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13)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13)

1.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水七升,煮三升,溫服一升。

小柴胡合桂枝,(名柴胡桂枝湯)太少二陽合病方。和其營衛通津液,(二湯合用之功如此)肢節煩疼(太陽證)痞嘔(少陽證)康。太陽熱重寒輕者,脈弱陽微宜此匡。陽微切勿重發汗,誤汗傷津陽必亡。(太陽熱多寒少,脈弱無陽之證,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湯。柯韻伯曰:「脈弱陽微,不可發汗,何得更用麻黃、石膏,重竭其陽。

審證用方,惟柴胡桂枝湯為恰當。」)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六到七天,出現發熱但有輕微畏寒,四肢感到疼痛,偶爾嘔吐,心口處感到堵塞不暢,而外在症狀仍未消失的情況。

使用以下藥物: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 芍藥(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半), 大棗(六枚)。

將七升水加這些藥物一起煮沸,得到三升湯汁,然後分三次溫和服用。

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併使用(名為柴胡桂枝湯),是針對兩種陽氣病狀的組合方。這兩種湯可以調和身體的營養與衛護機能,讓體內的津液流通。四肢疼痛(太陽病的表現)和噁心嘔吐(少陽病的表現)都可以得到改善。對於太陽病來說,如果熱比寒更多,脈搏較弱且陽氣不足,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此方來調理。但如果錯誤地大量發汗,可能會傷害津液,導致陽氣喪失。

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方,柴胡桂枝湯是最為恰當的選擇。」

2. 葛根湯

治風寒在表,頭項強痛,背亦強,牽引𠘧𠘧然,脈浮,無汗惡風,而下利者;並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不須啜粥。

白話文:

治療風寒外感,頭頸疼痛,背部也緊繃,有被拉扯的感覺,脈象浮現,無汗且畏風,並伴有腹瀉的情況;也能適用於太陽病無汗但小便量反而減少,胸部有氣上沖的感覺,口閉無法說話,預計會出現強直性痙攣的情況。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後減少二升,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一升。覆蓋身體以引出微汗,不需要喝粥。

3. 葛根加半夏湯

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而兼嘔。

葛根湯內加半夏半升(先煎)。

葛根湯內麻黃勷,二味加入桂枝。(即桂枝湯加麻黃、倍葛根以去營實,小變麻、桂之法。)輕可去實因無汗,(徐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有汗加葛無麻黃。(即桂枝加葛根湯一條,治證與此同。但彼因汗出,故無麻黃;此因無汗,故加麻黃也。

白話文:

治療太陽陽明合病,會出現腹瀉並伴有嘔吐的症狀。

使用葛根湯,並在方中加入半升的半夏(先煎)。

在葛根湯中加入麻黃,兩味藥物混合使用,等同於桂枝湯加上麻黃,倍量的葛根,用來去除營實(即一種病症)。這種方法是小變麻、桂之法的一種應用。輕可去實,因為沒有出汗,(徐之才認為:「輕可去實,如麻黃、葛根這類藥物可以使用。」)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則可以加入葛根,但不添加麻黃。這是根據桂枝加葛根湯的原理,治療的症狀和這個情況相同。不同的是,如果因出汗,所以不用麻黃;這裡則因為沒有出汗,所以加入麻黃。

)項背𠘧𠘧太陽病,才及陽明用此方。(此治太陽之邪才及陽明之方)此方並可醫剛痙,(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口噤頭搖背反張。(痙病之象如此)表有風寒下利者,(解表則下利自止,此為表實下利,而非裡實故也)。兼嘔宜加半夏良。(名葛根加半夏湯,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湯兼解兩經之邪。

若嘔者,加入半夏一味以止嘔。隨證立方,各有法度。)《本草》葛根除大熱,(大熱乃陽明之證,故用之耳。)升津止渴利相當。(葛根甘涼生津,體輕而升,能引胃中清氣上行,故凡口渴下利多用之。)正陽明病何嘗用,(葛根為治陽明經病表藥,若陽明腑病,當下不當汗,故仲景於《正陽明病篇》中無葛根之方。)易老東垣尚未詳。

(易老東垣分經定藥,以葛根為陽明主藥,未分經腑,是其說尚有未詳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個治療方法,主要針對的是太陽病發展到陽明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特定的方劑來進行治療。這個方劑還可以治療一種稱為「剛痙」的病症,通常表現為無汗、口緊、頭顫和背部反弓等症狀。如果同時出現腹瀉,應添加半夏以增加治療效果。如果伴有嘔吐現象,則需額外加入半夏以止嘔。在配方時,應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進行調整。

