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4)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4)
1. 〔老痰〕
痰在胸膈而不化者,為老痰也。方宜用:
白芍(三錢),茯苓(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三分),白芥子(五錢),丹皮(二錢),花粉(八分),薏仁(五錢),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芥子為君,薏仁、白芍為臣,柴胡、花粉為佐,使老痰無處可藏,用八、九劑而老痰可化也。
白話文:
如果痰液長期停留在胸部和膈肌之間,無法消散,這種情況被稱為「老痰」。對此,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 白芍(9克)
- 茯苓(9克)
- 柴胡(3克)
- 甘草(3克)
- 陳皮(0.9克)
- 白芥子(15克)
- 丹皮(6克)
- 花粉(2.4克)
- 薏仁(15克)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以白芥子作為主藥,薏仁與白芍為輔助藥物,柴胡和花粉則起到輔助增效的作用。這樣的組合能讓老痰無處遁形,大約使用八到九劑後,老痰就可以被化解了。
2. 〔頑痰〕
又痰成而塞咽喉者,為頑痰也。方用:
貝母(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神麯(三錢),紫菀(二錢),桔梗(三錢),白礬(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此方妙在半夏、貝母同用,一燥一濕,使痰無處逃避。又有白礬消塊,〔桔〕梗、〔紫〕菀去邪,甘草調中,有不奏功者乎?
白話文:
如果痰液凝結阻塞咽喉,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頑固性痰。治療的藥方如下:
使用貝母(約9克),半夏(約9克),茯苓(約9克),白朮(約9克),神麯(約9克),紫菀(約6克),桔梗(約9克),白礬(約3克),甘草(約3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同時使用半夏和貝母,一個能燥濕,一個能滋潤,讓痰液無處藏身。再配合白礬來消除硬塊,桔梗和紫菀去除病邪,甘草調和中焦,這樣的效果豈會不好?
3. 瀉火湯總方
梔子(三錢),白芍(五錢),丹皮(三錢),元參(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天〔冬〕、麥冬各一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
治火何獨治肝經也?蓋肝屬木,木易生火。肝火散而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加下泄之藥,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則得矣。
白話文:
【瀉火湯總方】
本方主要成分包括:梔子三錢,白芍五錢,丹皮三錢,元參二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心臟部位的火氣旺盛,可再加入黃連一錢;若是胃部火氣過盛,則應增加石膏三錢;腎臟部位的火氣,可加入黃柏和知母各一錢;肺部火氣,可加入黃芩一錢;大腸火氣,可加入地榆一錢;小腸火氣,則需加入天冬和麥冬各一錢;膀胱火氣,應增加澤瀉三錢。
為什麼治療火氣時會特別針對肝經進行治療呢?這是因為肝臟屬木,木性易引發火氣。一旦肝火被控制住,身體其他部位的火氣也會隨之減緩。然而,要有效消散火氣,除了清熱外,還需加入能幫助排出體內火氣的藥物,讓體內的火氣有出口,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4. 初病治法
如人病初起之時,用藥原易奏功。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錯亂,往往變症蜂起。苟看病真,用藥當,又何有變症耶?如傷風之症,必然頭痛身疼,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脈必浮,此傷風也。〔方用〕
防風(一錢),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半夏(一錢),荊芥(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白話文:
[初發疾病治療方法]
當一個人剛開始生病的時候,用藥原本就容易見效。但是,很多人因為看不清病症,導致用藥錯誤混亂,常常因此引發各種複雜的病症。如果能正確判斷病情,用藥適當,又怎麼會出現這些複雜的病症呢?比如說感冒這種病,必定會有頭痛、身體疼痛、咳嗽、痰多、鼻子流清涕的症狀,把脈時一定可以發現脈象浮動,這就是感冒的特徵。
這裡提供一個處方:
防風(3公克)、柴胡(3公克)、黃芩(3公克)、半夏(3公克)、荊芥(3公克)、甘草(3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不需要再服用第二次。
5. 〔傷寒〕
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此傷寒也。方用:
桂枝(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乾葛(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
白話文:
在傷寒病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現鼻子不通、眼睛疼痛、脖子僵硬及頭痛的症狀。如果你去診脈,會發現脈象浮而緊,這就是典型的傷寒病徵。治療上可以使用以下的藥方:
所需藥材為:桂枝(約三克)、甘草(約三克)、陳皮(約三克)、乾葛(約三克)。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一劑就可以痊癒了。
6. 〔傷食〕
如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方用:
白朮(一錢),茯苓(一錢),枳殼(一錢),山楂(二十粒),穀芽(二錢),麥芽(二錢),神麯(五錢),半夏(一錢),砂仁(三粒),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劑快,二劑愈。
白話文:
如果因為吃得太多而受傷(過飽),一定會覺得胸口悶脹,看到食物就想吐,吃了之後肚子反而更痛。治療方式如下:
需要的藥材有:白朮一錢,茯苓一錢,枳殼一錢,山楂二十粒,穀芽二錢,麥芽二錢,神麯五錢,半夏一錢,砂仁三粒,甘草五分。用水煎煮這些藥材,喝下這一劑後就會感到舒緩,喝兩劑就可以痊癒。
7. 〔傷暑〕
如傷暑,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是也。方用:
青蒿(一兩),香薷(三錢),白朮(五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有人參加一錢,無亦可。一劑愈。
白話文:
如果中了暑,一定會感到頭昏腦脹、口乾舌燥並且畏懼炎熱,嚴重時還會有痰多、身體發熱及呼吸急促的現象。治療方式如下:
需準備:青蒿一兩,香薷三錢,白朮五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能加入人參一錢更好,但沒有也無妨。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
8. 〔傷濕〕
如傷濕,必然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又方用:
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白朮(五錢),車前子(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一劑可愈。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了濕氣的傷害,必定會對濕氣感到不適,身體會覺得沉重,雙腳可能出現水腫,小便也可能變得短少且顏色偏紅。
這裡有一個處方可供使用: 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白朮五錢,車前子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一錢。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服用一劑就能見效。
9. 〔燥症〕
燥病初起,咽乾口燥,不吐痰,乾咳嗽不已,面目紅,不畏風吹是也。方用:
麥冬(五錢),元參(五錢),桔梗(三錢),甘草(一錢),花粉(一錢),陳皮(三分),百部(八分),水煎服
白話文:
當燥症剛開始時,會感到喉嚨乾澀,口乾舌燥,不會有痰,持續乾咳,臉部和眼睛可能泛紅,而且不怕風吹。治療上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麥冬(五錢),元參(五錢),桔梗(三錢),甘草(一錢),花粉(一錢),陳皮(三分),百部(八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