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20)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20)

1. 〔附〕代抵當丸

(王肯堂《證治準繩》),治畜血、瘀血、血痛。

大黃(四兩酒洗),桃仁(六十枚),生地,歸尾,穿山甲,玄明粉(各一兩),桂(三錢或五錢)蜜丸。

代抵當丸(水蛭即螞蝗,虻蟲即蚊蟲,因二物善食人血,故用以治血積。但性猛有毒,人皆畏服,故更制代抵當丸。)首大黃,桃仁歸尾生地勷,玄明肉桂穿山甲,攻瘀可代抵當湯。(桃仁、歸尾、生地潤以通之,桂心熱以動之,大黃、玄明粉苦寒咸以推蕩之,加山甲引之以直達瘀所也。)

白話文:

根據王肯堂的《證治準繩》,這是一種治療畜血、瘀血和血痛的藥方。主要成分包括:

  • 大黃(四兩,需酒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桃仁(六十枚):活血化瘀,止痛。
  •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當歸尾:活血調經,散瘀止痛。
  • 穿山甲:活血通絡,散結消癥。
  • 玄明粉(各一兩):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 桂(三錢或五錢):溫中散寒,助陽通絡。

此方以蜜丸形式服用。其中,「代抵當丸」是利用水蛭(俗稱螞蝗)和虻蟲(即蚊蟲)的特性,因其能吸取人類血液而對治療血液積聚有幫助。然而,這兩種蟲子性質猛烈且有毒,一般人難以接受,因此進一步製成了「代抵當丸」。此方的配方是:首先使用大黃、桃仁、當歸尾、生地來滋潤通暢,再以桂心的溫熱來促進血液活動,並利用大黃、玄明粉的苦寒鹹味來推散瘀血,最後加入穿山甲以引導藥力直接作用於瘀血部位。

2. 大陷胸湯

治傷寒發熱,不發汗而反下之,表熱乘虛入於胸中,與不得為汗之水氣結而不散,令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名大結胸證。其人身無大熱,但頭汗出,或潮熱燥渴,脈沉而緊。

大黃(六兩酒洗),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治療因傷寒引致發熱,卻未使用發汗法反而進行了下藥,導致外在的熱氣乘虛進入胸腔,或是原本應由汗排出的水分凝結且無法散去,造成心下和最少腹部出現堅硬的結塊且疼痛難忍的情況,這被稱為大結胸症狀。

患者全身可能沒有顯著的高熱,但頭部可能會有汗液排出,或者出現潮熱、口乾舌燥的情況,脈象可能呈現沈緊的特徵。

使用大黃(六兩,需經過酒洗),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作為藥物。將水六升,首先煮大黃至剩下二升,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沸後,加入甘遂粉末,調製成藥液,服用時溫熱飲用一升。若能獲得順暢的排便效果,則在之後停止服藥。

3. 大陷胸丸

治結胸項強,如柔痙狀者;並治陽明熱喘,及水腫初起形實者。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芒硝,杏仁(各半升去皮尖熬黑),先搗葶藶、大黃為末,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

大陷胸(湯)治大結胸,大黃(滌熱蕩實)芒硝(軟堅破結)甘遂(逐水消飲)從。心腹石硬(結胸之的證)痛拒按,(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較承氣證為尤甚。)便秘焦煩燥渴供。(與承氣證同)但頭汗出脈沉緊,(結胸因下早,致熱與水結,熱不外泄,而但上蒸,故頭有汗而身無汗。脈沉緊者,水遏熱伏,陽病(反見陰脈。

白話文:

治療結胸和項強癥狀,表現為柔痙狀態;同時治療陽明熱喘,以及水腫初期,身體顯現實症。

大黃(半斤),葶藶子(熬製),芒硝,杏仁(各半升,去皮尖後熬至黑色),先將葶藶和大黃研磨成粉,然後加入杏仁和芒硝,混合研磨至如同油脂狀,最後製成丸狀藥物,大小如彈丸一般;再另外將甘遂研磨成粉末,每份約一錢匕,白蜜兩合,加水兩升,煮沸後得到一升濃汁,待溫熱後一次性服用,一晚後會有排便反應。若無此反應,可再次服用。

