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2)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2)

1. 又治久嗽方

人參,當歸,細茶(各一錢)

三味共三錢,水煎數沸,連渣嚼盡,一二服立效,不必三劑也。

白話文:

這是在提供一個治療長久咳嗽的處方:需用到的藥材有人參、當歸和細茶,每種藥材各用一錢。

將這三種藥材合計三錢,用水煎煮至水沸騰幾次後,連同藥渣一起咀嚼吞下。服用一兩次就能立即見效,不需要服用到三劑那麼多。

2. 治〔滯〕痰方

夫痰之滯,乃氣之滯〔也〕,苟不補氣而惟去痰,未見痰去而病消也。方用: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白芥子(一錢),花粉(一錢),蘇子(八分),肉豆蔻(二粒),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治療因為氣滯所導致的痰滯問題,如果只是單純地去祛痰而不補氣,往往無法達到痰消失病症就隨之消除的效果。所使用的處方如下:

人參(約3.75克),白朮(約7.5克),茯苓(約11.25克),陳皮(約3.75克),白芥子(約3.75克),花粉(約3.75克),蘇子(約6克),肉豆蔻(2顆),用水煎煮後服用。

3. 治〔濕〕痰方

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

人參(二錢),茯苓(三錢),薏苡仁(五錢),半夏(三錢),陳皮(一錢),神麯(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此方之中用神麯,人多不識其意,謂神麯乃消食之聖藥,非化痰之神品也。殊不知,痰之積聚稠黏,甚不易化,惟用神麯以發之,則積聚稠黏開矣。繼以半夏、陳皮,可以奏功。然雖有半夏、陳皮消痰,使不多用人參,則痰何從消?有人參以助氣,〔又〕有薏仁、茯苓,能健脾去濕,濕去而痰亦去矣。

白話文:

對於治療濕痰的方法,不能單純只除去體內的濕氣,必須先進行補身,再輔以化痰的藥材,這樣才能真正見效。使用的處方如下:

人參(約8公克),茯苓(約12公克),薏苡仁(約20公克),半夏(約12公克),陳皮(約4公克),神麯(約4公克),甘草(約4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在這個處方中使用了神麯,許多人不明白其作用,認為神麯是幫助消化的良藥,並不是化痰的特效藥。然而,不知道的是,痰一旦在體內積聚且變得濃稠,是非常難以化解的,只有利用神麯來促進分解,這些濃稠的痰才能被化解。接著再配合半夏和陳皮,就能發揮功效。即便有了半夏和陳皮來消除痰,但如果人參的用量不足,痰仍無法完全消除。有了人參來增強體力,再加上薏苡仁和茯苓,能夠強健脾胃,去除濕氣,當濕氣被清除了,痰自然也就消失了。

4. 〔寒痰〕

更有氣虛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乾薑五分足矣。

白話文:

對於那些因為氣虛而有寒痰的人,如果使用先前的藥方,只需再加入三錢的肉桂,以及五分的乾薑就夠了。

5. 〔熱痰〕

更有氣虛痰熱者,不可用此方,當用:

麥冬(二錢),白芍(二錢),花粉(一錢),陳皮(一錢),白芥子(一錢),當歸(三錢),茯苓(二錢),神麯(三分),甘草(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有氣虛並且痰多火旺的情況,不適合使用前述的藥方,應該使用下列藥方:麥冬(約7.5克)、白芍(約7.5克)、花粉(約3.75克)、陳皮(約3.75克)、白芥子(約3.75克)、當歸(約11.25克)、茯苓(約7.5克)、神麯(約0.9克)、甘草(約3.7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6. 腎水成痰引火下降方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水無可藏之地,則必泛上而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溫,當於補氣之中,又用大熱之藥,使水足以制火,而火足以暖水,則水火有既濟之美也,〔自不上泛為痰矣〕。方用:

