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6)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6)

1. 治小兒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

白話文:

取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般大小。給小兒服用,每次十丸,每隔兩天服用一次。服用兩天就會驅蟲,五天就能痊癒,這是非常有效的藥方。

2. 兒科

驚、疳、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幹、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內熱,熱極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何可作外風治之,故治風則死矣。法當內清其火,而外治其驚,不可用風藥以表散之也。吾今特傳奇方,名為清火散驚湯,方用:

白朮(三分),茯苓(三錢),陳皮(一分),梔子(三分),白芍(一錢),半夏(一分),柴胡(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白話文:

嬰兒常出現驚嚇、疳積、嘔吐、腹瀉等症狀,這些病症雖然都屬於小兒常見病,但需分別論治。

民間常將小兒驚嚇稱為驚風,其實小兒確實會驚嚇,但並非因為外感風寒。嬰兒屬純陽之體,本不應受風寒,出現類似風寒症狀,是因為體內陽氣旺盛,熱極生風,而非外來風邪入侵。因此,不可用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來治療小兒驚嚇,否則會危及生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內清體內熱邪,並外治驚嚇,不可使用風藥來散寒。

我特地傳授一個奇方,叫做清火散驚湯,方劑如下:白朮三分、茯苓三錢、陳皮一分、梔子三分、白芍一錢、半夏一分、柴胡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

膽南星,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天竺黃,鉤藤,牛黃,麝香,鬱金,柴胡,青皮,甘草,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健脾平肝的聖藥,肝臟平和,則肝火消散;脾胃健壯,則驚厥向上升發的症狀會消失。再加入去火消痰的藥物,自然藥物下咽後,驚風就會安定下來。

方劑組成:膽南星、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天竺黃、鉤藤、牛黃、麝香、鬱金、柴胡、青皮、甘草,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末,煎熬成膏狀,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一般。用真金箔包覆藥丸,陰乾,切忌泄氣,用薄荷湯磨碎服用。

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治法不能徒清脾火,而當先散心火,方用止肝散:

蘆薈(一錢),黃連(三分),薄荷(三分),茯苓(二錢),甘草(一分),桑白皮(一錢),半夏(三分),水煎服

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之而上衝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

白話文:

疳症是脾臟積熱造成的,但也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脾火過盛,才會出現流口水的症狀。如果不及時平息心火,脾火會更加旺盛,濕熱上蒸,口水的流出就無法立刻停止。治療時不能只清脾火,必須先散心火,才能用止肝散來治療:蘆薈一錢、黃連三分、薄荷三分、茯苓二錢、甘草一分、桑白皮一錢、半夏三分,水煎服用。

這方藥是清心脾的聖藥,不只清脾,還能引火下行,濕氣自然消退。濕熱去除,疳病自然痊癒。吐症雖然是胃氣虛弱,但也是脾氣虛造成的。因為小孩子貪吃,容易吃太多,導致食物消化不良,長期積累在脾臟,久而久之就會上衝到胃中,進而引起嘔吐。所以治療嘔吐,必須先治胃,治胃必須先治脾。我有一種神奇的藥方,可以快速止吐,藥方叫做定吐湯。

人參(一錢),砂仁(一粒),白朮(五分),茯苓(二錢),陳皮(二分),半夏(一分),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胃安而化導速,自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飲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

白話文:

服用人參一錢、砂仁一粒、白朮五分、茯苓二錢、陳皮二分、半夏一分、乾薑二分,用水煎服,效果極佳。此方是六君子湯的變方,專治脾胃疾病,脾胃調和,運化加快,自然向下運行,就不會嘔吐。而且方中藥材加減得宜,消積有法,療效神奇。

瀉痢病主要由脾胃失調引起。雖然可以用藥湯治療,但瀉痢的種類不同,有火瀉和寒瀉,不可混淆。火瀉的小孩,身體發熱,口渴舌燥,喜歡喝冷飲,不喜歡喝熱湯。如果用這個方子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我另有奇方,叫做瀉火止瀉湯,藥方如下:

車前子(二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三分),澤瀉(五分),豬苓(三分),麥芽(一錢),枳殼(二分),水煎服

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白芍以平肝,使不來克脾;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幹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飲,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也,然而五苓散尚欠補也。蓋小兒致(至)於寒瀉,未有不大傷脾氣者。脾氣即傷,非人參不能救,五苓散無人參,僅能止瀉,元氣未能頓復。我今傳一奇方,名為散寒止瀉湯,方用:

白話文:

車前子二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三分,澤瀉五分,豬苓三分,麥芽一錢,枳殼二分,水煎服,一劑即可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都是止瀉分水的良藥;白芍平肝,避免肝氣克脾;黃連清心火,不助脾熱;麥芽、枳殼消滯氣通水道,不必刻意止瀉,瀉自然會止。

如果是寒瀉,患者會腹痛,喜歡用手按摩,口不幹舌頭滑,喜歡熱飲不喜歡冷飲,不可用瀉火湯,可以用五苓散。但是五苓散缺少補益。小兒寒瀉,脾氣必定受損,非人參不可救。五苓散沒有人參,只能止瀉,元氣無法立刻恢復。我現在傳授一個奇方,名叫散寒止瀉湯,方藥如下: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肉桂(二分),甘草(一分),乾薑(二分),砂仁(一粒),神麯(五分),水煎服

此方參苓、白朮,乃健脾補氣之神品,分濕利水之聖藥也。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泄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白話文: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肉桂二分、甘草一分、乾薑二分、砂仁一粒、神麴五分,加水煎服。這方子裡的人參、茯苓、白朮能健脾補氣,是補氣的良藥;茯苓能利水除濕,是除濕的聖藥。再加上肉桂、乾薑祛除寒氣,砂仁、甘草、神麴調和藥性,就能把寒氣逼出來,腹瀉自然就好了。

如果嬰兒出生後不願意吃奶,這是因為心火太旺了。可以用蔥煎奶水給嬰兒喝,效果很好。如果不行,可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給嬰兒灌幾匙,就能開始吃奶,效果奇佳。

如果嬰兒出生後臍帶上的分泌物一直不乾,可以用炒焦的車前子研成細末敷在臍帶上,就能讓分泌物很快乾掉。

如果嬰兒的肚臍突出半寸左右,這是因為元氣過旺,不能收斂。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張。治療方子是:

茯苓(一錢),車前子(一錢),甘草(二分),陳皮(三分),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白話文:

茯苓(一錢),車前子(一錢),甘草(二分),陳皮(三分),通草(三分)

若無通草,可用燈心一團,一同煎煮成湯,飲用一次即可達到安定效果,這是個神奇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