大陷胸湯用於治療嚴重的結胸病症,大黃能清熱、除實質物質,芒硝則能軟化堅硬、破除結塊,甘遂則能排除積水、消除體內的飲食過剩。此方適用於心腹部位出現硬結,疼痛且抗拒按壓的情況,常伴有便祕、焦慮、煩躁和口渴的症狀。與承氣湯相似,但頭部會出汗,脈象沈緊,這是因為下藥過早導致熱與水分結合,熱氣無法排出,只向上蒸發,因此頭部有汗但身體其他部分無汗。脈象沈緊表示水液阻塞,熱氣被埋藏,陽性病徵卻呈現陰性脈象。

)水結胸中治亦同。(結胸本無他物,熱與水氣結也。)項若強如柔痙狀,更加葶杏蜜丸攻。(名大陷胸丸,結胸項強,邪據太陽之高位矣,故於前方加葶藶、杏仁,從高陷下其邪。蜜丸者,欲其緩攻於下也。)此泄水邪並熱實,(此陷胸湯丸之總訣)太陰寒實勿相蒙。(寒實結胸,治宜溫下,誤服寒藥則死。

)後人通變斯方治,熱喘水腫有殊功。(按:大陷胸丸,王海藏以之治陽明熱喘,柯韻伯以之治水腫初起形實者,均收奇效。可知古方貴於活用,觸類旁通,醫之能事畢矣。)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水結胸中治亦同」是指當水積聚在胸部時,治療的方法可以相同。這說明瞭熱和水氣結合在胸部會形成結塊,需要進行治療。

「項若強如柔痙狀,更加葶杏蜜丸攻」指的是如果症狀表現為頸部僵硬如同筋縮,可以使用加入葶藶、杏仁的蜜丸來進行攻擊性的治療。這種藥方被稱為「大陷胸丸」,因為它能深入地消除頸部的邪氣。蜜丸的使用是為了讓藥物能緩慢地向下作用。

「此洩水邪並熱實」指的是這個「陷胸湯丸」的治療原則是排泄水邪和熱實。

「太陰寒實勿相蒙」指的是如果出現寒冷和實邪的結胸,應該使用溫和的下藥方法來治療,如果誤用了寒涼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後人通變斯方治,熱喘水腫有殊功」是說後世醫學家根據這些原則靈活變通,用大陷胸丸來治療陽明熱喘,或水腫初期形態明顯的病症,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表明古方需要活用,並且能夠應對多種病況,這是醫生需要具備的能力。

4. 麻仁丸

治脾約,大便難,小便數,關脈浮澀者。此潤腸之主方。

大麻仁(二升),杏仁(一斤去皮尖),白芍(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炙),枳實(半斤)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利為度。

麻仁丸方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土燥津亡大便難,養液通幽蜜丸嚼。(脾約為脾土過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潤脾燥,白芍安脾陰,而後以枳、樸、大黃承氣法勝之,則下不亡陰。法中用丸漸加者,脾燥宜用緩法,滋柔潤下,以遂脾欲,非比胃實當急下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脾經功能失調導致的大便困難、小便頻繁,以及脈象浮滯且乾澀的病症。這是一種主要用於潤腸的方劑。

大麻仁兩升,杏仁一斤(去皮尖),白芍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炙烤),枳實半斤。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十粒,一天服用兩次。根據情況逐漸增加用量,直到達到通便的效果為止。