熟地(三兩),山萸(一兩),肉桂(二錢),北五味(一錢五分),牛膝(三錢),水煎服。

一劑而痰下行,二劑而痰無不消矣。

凡人久有痰病不愈,用豬肺一個,蘿蔔子五錢,研碎,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飯鍋蒸熟。飯過頓服一個即愈。此乃治上焦之痰,湯藥不愈者,最神效。

白話文:

【腎水成痰引火下降的治療方法】

腎中的水分,有火才能穩定,沒火就會泛濫。如果人們過度性生活,那麼腎水會流失,同時火也會流失,長時間下來腎水虛弱,火也會虛弱;水分沒有地方儲存,就必然會上泛成為痰。治療的方法是,想抑制水分下降,必須先讓火能下溫,應在補充元氣的過程中,再使用大熱性的藥物,讓水分能抑制火勢,而火又能溫暖水分,這樣水火就能相輔相成,自然就不會上泛成為痰了。

處方如下: 熟地三兩,山萸一兩,肉桂二錢,北五味一錢五分,牛膝三錢,用水煎煮服用。

服用一劑後,痰會開始下降,服用兩劑後,痰就會完全消除。

對於長期有痰病而無法痊癒的人,可以使用一個豬肺,加上蘿蔔籽五錢研磨成細末,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放在飯鍋中蒸熟。飯後整份吞服,疾病即可痊癒。這是治療上焦之痰,若湯藥治療無效時,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7. 治痰之法

古人所立治痰之方,皆是治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也。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通治之,而無實效也。今立三方,痰病總不出其範圍也:

白話文:

古人設立來治療痰的方子,都是在處理痰的表面問題,並未能解決痰的根本原因。例如二陳湯,雖然能用於治療上、中、下各部位長短期的痰,但實際效果並不顯著。現在我提出三種方法,所有的痰病都逃不出這三個範疇:

以上就是翻譯的結果,接下來應該會有具體的三種治療痰的方法,但是你提供的原始資料中未包含這些細節。

8. 初病之痰

傷風咳嗽吐痰是也。方用:

半夏(一錢),陳皮(一錢),花粉(一錢),茯苓(一錢),蘇子(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二劑而痰可消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自然清肅,又何至火之上升哉?

白話文:

[初發疾病的痰咳]

這講的是因感冒引起的咳嗽並伴有痰。治療方式為使用以下藥材:

半夏、陳皮、花粉、茯苓、蘇子和甘草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服用兩劑後,痰就可以消除。這個藥方主要針對上焦(身體部位)的痰,這種痰原本位於胃部,而非肺部;清除胃中的痰,肺部的功能自然會恢復正常,就不會有火氣上升的情況發生了。

9. 已病之痰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黃者火已退也,白者火正熾也。正熾者用寒涼之品,將退者用祛逐之味。今一方而俱治之,方用:

白朮(三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枳殼(五分),水煎服

有火加梔子,無火不必加。此方健脾去濕,治痰之在中焦者也。

又治已病之痰。〔方用〕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三分),水煎服

有火加黃芩一錢,無火加乾薑一錢、甘草二分。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二劑而痰自消也。

白話文:

對於已發作的痰病,必須根據痰的顏色,是白色還是黃色來判斷:如果痰色為黃,表示體內的熱火正在消退;若痰色為白,則代表熱火正旺盛。當熱火旺盛時,應該使用具有寒涼效果的藥物;當熱火即將消退時,則應使用有助於排出的藥物。現提供一個方子,可以同時處理這兩種情況,藥方如下:

白朮三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枳殼五分,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有熱火,可以加入梔子;若無熱火,則不必添加。這個藥方可以強化脾胃,去除濕氣,適用於治療中焦的痰病。

另外,針對已發作的痰病,還有一個藥方如下:

白朮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三分,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有熱火,可加入黃芩一錢;若無熱火,則可加入乾薑一錢和甘草二分。這個藥方同樣能強化脾胃,去除濕氣,但不會消耗元氣,服用兩劑後,痰病便會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