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1. 寒熱厥辨法附方
寒厥者,手足必青,飲水必吐,腹必痛,喜火慰之;若熱厥,手足雖寒而不青紫,飲水不吐,慰則腹必痛,不可不辨。
白話文:
在寒厥的情況下,患者的四肢一定會發青,喝水必定會嘔吐,腹部也必定會疼痛,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偏好用熱敷來舒緩症狀;如果是熱厥,雖然患者的四肢可能會感覺寒冷,但不會出現青紫色,喝水不會引起嘔吐,但如果用熱敷,腹部反而會疼痛,這兩種情況必須要分辨清楚。
附帶的藥方部分,由於你未要求,因此並未翻譯。
2. 熱厥方
熱厥,一時手足厥逆,痛不可忍。人以為四肢之風症也,不知乃心中熱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則寒,而胸腹皮熱如火。方用:
柴胡(三錢),當歸(二錢),荊芥(一錢),黃連(二錢),梔子(二錢,炒),半夏(一錢),枳殼(一錢),水煎服,二劑愈。
白話文:
[熱厥方]
熱厥,就是突然間手腳冰冷,疼痛到無法忍受。一般人會誤以為這是四肢的風濕病,但其實是因為心臟裡的熱氣無法散發到外面,所以導致四肢手腳冰冷,而胸口和腹部的皮膚卻熱得像火一樣。治療的處方如下:
柴胡(9公克),當歸(6公克),荊芥(3公克),黃連(6公克),梔子(6公克,炒過),半夏(3公克),枳殼(3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大約兩劑就能康復。
3. 又治熱厥方
白芍(一兩),黑梔(三錢),陳皮(一錢),柴胡(一錢),花粉(二錢),水煎服(〔此方〕以白芍為君,取〔其〕入肝而平木〔也〕。)
白話文:
[治療因過熱導致四肢厥冷的處方] 藥材包含:白芍(約30公克)、黑梔子(約9公克)、陳皮(約3公克)、柴胡(約3公克)、花粉(約6公克)。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處方以白芍為主要藥材,因為白芍能進入肝臟,有助於調節肝氣,達到平衡的效果。
4. 寒厥方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附子(一錢),肉桂(一錢),吳茱萸(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份古方名為[寒厥方],內容是這樣的:使用人參三錢、白朮一兩、附子一錢、肉桂一錢、吳茱萸一錢,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5. 治發熱
人病發熱,先散其邪風,邪退而後補正氣,則正氣不為邪所傷。
白話文:
當人在生病且有發燒的情況,應該先去除體內的異常風邪,等到這些病因退去之後,再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身體的正氣纔不會被異常的因素所傷害。換句話說,治療應先針對病因,等病情穩定後再進行身體的調養。
6. 外感發熱方
柴胡(一錢),荊芥(一錢),半夏(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蓋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榮衛。故用柴胡、荊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內。又有半夏以去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又有黃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又有甘草調藥以和中,是以邪散而無傷於正氣〔也〕。〔若內傷之發熱,則不可用此方〕。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對抗因外界不良氣候因素導致的發燒,這些不良因素會通過皮膚侵入人體的營衛系統。因此,使用柴胡和荊芥先驅散停留在皮膚表面的邪氣,邪氣一旦被驅散,就不會深入體內。再用半夏化痰,避免邪氣與痰液結合造成更大危害;黃芩則用來清火,防止邪氣藉助火氣帶來災禍;甘草用來調和各藥性,保持中間平衡,這樣邪氣被清除,同時不會損傷正常的體能。然而,如果發燒是由於體內因素引起的,就不適合使用這個處方。
7. 內傷發熱方
柴胡(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梔子(一錢),白芍(二錢),花粉(二錢),水煎服
此方凡肝木鬱者,一服即快。
白話文:
這張處方名為「內傷發熱方」,裡頭包含了柴胡、當歸、陳皮、甘草、梔子各一錢,白芍和花粉則是各兩錢,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凡是因為肝氣鬱結導致不適的人,服用這一帖藥之後,馬上就會感到舒緩。
8. 便血矣而又尿血方
血分前後:便出於後陰,尿出於前陰——最難調治。然總之出血於下也。方用:
生地黃(一兩),地榆(五錢),水煎服
二症自愈。
蓋大、小便各有經絡,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熱而來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熱,一方而兩用之,於分之中有合也。
白話文:
[治療同時便血與尿血的處方]
當出現便血的情況,並且同時又有尿血的現象,因為便血和尿血分別從後陰(肛門)和前陰(尿道)排出,這種情況特別難以調理和治療。然而,它們都屬於下部出血的問題。處方如下:
使用生地黃(約30公克)和地榆(約15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按照這個處方,兩種症狀自然會得到改善。
大便和小便雖然各自通過不同的管道排出,但它們的根源是相通的,都是由於膀胱過熱所導致的。生地黃和地榆都能清除膀胱的熱氣,在一個處方中同時使用這兩味藥材,是在區別中尋求統一,達到兼治的效果。
9. 腰痛矣而又頭痛方
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治腰乎?治頭乎?〔誰知是腎氣不通乎?〕不知腎氣上通於腦,而腦氣下達於腎,上下雖殊,〔而〕氣實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相〕通矣。方用:
熟地(一兩),杜仲(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二錢),水煎服
蓋熟地、杜仲,腎中藥也,腰痛是其專功。今並頭痛而亦愈者,何也?方雖補腎之劑,腎旺則上通於腦,故腰不痛而頭亦不痛矣。
白話文:
[治療腰痛同時伴隨頭痛的處方]
有時候腰痛和頭痛會同時發生,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應該先治療腰痛還是頭痛呢?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可能是因為腎氣運行不暢所致。腎氣向上可以連通到腦部,而腦部的氣血也能向下到達腎臟,所以腰和頭看似不同部位,但實際上氣血是相通的。
因此,應使用溫補的藥物來大幅增強腎臟的陰氣,這樣腰和頭之間的氣血就能順利流通了。具體的處方如下:
熟地(30克)、杜仲(15克)、麥冬(15克)、北五味子(6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其中,熟地和杜仲是針對腎臟的藥物,對腰痛有很好的療效。如果同時頭痛也能得到緩解,這是因為這些藥物雖然主要是補腎的,但是腎氣旺盛後能向上通達腦部,所以不僅腰痛會消失,頭痛也會跟著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