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1)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1)

1. 〔小兒色〕

以鼻之上、眼之間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肺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白話文:

以鼻子的頂端與眼睛之間的位置來判斷。如果顏色呈紅色,表示心火旺盛;如果在鼻樑(山根)處出現橫向或直線狀的紅筋,這也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如果顏色呈現紫色,表示心火過盛,同時肺部也可能有熱氣。如果顏色為青色,表示肝有風邪;若出現橫向或直線狀的青筋,則是肝火旺盛的表現;其中直線狀的代表風邪向上,橫向的則代表風邪向下。如果顏色為黑色,表示風邪過盛且肺部可能有寒氣。如果顏色為白色,表示肺部有痰。如果顏色為黃色,表示脾胃虛弱導致腹瀉。觀察顏色,即可大致瞭解病症。

2. 小兒脈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不然,但看其數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甚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余不必談。

白話文:

大人診脈時,會在寸、關、尺三個部位觀察脈象,而小孩則不同,只觀察脈搏是否規律即可。脈搏頻率過快表示體溫升高,過慢則表示體溫降低。

在脈搏的特性上,脈象浮動的表示風邪,沈實的表示寒邪,緩和的表示濕邪,澀滯的表示病邪,滑膩的表示痰濕,脈搏間斷或忽強忽弱則表示疼痛。以上就是診脈的基本原則,其他的細節就不必一一討論了。

3. 三關

小兒虎口風、氣、命三關,紫屬熱,紅屬寒,青屬驚風,白屬疳。風關為輕,氣關為重,若至命關,則難治矣。

白話文:

小孩的手掌上,有風、氣、命三條線,其中紫色代表熱症,紅色代表寒症,青色代表驚風,白色代表疳疾。風關線較輕微,氣關線則較嚴重,若線紋達到命關,病情就難以治療了。

4. 小兒氣色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

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水煎服。

白話文:

在山根之處,若出現一條清晰的青筋,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 柴胡(三分):清肝解熱。
  • 白芍(一錢):平肝養血。
  • 當歸(五分):調理血氣。
  • 半夏(三分):降逆和胃。
  • 白朮(五分):健脾燥濕。
  • 茯苓(一錢):利水滌濕。
  • 山楂(三粒):消食化積。
  • 甘草(一分):調和諸藥。

水煎後服用。

如果看到的青筋呈橫向出現,同樣是肝火旺盛的表現。不過,橫向的青筋表示風邪向上行,而直線的則表示風邪下行。對於橫向的青筋,我們可以使用上述的基本方劑,再添加:

  • 柴胡(五分):進一步清肝解熱。
  • 麥芽(一錢):疏肝和胃。
  • 幹薑(一分):溫暖脾胃。

同樣,水煎後服用。

有紅筋直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水〕煎服。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熱積〔《石室秘錄》中《小兒科》(以下簡稱《石室兒科》)作熱極〕於胸中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用:

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麯(一分),甘草(一分),麥芽(二分),淡竹葉(七片),水煎服

白話文:

如果看到紅色血管直直地出現,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可以服用之前提到的藥方,再加入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除半夏,並加入桑白皮和天花粉各二分,用水煎服。

如果看到紅色血管斜斜地出現,也是心火旺盛的表現,可以服用之前提到的藥方,再加入黃連二分。如果熱氣積聚在胸腔,就不要使用半夏,可以使用桑白皮和天花粉。

如果看到黃色血管出現在鼻樑根部,無論是橫著或直著,都是脾胃出現問題的症狀,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痛或食慾不振的情況,可以服用以下藥方: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麴一分、甘草一分、麥芽二分、淡竹葉七片,用水煎服。

有痰〔者〕,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而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按之不號叫者,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痰,就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果病人口渴、有熱症,就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如果病人有寒症,就加乾薑一分。如果病人有嘔吐的情況,就加白豆蔻一粒。如果病人有腹瀉的情況,就加豬苓五分。如果病人腹痛,按壓腹部會大叫,這是因為積食,就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果按壓腹部沒有叫聲,這是因為寒症,就加乾薑三分。如果病人身體發熱,就不可使用這個方子。

5. 小兒發熱方

不拘早晚發熱,俱用萬全湯,神效: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三分),蘇葉(一分),麥冬(一錢),神麯(三分),水煎服

冬加麻黃一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秋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一錢。小兒諸症,不過如此,不可作驚風治之。如其有驚風,加人參五分,其效如神。

白話文:

不論早上或晚上發燒,都可以使用萬全湯,效果神奇。藥方如下: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三分,蘇葉一分,麥冬一錢,神麴三分,水煎服用。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如果有食積,加枳殼三分;如果有痰,加白芥子三分;有嘔吐,加白豆蔻一粒;有腹瀉,加豬苓一錢。小兒各種症狀,基本都可用此方治療,不可誤認為驚風症。如果真是驚風,加人參五分,效果如同神效。

又方:凡潮熱、積熱、瘧熱,乃脾積寒熱,俱當用姜梨引。

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一分),青,蒿(童便浸,曬乾,一分),生地(一寸),薄荷(二葉),(或生梨、生藕一片),水煎服,甚效。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凡是出現潮熱、積熱、瘧熱的症状,都是因為脾胃積寒導致的寒熱交戰,都要用生薑和梨子來引導藥力。

用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每味藥各取一份,青蒿用童尿浸泡後曬乾,取一份,生地黃切成一寸長,薄荷取二片葉子,也可以加入生梨或生藕一片,用水煎服,效果非常明顯。

6. 小兒感冒風寒方

柴胡(五分),白朮(一錢),茯苓(三分),陳皮(二分),當歸(八分),白芍(一錢),半夏(三分),炙草(三分),水煎熱服

白話文:

柴胡五分,白朮一錢,茯苓三分,陳皮二分,當歸八分,白芍一錢,半夏三分,炙草三分,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7. 小兒痢疾方

當歸(一錢),黃連(二分),白芍(一錢),枳殼(五分),檳榔(五分),甘草(三分),水煎熱服

紅痢倍黃連,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甘草、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

白話文:

當歸一錢,黃連二分,白芍一錢,枳殼五分,檳榔五分,甘草三分,水煎熱服。

若為紅痢,則黃連加倍;若為白痢,則加澤瀉三分;若腹痛,則甘草加倍,並加白芍;若小便赤,則加木通三分;若大便如豆汁,則加白朮一錢;若傷食,則加山楂、麥芽各三分;若氣虛,則加人參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