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1. 大吐寒邪犯腎方

寒邪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厥逆,少腹或痛而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否則寒冷欲死,不知者以為胃病,而乃腎病也。

方,用

附子(一個),白朮(四兩),肉桂(一錢),乾薑(三錢),人參(三兩),水煎服

下喉便覺吐定,煎渣服之,則安然如故矣。

白話文:

當寒邪侵入腎臟,會導致脾胃中的水分被強迫全部排出,進而造成手腳冰冷,小腹部可能產生劇烈疼痛,無法忍受。若使用溫熱的物品對腹部進行熱敷,疼痛感會稍微緩解,否則會因為寒冷感到極度不適,幾乎像是要死掉一樣。這種情況常讓人誤以為是胃部疾病,其實是腎臟問題。

藥方如下:

使用一個附子,四兩的白朮,一錢的肉桂,三錢的乾薑,以及三兩的人參,用水煎煮後服用。

藥物一下喉,就會感到嘔吐的症狀得到緩解,接著再服用煎過的藥渣,身體就能恢復正常了。

2. 嘔吐補腎方

人以嘔吐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乎〕?故治吐不效,未見病之根也。方用: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砂仁(五個),吳茱萸(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人們常認為嘔吐是因為胃虛弱,但有誰知道其實可能是腎虛引起的呢?因此,如果治療嘔吐沒有看到效果,那可能是因為並未找到病的根本原因。以下提供一個處方:

使用人參3錢,白朮5錢,薏仁5錢,芡實5錢,砂仁5個,吳茱萸5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3. 火吐方

火吐若降火,則火由脾而入於大腸,必變為便血之症,方宜清水(火)止吐湯:

茯苓(一兩),人參(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如果因為火氣上升導致嘔吐,而這火氣下降,會從脾臟進入大腸,必定會轉變成便血的病症。應該使用以下的「清水止吐湯」來治療:

所需材料包括茯苓一兩,人參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4. 寒吐方

寒吐若降寒,則寒又引入腎而流於膀胱,必變為遺尿之症,方宜止嘔散寒湯:

白朮(二兩),人參(五錢),附子(一錢),乾薑(一錢),丁香(五分),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補脾之品,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勢不得不從臍而出。

白話文:

如果因為寒冷導致嘔吐,且寒氣進一步深入,影響到腎臟並擴散至膀胱,可能會轉變為遺尿的病症。應使用「止嘔散寒湯」來治療:

所需藥材包括:白朮(60公克),人參(15公克),附子(3公克),乾薑(3公克),丁香(1.5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處方中的藥材既能散去寒氣,又有補益脾胃的效果,這樣可以防止寒氣向上逆或向下傳導,迫使寒氣只能從肚臍部位排出。

5. 腎寒吐瀉

腎寒吐瀉由心寒胃弱,嘔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下痢不已,五更時痛瀉三、五次者是也。此症人以為脾胃之寒,服脾胃藥而不效者,何也?蓋胃為腎之關,脾為腎之海。胃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心包寒甚,何以生胃土而消穀食?脾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下焦虛冷,何以化糟粕(飲食)而生精微?故〔補〕脾胃莫急於補腎也。方用:

熟地(三兩),山萸(二兩),茯苓(三兩),人參(三兩),北五味(一兩),山藥(四兩),附子(一兩),肉桂(一兩),吳茱萸(五錢),細末為丸,空心服。

白話文:

【病症:腎寒導致的嘔吐與腹瀉】

病症原因在於心臟功能弱及胃部機能不佳,導致持續性嘔吐,且食物需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吐出。此外,還伴有持續性腹瀉,尤其在凌晨時分,會有三到五次的劇烈腹瀉。人們常誤認為這是脾胃受寒,但即便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卻無顯著療效。這是因為胃部實質上與腎臟密切相關,而脾臟則被視為腎臟的能量庫。若胃氣虛弱,無法補充生命之火,心臟的保暖作用就會減弱,進而影響胃部消化吸收功能。同樣地,脾氣虛弱,無法補充生命之火,下腹部會感到虛寒,無法有效分解食物並生成營養素。因此,要調理脾胃,首要之務是補腎。

治療方法如下:

使用熟地(90克)、山茱萸(60克)、茯苓(90克)、人參(90克)、北五味子(30克)、山藥(12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吳茱萸(15克)。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製成藥丸,空腹服用。

6. 辨脾胃症

凡人能食而食不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以補脾,而補脾尤宜於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

凡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

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病,而不分胃之虛寒責之心,不分脾之虛寒責之腎也。

白話文:

[辨識脾胃病症]

大凡人們能夠進食但食物無法消化的情況,這不是胃有問題,而是脾臟出狀況了。治療上應當著重在滋補脾臟,而滋補脾臟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補充腎臟中的熱力,因為腎臟的熱力能夠滋養脾臟。

相反的,如果人們根本無法進食,但吃了之後身體卻無不良反應,這情況是胃部有問題,而不是脾臟。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去補充腎臟的熱力,而應該滋補心臟的熱力,因為心臟的熱力能滋養胃部。

一般人在看到別人食慾不佳時,往往一口咬定是脾胃出了問題,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胃部虛弱和寒冷的問題應該歸咎於心臟,而脾臟虛弱和寒冷的問題則應該歸咎於腎臟。]

7. 補胃方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矣。若單是胃之虛寒者,自宜獨治心之為妙。方用:

人參(一兩),白朮(三兩),茯神(三兩),菖蒲(五錢),良薑(五錢),白芥子(三錢),棗仁(五錢),半夏(三錢),附子(三錢),山藥(四錢),遠志(一兩),蓮子(三兩),白芍(二兩),上為末,蜜丸,每日滾水送下三錢。

胃土由於脾虛,脾氣不下行,必自上反而吐,補脾則胃安。方用:

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肉桂(一錢),神麯(一錢),半夏(一錢),砂仁(三粒),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補脾土者,何也?蓋胃為脾之關,關門之沸騰,由於關中之潰亂。然則欲使關中之安靜,必先使關外之數寧,況方中有砂仁、半夏、神麯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如神者乎?此脾胃雙補法也。

白話文:

[補胃處方]

這處方同時滋補心臟和腎臟,對於治療脾胃虛弱的人非常有效。但如果只是胃部虛寒的情況,直接針對心臟進行調理會更為理想。處方如下:

人參(30克)、白朮(90克)、茯神(90克)、菖蒲(15克)、良薑(15克)、白芥子(9克)、棗仁(15克)、半夏(9克)、附子(9克)、山藥(12克)、遠志(30克)、蓮子(90克)、白芍(60克),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每天用熱水吞服9克。

胃的健康受到脾臟虛弱的影響,當脾氣不能下行,就容易產生反胃的現象,補脾能讓胃部獲得安定。處方如下:

人參(9克)、茯苓(9克)、白朮(15克)、甘草(3克)、肉桂(3克)、神麯(3克)、半夏(3克)、砂仁(3粒),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處方之所以能治療胃部疾病,是因為它補充了脾臟的活力。胃可視為脾的門戶,門口的混亂源自於門內的動蕩。因此,要讓門內恢復平靜,必須先確保門外的安寧。此外,處方中的砂仁、半夏、神麯等成分,都能有效緩解嘔吐,其效果如神靈一般。這便是對脾胃同時補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