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4)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4)
1. 〔真寒症方用〕
附子(三錢),肉桂(一錢),乾薑(一錢),白朮(五錢),人參(一兩)
水煎服,急救之。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陽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無依,乃發戰發噤,手足現青色。然則用桂附乾薑逐其寒邪足矣,何用參朮,即用何至多加?蓋元氣飛越,只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乾薑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朮,何以反正氣於若存若亡之際哉?
白話文:
這份處方適用於真正嚴重的寒冷症狀,藥物包含:附子三錢,肉桂一錢,乾薑一錢,白朮五錢,人參一兩。
用水煎煮後服用,能迅速緩解病情。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真正遭受了極度的寒冷侵襲,腎臟的熱力無法在身體內運行,反而被逼到體外,同時,體內的陽性邪氣直接侵犯到心臟,使得心臟功能失調,肝臟也失去支撐,因此會出現戰慄、牙關緊閉,甚至手腳皮膚呈現青色。
那麼,為何要使用肉桂、附子和乾薑來驅除寒邪呢?而且為何還需要加入大量的人參和白朮?這是因為,當身體的元氣瀕臨耗盡,僅剩一絲氣息時,單純使用肉桂、附子和乾薑這些辛辣的藥材,雖然可以驅除邪氣,但身體的正氣也會瀕臨絕望。如果不大量使用人參和白朮,又如何能在生命垂危之際,扶正氣,使其恢復活力呢?
2. 假寒方
如人手足冰冷,或發厥逆,或身戰畏寒,人以為寒,而非寒也,內真熱而外假寒耳。方用:
附子(一錢),肉桂(一錢),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豬膽汁(半個),苦菜汁(三匙)
先將水二碗煎藥,熟後以藥並器,放水中激涼,〔再〕入膽汁,菜汁調勻,一氣服之。
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法,必然虛火上衝,盡行嘔出。必熱藥涼服,已足而順其性,而(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白話文:
[假寒處方]
如果有人的手腳冰涼,或者出現冷厥的症狀,或是全身顫抖怕冷,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受寒,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是身體內部有真正的熱度,外表卻表現出假象的寒意。處方如下:
使用:附子(一錢),肉桂(一錢),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豬膽汁(半個),苦菜汁(三匙)
首先,取兩碗水來煎煮這些藥材,待藥煮好後,連同藥和容器一起放入水中使其變涼,然後再加入豬膽汁與苦菜汁,均勻混合,一口氣喝下。
處方中的藥物全都是性質偏熱的,如果不按照規定的方法服用,很可能導致虛火上升,造成全部吐出。必須要將熱性的藥物在涼的狀態下服用,這樣才能使藥性順利被吸收,而且(況且)下方還有兩種帶有苦味的汁液,能巧妙地引導身體防禦機制的誤判,使其不起作用。
3. 上熱下寒方
上焦火勢之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身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方用:
附子(一個),熟地(半斤),山萸(四兩),麥冬(一兩),北五味(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丹皮(三兩),肉桂(一兩)
水十碗,煎〔至〕四〔三〕碗,探涼與病人服之。〔渣再用水三碗,煎至一碗,一氣服之〕,二劑四碗服盡,立刻安靜。此上病治下之一法也,最效。
白話文:
【上方下寒的治療方式】
如果出現上半身火氣旺盛,像是不停吐痰,臉色泛紅,喉嚨疼痛,上半身不願穿衣服因為感到熱,但下半身卻冰冷,這就是上半身是虛假的熱象,而下半身則是真的有寒氣。
開立藥方如下:
烏頭(一個),熟地黃(半斤),山茱萸(四兩),麥門冬(一兩),北五味子(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肉桂(一兩)。
用十碗水來煎煮這些藥材,煮到剩餘三四碗,待涼後讓病人服用。藥渣再加三碗水煎煮,煮到剩下一碗,一次喝完。兩劑共四碗,全部喝完後,病情會馬上平靜下來。這是治療上半身疾病卻從下半身入手的一種方法,效果非常顯著。
4. 乍寒乍熱辨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也。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
