情況。若排便不順暢,可以喝一杯熱粥來幫助排便;若排便過於頻繁,則可以喝一杯冷粥以調節。

【緊急丸方對於突然發生的急症,如因中邪而導致腹脹、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的狀況】

  • 本方使用大黃、乾薑、巴豆霜。這三種草藥如同突破敵陣的戰士,直衝敵陣,快速解救危難。其中,大黃苦寒性質,能清除熱結;巴豆辛熱性質,能清除寒結。這兩種草藥的性質相互抵消,卻共同發揮了通便的效果。更妙的是,乾薑的辛散性質,能夠引導大黃與大黃進入身體的深處,清除邪氣,同時又能在外部防止邪氣入侵,協助大黃與大黃突破敵陣,達到回復正道的效果。如果病人昏迷、口緊閉、牙齒無法開合,即使牙齒已經鬆動,也可以使用此方進行灌服,仍有可能輓回危局。】

(中惡客忤,神昏口噤,折齒灌之立蘇。)寒實結胸(與大結胸證相似,但無熱渴煩躁見象。蓋彼因熱實,此屬寒實也。)三白散,貝母桔梗巴霜翕。(貝母、桔梗開提肺氣以消痰散結,巴豆劫寒破實以開結胸。作散服者,欲其散中焦之寒實也。)藥不瞑眩疾不瘳,此等諸方宜佩給。

(預先修合,佩帶在身,以救倉猝之證。)

白話文:

(對於突然出現的邪惡和意外,導致神志不清、口緊閉且可能有折齒的情況,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迅速使他們恢復清醒。對於因寒邪凝結而形成的胸腹結塊(類似於大結胸,但沒有熱、渴、煩躁等症狀),使用"三白散"進行治療。其中貝母和桔梗能夠開通肺氣,幫助化解痰結;巴霜則能強烈地祛除寒邪和打破實質性的阻塞,對胸腹結塊有很好的療效。這種藥物做成散劑服用,目的是讓藥力散發於中焦,以清除那裡的寒邪和實質性阻礙。服用藥物後若未感到頭暈目眩,疾病仍然沒有好轉,這些方子就應當佩戴在身上備用,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病情。)

4. 〔附〕感應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冷積瀉痢之良方。

木香(二兩半),肉豆蔻(二十個),丁香(一兩半),乾薑(炮一兩),百草霜(細研二兩),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別研極爛如膏),巴豆(七十粒去心皮膜研如脂出油),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餘四味搗為細末,共和合研令細,用好蠟匱和。先將黃蠟六兩溶化,重絹濾去渣,以好酒一升於砂鍋內煮數沸,候酒冷蠟浮,取蠟秤用。

白話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提供的是一個治療寒積與洩瀉的好方法。

木香 (2兩半),肉豆蔻 (20個),丁香 (1兩半),乾薑 (炒過後1兩),百草霜 (細研成粉,2兩),杏仁 (140粒,去皮尖後分別研磨成極細的膏狀),巴豆 (70粒,去心皮膜後研磨成類似脂質的物質,並擠出油分)。

除了巴豆粉、百草霜和杏仁以外,其他四味藥物需搗碎成為細末,再將所有材料混合研磨至細膩,然後加入好蠟來調和。

首先將黃蠟熔化,用重絹過濾掉雜質,接著將好酒一升放入砂鍋內煮沸幾次,待酒冷卻後,蠟會浮在表面,取出蠟稱量使用。

凡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入銚熬熟,取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和前藥末,乘熱拌勻,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感應(丸)肉蔻丁木香,巴杏乾薑百草霜。(肉豆蔻逐冷消食,丁香、木香暖胃和脾,杏仁消肉積而降氣,乾薑逐痼冷而散痞,巴豆善破沉寒,奪門宣壅,寒積深痼,非此莫攻,百草霜和中溫散,亦能消積,統計諸藥,同成溫下之法。)蠟丸空腹薑湯下,(用黃蠟之義最精。

凡治積,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緩下。此治久積痼冷,乃緩下法也。)冷積瀉痢真奇方。(趙獻可《醫貫》曰:「此方妙不可言,雖有巴豆,不令人瀉,其積自然消化。」李時珍《本草綱目》曰:「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瀉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瀉反甚。延余診之。

白話文:

在春季和夏季時期,調製藥丸時,需使用一兩清油,加熱至熟後,取出四兩蠟,與之混合成液體,然後在銚中加入先前研磨好的藥粉,趁熱均勻攪拌,做成如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用薑湯送服。

本方包含肉豆蔻、丁香、木香、杏仁、乾薑和百草霜等成分。肉豆蔻能逐除寒氣,消食化滯;丁香和木香能暖胃和脾;杏仁能消肉積並降氣;乾薑能逐除痼冷並散開脹滿;巴豆則能破除深藏的寒氣,引導藥力宣通,對於寒積深固的病症,無比適用。百草霜能調和中氣,溫散併能消積,統計所有藥材,共同組成了溫和的下藥方法。

此方以黃蠟製丸,空腹時用薑湯送服,效果最佳。此方適用於治療積滯,新發的病症應及早下藥,長期的病症則應緩慢下藥。此方適用於治療長期的積滯寒病,是緩慢下藥的方法。它是一種針對寒積瀉痢的奇效方。趙獻可在其著作《醫貫》中提到,此方神奇難以言喻,即使含有巴豆,也不會導致瀉洩,而是能自然消化積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一位六旬老婦,患有多年的溏瀉,食用了調理脾胃、提升腸道功能的藥物後,反而病情加重。經過診斷,發現她應使用此方,最終病情得到改善。

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數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痢止。遂以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泄。」)

白話文:

脈象深沈且流暢,這表明脾胃長期受到損傷,冷積和凝滯是主要原因。正如王太僑所說的「極度寒冷在體內凝結,導致長期腹瀉和稀便,即使痊癒後仍會復發,持續多年」。根據這樣的診斷,應當使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這樣可以去除寒氣,使腹瀉停止。於是,他給予了患者由蠟包裹的巴豆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結果,兩天後大便未通暢,也不再出現腹瀉的情況。從那時起,這種方法被用來治療腹瀉、積滯等疾病,患者不再出現腹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