麻仁丸方可以治療脾經功能失調,包括枳樸大黃和麻杏芍。當脾土過於乾燥、胃液不斷流失時,會導致大便困難,此時需要用麻仁和杏仁來潤澤脾土,白芍則能安定脾陰。接著使用枳實、厚朴和大黃進行勝氣法,使大便順暢,但不會破壞陰液。在配方中使用漸進式增加藥物的方法,因為脾土乾燥需要使用緩和的方法,以滋潤和柔軟的方式通便,符合脾土的特性,與胃部實症需要快速通便不同。

5.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不惡寒,反惡熱,脈關上數者;心火亢盛,吐衄不止,甚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服。(此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邪。)

白話文:

治療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軟弱,大便乾硬,不畏懼寒冷,反而厭惡熱,脈搏在關部處快速跳動的情況;這是心火亢盛,導致出血不止,嚴重時會是良好的療效。

大黃(兩兩),黃連(一兩),使用麻沸湯兩升,浸泡片刻後,過濾掉渣滓,分為兩次溫和服用。(這種方法最奇特之處,在於不選擇煎煮而是浸泡,目的是使藥物輕盈清涼,以清除上焦的邪氣。)

6.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二兩酒浸),黃連(炒),黃芩(各一兩炒),附子(一枚去皮別煮取汁),以麻沸湯二升,漬三黃鬚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陽欲其熟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白話文:

治療心下痞、大便乾硬、心中煩躁無法入眠,且伴有畏寒、出汗症狀時,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大黃(二兩,以酒浸泡),
  • 黃連(一兩,炒過),
  • 黃芩(一兩,炒過),
  • 附子(一枚,去皮後單獨煮,取其汁)。

使用二升的麻沸湯,將上述材料浸泡一小段時間後,濾去渣滓,加入附子的汁液,分成兩次溫服。

這個方法更加精確。在使用附子時,採用煎煮的方式,而在使用其他三種材料時,則選擇浸泡。使用附子是為了扶助陽氣,希望它能夠達到熟透且性質厚重的效果;而處理其他三味藥材則希望它們保持生薑的性質,輕盈開闊,以去除心下的痞塞。

7.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脈弦,大便難,發熱惡寒。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水五升,煮二升,分溫三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心痞惡熱乃堪嘗,(若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按之自濡為虛痞,數(脈)在關上君火強,瀉火通陰痞自化,(痞有不因誤下而成者。關上脈數,繫心火亢盛,不得下交於陰,而中宮受其燔灼,氣失升降而為痞。

按之自濡,是無形者也,故獨任苦寒,便可泄卻,如大黃瀉營分之熱,黃連泄氣分之熱,且大黃有攻堅破結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於瀉熱之內。以麻沸湯漬絞其汁,取其氣不取其味,治虛痞不傷正氣也。)火炎吐衄最為良。(按:吐衄之證,世醫率用寒涼止血,不知血得寒則凝,血止之後,必有瘀凝胃絡,或為胸脅疼痛,或至夜微熱不除,而貽余患者多矣。審其果為實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瀉火通陰,行瘀止血之為美備也。

白話文:

治療脅下偏痛,脈搏弦數,大便難解,發熱惡寒,可用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水五升,煮至二升,分溫三次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適用於心胸鬱悶,發熱煩躁,但如果心下痞悶伴隨惡寒,則說明表症未解,不可急於攻治痞症,應先解表,表症解除後才能攻治痞症。如果按壓腹部覺得柔軟,則屬於虛痞,脈搏數在關上,說明君火旺盛,需瀉火通陰,使痞症自然消散。虛痞不一定是誤下導致,關上脈搏數說明心火旺盛,無法下交於陰,導致中宮受灼,氣機升降失常而形成痞症。按壓腹部柔軟,說明沒有實質性的病變,因此只用苦寒藥物就能泄除熱氣,例如大黃瀉去營分的熱,黃連瀉去氣分的熱。大黃還有攻堅破結的功效,其瀉痞的功效也包含在瀉熱之內。可以用麻沸湯浸泡藥物,絞取藥汁,取其藥氣不取其味道,這樣治療虛痞不會傷及正氣。大黃黃連瀉心湯對於火熱上炎導致的吐血衄血也有很好的療效。吐血衄血,世俗醫家一般使用寒涼藥物止血,殊不知寒涼會使血液凝固,止血後必然會留下瘀血,凝滯胃絡,可能導致胸脅疼痛,或夜間低燒不退,反倒加重病情。如果確屬實火迫血妄行,不如直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火通陰,化瘀止血,效果更好。