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寒也。
白話文:
有種病症會讓人感到一陣陣的寒冷,接著再發燒。這是因為身體陰脈的能量不足,陽氣去補充它;或者陽脈的能量不足,陰氣去佔據它。什麼叫做陽氣不足?當寸脈(手腕內側的脈搏)微弱,就稱為陽氣不足。這時,陰氣上升進入陽氣的區域,人就會感到寒冷。
什麼叫做陰氣不足?當尺脈(手腕內側較遠心端的脈搏)虛弱,就稱為陰氣不足。這時,陽氣下降滲入陰氣的區域,人就會發燒。
治療這種忽冷忽熱的病症,可以使用柴胡來提升陽氣,讓它不會下降滲入陰氣的區域,這樣就不會發燒了;同時使用黃芩來降低陰氣,讓它不會上升進入陽氣的區域,這樣就不會感到寒冷了。
5. 病在上而求諸下
頭痛、目痛、耳紅、腮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人即束手無策,而不知更有三法:
如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蒸大黃三錢微下之,此名釜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肉桂;足冷甚者,加熟地、附子。是冷極於下,而迫其浮火上升也。此名導龍入海之法。
大便如常,脈無力者,用牛膝、車前〔子〕引下之,此名引火歸源之法〔也〕。
白話文:
[病症在上部卻需從下部治療]
像頭痛、眼痛、耳紅、臉頰腫痛…等所有上半身的症狀,除了使用清熱解毒和發汗的方式來直接對症治療之外,人們往往不知道還有其他三種方法可以採用:
如果患者有便祕的情況,且脈搏顯示沉而有力,可用經過酒蒸的大黃三錢,使其輕微排便,這種方式被稱為"釜底抽薪"法,意指從根本解決問題。
如果患者有腹瀉的情況,且脈搏顯示沉弱,腳部冰涼,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並添加牛膝、車前子、肉桂;如果腳冷情況非常嚴重,則再添加熟地、附子。這是因為身體下部過度寒冷,導致虛火上升,此法被稱為"導龍入海"法,意指將虛火引導回原處。
若患者排便正常,但脈象顯示無力,可使用牛膝、車前子引導虛火下降,此法被稱為"引火歸源"法,意指將虛火引導回到它應在的地方。
6. 病在下而求諸上
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膝瘡紅腫,用木瓜、薏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之品不效者,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之。
如足軟,不能行而能食,名曰痿症。宜清肺熱。
如治泄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炮薑、蒼朮;脈遲,加肉蔻、故紙。
如尿血,用涼血利水藥不效,宜清心蓮子飲。若清心不止,再加升〔麻〕、柴〔胡〕。
如治便血,用止澀之藥不效,或兼泄瀉,須察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攝血,宜六君子湯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加沉香二分。右寸洪數,〔是〕實熱在肺,宜清肺,〔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子、枳殼等藥。
白話文:
【病症在下部卻需從上部治療】
凡是治療下焦部位的疾病,如果使用針對該病本身的藥物但病情仍未見好轉,那必須從上部來進行治療:例如腳痛、腳腫,或者腳部無力、虛弱軟弱,以及膝蓋有紅腫的創傷,如果使用木瓜、薏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等藥物仍無效,那肯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注的情況,這時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中氣。
像腳部虛弱,無法行走但還能進食的,這種情況被稱為痿症,應當清肺熱。
如果是治療腹瀉,使用固脾利水的藥物也沒有成效,也應使用提升中氣的方式,使用補中益氣湯去除當歸,加入炮薑和蒼朮;如果脈搏緩慢,可以再加入肉蔻和故紙。
對於尿血的治療,如果使用涼血利水的藥物也沒有效果,應該使用清心蓮子飲。如果清心蓮子飲仍無法止血,可再加入升麻和柴胡。
對於便血的治療,如果使用止澀的藥物無效,或是伴隨有腹瀉,這時必須觀察脈象:如果右手關脈微細,或者是脈搏快速但力度不足,這是脾虛無法控制血液,應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炮薑;如果右手關脈沉緊,這是飲食傷脾,無法控制血液,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二分沉香。如果右手寸脈洪大且快速,這是肺部有實熱,應當清肺,可以使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子、枳殼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