葛根在這裡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清熱、升津、止渴、利尿的藥物。它常用於治療陽明經的病症,但對於陽明腑病則不適用,因為在陽明腑病的情況下,應該使用下法而不是汗法。易老和東垣都是中醫理論的重要人物,他們對於葛根在不同經絡和疾病中的應用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認為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病的有效藥物。然而,他們對於葛根是否適合所有陽明病的細節理解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

4.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

葛根(八兩),甘草(二兩),黃芩,黃連(各三兩),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太陽誤下,邪入陽明。)解表(葛根)清裡(黃芩黃連)兼和胃(甘草),喘汗脈促利為良。(此條喘汗為輕,下利不止為重,故藥亦先治其利。但下利乃寒熱虛實俱有之證。脈促急者,則為熱邪無疑,表雖未解,則不當用桂枝之辛熱,故用葛根之甘涼以解表。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中桂枝湯證的情況,若醫生誤以攻下方法治療,導致腹瀉持續不止,脈象緊張,表明表症仍未解除,並出現喘息及流汗的情形。

使用以下配方:葛根(八兩)、甘草(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將八升水加熱至葛根減少兩升,然後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分為兩次溫服。

這是葛根黃芩黃連湯的配方,由甘草四種材料組成,用於治療太陽誤下,邪氣進入陽明的病症。該方具有解表(葛根)、清裡(黃芩、黃連)以及和胃(甘草)的功效。喘息及流汗是較輕的症狀,但腹瀉持續不止則是較重的症狀,因此首先應治療腹瀉。但腹瀉可能由寒熱虛實等多種原因引起。脈象緊張表明熱邪的存在,即使表症尚未完全解除,也不適合使用辛熱的桂枝,因此選擇甘涼的葛根來解表。

因喘汗而利,用芩、連之苦以堅陰。甘草不特和胃,且以和表裡也。若脈微弱,則屬桂枝人參湯證矣。)

白話文:

根據症狀為喘息並伴有出汗,治療上會使用黃芩和黃連這兩味藥物的苦味來堅固陰液。甘草不僅能調和胃部,同時也能調和體內外的氣血。如果脈象微弱,則符合桂枝人參湯的證候。

5. 〔附〕柴葛解肌湯

(陶節庵《傷寒六書》),治太陽陽明合病,目痛鼻乾不得臥,頭痛惡寒無汗,脈浮而洪。

柴胡,乾葛,羌活,白芷,黃芩,赤芍,桔梗,甘草,石膏,生薑,棗

柴葛解肌湯節庵,(節庵自云「此代葛根湯」)羌膏芷桔芍芩甘。三陽經病邪居表,合解三陽法可參。(按:此湯以羌、葛、柴胡並用,而石膏、黃芩等為佐,乃統治三陽經表證、寒將化熱之法。若謂太陽陽明合病,則柴胡尚不宜用,而節庵用之,何也?)

白話文:

陶節庵的《傷寒六書》中提到,對於太陽與陽明兩經合併的病症,如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頭痛且畏寒、無汗、脈象浮大而洪,有以下的治療方法。

使用的藥物包括:

  • 柴胡:一種能調理肝氣的草本植物。
  • 乾葛:又名葛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羌活:一種能散寒止痛的草本植物。
  • 白芷:一種常被用於治療頭痛和鼻塞的草本植物。
  • 黃芩:能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的草本植物。
  • 赤芍: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草本植物。
  • 桔梗:常被用於治療咳嗽、喉嚨痛的草本植物。
  • 甘草:一種能調和藥性、清熱利尿的草本植物。
  • 石膏:一種清熱解毒、退燒的礦物質。
  • 生薑:能溫胃散寒的草本植物。
  • 棗:常被用來補中益氣的果實。

此方稱為「柴葛解肌湯」,節庵自己說這是代替了「葛根湯」。使用羌、葛、柴胡等藥物,配以石膏、黃芩等作為輔助藥物,旨在統治三陽經的表層症狀,並在寒氣轉變為熱氣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如果認為是太陽與陽明兩經合併的病情,那麼柴胡似乎就不應該使用,但節庵卻選擇使用它,這是為什麼呢?這可能需要更深入的醫學知識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