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7)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7)

1. 岐天師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用: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

有青筋橫直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積)於胸中也(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可也〕。

〔又〕

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食,余定一方,皆能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

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麯(一分),麥芽(二分),甘草(一分),水煎服加淡竹葉(七片)

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熱如口渴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可〕加乾薑二分。如身熱者,不可用此方。余另立一方,萬全湯。

凡小兒發熱者,無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五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二分),蘇葉(一分),麥冬(一分),神麯(三分),水煎服

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有驚〔風〕者,加人參五分,即定驚如神。有疳者,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治小兒痢疾神方:

當歸(一錢),黃連(二分),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甘草(三分)

紅痢加黃連一倍,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加甘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白話文:

【岐天師傳《兒科》祕法】

如果在鼻樑上方出現青色的血管,這是肝臟火氣旺盛的表現。可用以下藥物來調理:柴胡(約0.1公克)、白芍(約3.75公克)、當歸(約1.875公克)、半夏(約0.1公克)、白朮(約1.875公克)、茯苓(約3.75公克)、山楂(三粒)、甘草(約0.03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青色血管橫向或縱向出現,同樣是肝臟火氣旺盛的症狀。但縱向顯示風邪向上,橫向則表示風邪向下。治療時仍使用前述配方,但需增加柴胡(約0.06公克)、麥芽(約3.75公克)、乾薑(約0.03公克)。

若是鼻樑上方出現紅色的血管,這代表心臟火氣旺盛。可在上述配方中加入黃連(約0.03公克)、麥芽(約1.875公克),並去掉半夏,再加入桑白皮(約0.09公克)、天花粉(約0.06公克)。若紅色血管傾斜出現,也是心臟火氣旺盛的表現,可增加黃連(約0.06公克)。心臟火氣過盛時,不能使用半夏,應使用桑白皮和天花粉。

此外,若鼻樑上方出現黃色的血管,無論其方向,都表明脾胃有問題,可能伴隨水瀉、嘔吐、下瀉、腹痛或食慾不振等症狀。以下是我定下的處方,適用於各種情況,效果神奇。配方如下:白朮(約1.875公克)、茯苓(約1.875公克)、陳皮(約0.75公克)、人參(約0.75公克)、神麯(約0.03公克)、麥芽(約0.75公克)、甘草(約0.03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並可加入淡竹葉(七片)。

若有痰,可加入半夏(約0.03公克)或白芥子(約0.06公克),或加入天花粉(約0.06公克)。若感到熱且口渴,可加入麥冬(約0.09公克)、黃芩(約0.03公克)。若有寒感,可加入乾薑(約0.03公克)。若嘔吐,可加入白豆蔻(一粒)。若下瀉,可加入豬苓(約3.75公克)。若腹痛,小孩自己抱著肚子,需用手按壓腹部,若大聲哭喊,表明是食物積滯,可加入大黃(約0.09公克)、枳實(約0.03公克)。若按壓腹部不痛且未大聲哭喊,表明是寒感,可加入乾薑(約0.06公克)。若身體發熱,不可使用此方,我另外設置了一個方子,名為「萬全湯」。

對於小孩發熱的情況,無論日夜早晚,使用「萬全湯」都能發揮奇效。配方如下:柴胡(約0.25公克)、白芍(約3.75公克)、當歸(約1.875公克)、白朮(約0.125公克)、茯苓(約0.125公克)、甘草(約0.03公克)、山楂(三粒)、黃芩(約0.125公克)、蘇葉(約0.03公克)、麥冬(約0.03公克)、神麯(約0.09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冬季可加入麻黃(約0.03公克),夏季加入石膏(約0.09公克),春季加入青蒿(約0.09公克),秋季加入桔梗(約0.09公克)。若有食慾不振,可加入枳殼(約0.09公克)。若有痰,可加入白芥子(約0.09公克)。若有下瀉,可加入豬苓(約3.75公克)。若有嘔吐,可加入白豆蔻(一粒)。小孩的各種疾病,大致如此,千萬不可輕易當作驚風處理。若有驚風,可加入人參(約1.875公克),可有效平靜驚風。若有疳積,可使用脾胃方,再加入蒲黃(約0.09公克)、黃芩(約0.09公克)。

以下是一種治療小孩痢疾的神奇配方:

當歸(約3.75公克)、黃連(約0.06公克)、白芍(約5.625公克)、枳殼(約1.875公克)、檳榔(約1.875公克)、甘草(約0.09公克)。

若為紅色痢疾,可加倍使用黃連(約0.125公克)。若為白色痢疾,可加入澤瀉(約0.09公克)。若腹痛,可加倍使用甘草,並增加白芍的份量。若小便呈現紅色,可加入木通(約0.09公克)。若排泄物像豆漿,可加入白朮(約3.75公克)。若有食慾不振,可加入山楂、麥芽(各約0.09公克)。若氣虛,可加入人參(約0.75公克)。這個配方可通治小孩的痢疾,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效果非常顯著。

2. 治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厚朴(五分),水煎,露一宿,再溫與之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小孩瘧疾的處方:柴胡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厚朴五分。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放置一夜後,再加熱讓患者服用。

如果患者發熱嚴重,可額外添加人參和黃耆各五分;若寒症較重,則添加乾薑三分;若有痰多的情況,可添加白芥子一錢;如夜晚時發燒,則應加入何首烏和熟地各二錢;若是在白天發燒,則無需額外添加藥材;倘若有腹痛問題,則需添加檳榔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