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3)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3)
1. 治婦人下𤺏
豬懸蹄丸:
蛇床子〔一兩,微炒〕,豬懸蹄〔一個,炒〕,皂礬(五錢),枯礬(五錢),燒砂〔三錢,炒〕,南烏椑(一兩),樺皮(二錢),食鹽(一錢,炒)
棗泥為丸,核桃大,雄黃為衣,甘草米泔水洗淨入藥,三日內,服龍膽瀉肝湯,忌食胡椒、蕎麵、魚、北瓜、房事百日。
白話文:
【治療婦女下部瘙癢的豬蹄丸製作方式】
所需材料如下:蛇牀子一兩(需輕微炒過)、豬蹄一個(需炒過)、皁礬五錢、枯礬五錢、燒砂三錢(需炒過)、南烏椑一兩、樺樹皮二錢、食鹽一錢(需炒過)。
將以上材料用棗泥製成核桃大小的丸子,並以雄黃為丸衣,再用甘草和米泔水清洗乾淨後方可入藥。
在接下來的三天內,應服用龍膽瀉肝湯。在此期間,應避免食用胡椒、蕎麥面、魚類、北瓜,且在百日內不宜有性行為。
2. 又補錄定胎方
歸身,陳皮,川芎,白芍,熟地,香附,吳茱萸(炮去黑水去蒂梗酒炒,各二分),茯苓(八分),丹皮(七分)
經行過期色淡者,加官桂、炮薑、艾葉醋炒五分,姜一片,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臨臥服。經行時服起,連用四劑。
白話文:
[再補錄定胎方]
如果月經來潮時間延遲,且血色較淡,需加入官桂、炮薑、以及醋炒艾葉各五分,再加一片薑,用水一碗煮至剩八分,於空腹時服用,藥渣可再加水煎煮,於睡前服用。從月經來潮時開始服用,連續使用四帖。
這個方子包含了當歸身、陳皮、川芎、白芍、熟地、香附、吳茱萸(需先炮製去除黑水和蒂梗,再用酒炒,各取兩分)、茯苓(取八分)和丹皮(取七分)。
3. 保產無憂散
當歸(錢五分),川芎(錢三分),枳殼(六分,麩炒),祁艾(五分,醋炒),紅花(五分),紫厚朴(七分,姜炒),川羌活(五分),川貝母(一錢),荊芥穗(八分),炙黃耆(七分),菟絲子(二錢,酒洗),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一錢二分,炒)
上藥十三味,只用十二味,各照分兩秤准,不可任意加減,徒服不靈。若安胎去紅花不用;若催生去祁艾不用。一劑用井水一樽半,煎一樽,姜三片為引,熱服,渣用水一樽,煎半樽熱服。倘不好,再用水一樽,煎半樽,服之即好,不用二劑。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保產無憂散」,所需藥材如下:當歸五分、川芎三分、炒過的枳殼六分、醋炒的祁艾五分、紅花五分、薑炒的紫厚朴七分、川羌活五分、川貝母一錢、荊芥穗八分、炙黃耆七分、酒洗的菟絲子二錢、炙甘草五分、炒過的白芍藥一錢二分。
以上十三種藥材,實際使用時只取其中十二種,每種藥材都要嚴格按照指定份量稱量,不得隨意增減,否則效果不佳。如果目的是安胎,則不需使用紅花;若是為了催生,則不應加入祁艾。
煎煮藥材時,先取一樽半的井水,煎至剩下一樽,加入三片薑作為輔料,趁熱服用。剩下的藥渣再加入一樽的水,煎至剩半樽,同樣熱服。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再取一樽水煎至半樽,服用後通常就能見效,不必再服第二劑。
4. 滑胎煎
胎氣臨月,宜常服數劑,以便易生。
當歸(三五錢),川芎(五七錢),杜仲(二錢),熟地(三錢),枳殼(七分),山藥(二錢),水(二樽),煎(八九分),食遠溫服。
如氣體虛弱者,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便實多滯者,加牛膝三分。
白話文:
【滑胎煎】
在預產期前,建議定期服用此方數次,有助於順利分娩。
藥材如下:當歸約15至20克,川芎約15至20克,杜仲約6克,熟地約9克,枳殼約2克,山藥約6克。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九分,應在飯後一段時間,趁溫熱時服用。
若是體質虛弱的人,可適量加入人參和白朮。若排便多且有滯留感,則可加入牛膝約1克。
5. 大資生丸方
老人用:
人參(五錢),茯苓(二兩),云術(三兩),山藥(一兩,炒),薏米(一兩五錢),健(建)蓮(二錢,去心),芡實(一兩五錢),麥芽(一兩,炒),神麯(八錢,炒),白芥子(八錢,炒),陳皮(一兩),白蔻(八錢),扁豆(一兩五錢),炮姜(八錢),當歸(一兩,酒炒)棗仁(一兩五錢,炒),遠志(七錢),炙草(八分,酒洗)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三丸。或以逍遙散,或以歸脾湯送下亦可。
白話文:
這份處方適用於老年人:
所需藥材如下:人參5錢、茯苓2兩、白朮3兩、山藥1兩(炒過)、薏苡仁1兩5錢、蓮子2錢(去芯)、芡實1兩5錢、麥芽1兩(炒過)、神麴8錢(炒過)、白芥子8錢(炒過)、陳皮1兩、白豆蔻8錢、扁豆1兩5錢、炮製過的薑8錢、當歸1兩(酒炒過)、酸棗仁1兩5錢(炒過)、遠志7錢、炙甘草8分(酒洗過)。
將上述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以蜂蜜熬製成丸,丸的大小約為彈珠般,每次服用三顆。也可以選擇以逍遙散或歸脾湯一同服用。
6. 健脾丸
白朮(二兩五錢,土炒),蓮子(二兩五錢,去心),山藥(二兩五錢,炒),山楂(二兩五錢)芡實(一兩),茯苓(一兩)
以上六味,俱飯上蒸曬兩次,加神麯五錢,白芍五錢,白色大米蟲五錢,陳皮二錢,澤瀉二錢。
如瘦極成疳,加蘆薈三錢,杜仲二錢。如泄瀉,加肉果煨三錢。如內熱、口乾、大便結,加黃連二錢姜炒;潮熱,加柴胡三錢;骨蒸,加地骨皮五錢;有蟲,加使君子三錢;肚腹脹大、大便閉寒、腸鳴作聲,加檳榔五分、木香一錢,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米飲送下二三錢,宜常服。
白話文:
【健脾丸】
配方如下:白朮(等同於現在的250克,需用土炒過)、蓮子(同樣250克,要去掉蓮心)、山藥(250克,需炒過)、山楂(250克)、芡實(167克)、茯苓(167克)。
上述六種藥材,均需在飯上蒸過再曬兩次,之後再加入神曲(約30克)、白芍(約30克)、白米蟲(約30克)、陳皮(約13克)、澤瀉(約13克)。
如果身體消瘦到出現疳積,應額外添加蘆薈(約20克)、杜仲(約13克)。如果出現腹瀉,應增加肉果(約30克)。如果體內熱、口乾、大便乾燥,應添加黃連(約13克),並用姜炒過;若出現潮熱,應加柴胡(約20克);如果出現骨蒸,即骨頭髮熱,應添加地骨皮(約50克);如果有寄生蟲,應加使君子(約20克);如果腹部脹大、大便閉塞、腸鳴聲響起,應加檳榔(約4克)、木香(約8克),然後用煉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同彈珠,空腹時用米湯送服約20-30克,適合長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