)更加黃芩與附子,附子瀉心湯法彰,惡寒汗出亡陽兆,(故用附子)便硬心煩痞熱殃,(故用三黃)痞乃熱邪寒藥治,(傷寒痞滿,從外之內,滿在胸而不在胃,多屬熱邪,故宜苦寒瀉之;若雜病之痞,從內之外,則又宜辛散也。)陽虛加附始相當。(附子非瀉心之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陽氣外撤矣。

若但以苦寒瀉痞,恐其虛寒驟脫,故用三黃撤三焦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大黃附子湯同意,溫藥下之妙異常,主治脅疼脈弦緊,便難寒熱互參詳。(按《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云:「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白話文:

在中醫古籍中,提到使用黃芩和附子,其中附子瀉心湯的療效顯著。當出現畏寒、出汗、並暗示陽氣流失的情況時,使用附子是必要的。若出現排便困難、心煩、腹部不適、熱感等症狀,則應使用三黃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腹部不適,通常由外部因素引起,主要集中在胸部而非胃部,多因熱邪所致,因此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若是由內部因素導致的腹部不適,則應使用辛散的藥物。當陽氣不足時,加入附子可使療效更為適當。若僅使用苦寒藥物來治療腹部不適,可能會導致虛寒過度,因此使用三黃來疏理三焦並清熱,同時使用附子來調和上下部位,溫暖經絡。三黃需要使用麻沸湯浸泡,而附子則需單獨煮汁,這樣可以利用三黃輕微的氣息和附子強大的力量,其目的仍然是為了輓救失去的陽氣。大黃附子湯的組合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巧妙地將溫熱藥物用於下腹部,效果非常異常。這種方法適用於肋骨疼痛、脈搏緊張、排便困難、以及寒熱交替的情況。

」又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又曰:「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合三條觀之,見脅下偏痛,脈弦緊,為陰寒成聚;大便難,發熱惡寒,為陽氣被郁。故以附子破陰寒,細辛散浮熱,大黃通便難,共成溫下之功。

夫附子瀉心湯用芩、連佐大黃,以祛膈上之熱痞,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導而下之。)寒則宜溫積宜下,後人效法好商量。(許學士溫脾湯,治寒積腹痛泄瀉,即效仲景溫藥下之之法也。)

白話文:

」再說:「趺陽脈微弦,根據醫理應當是腹部飽滿;若非如此,就會有排便困難,以及兩側肋骨疼痛的情況,這表示體內虛寒自下而上,應該服用溫暖的藥物。」接著說:「寸口脈弦的人,通常會感到肋骨下方緊繃且疼痛,並且有畏寒的症狀。」綜合這三個段落,可以看出當出現肋骨單邊疼痛,脈象弦緊時,代表體內形成陰寒積聚;如果伴有大便困難、發燒畏寒的情況,則代表陽氣被抑鬱。因此,需要用附子來打擊陰寒,使用細辛來疏散浮熱,大黃則能幫助通便,共同達到溫暖下部的效果。

附子心湯在使用黃芩、黃連輔助大黃,清除胸膈的熱痞,同時結合附子的溫暖效果來緩解症狀;大黃附子湯則以細辛輔助附子,攻擊肋骨下的寒結,同時利用大黃的寒性,將寒結導出。對於寒性的疾病,適合使用溫暖的方法進行治療和排除積聚,後代的醫學家們在這個原則上展開了許多創新的研究和實踐。

許學士的溫脾湯,用於治療寒性積聚引起的腹痛和洩瀉,正是基於溫藥下之的醫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