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1)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1)
1.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2. 〔小兒色〕
以鼻之上、眼之間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肺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如何透過觀察小孩鼻子上方、兩眼之間的顏色來判斷他們的健康狀況。如果那裡呈現紅色,可能是心臟火氣大;若出現紅色的血管橫豎交錯,也是心臟火氣大的徵兆。若顏色偏紫,則表示心臟火氣很大,同時肺部也可能有火。
若是呈現青色,可能代表肝臟功能有些失調;若青色血管橫豎顯現,則是肝臟火氣大的表現;縱向的血管顯示風邪上行,橫向的則表示風邪下行。若那裡的顏色為黑色,可能代表風邪嚴重且肺部有寒氣。若顏色為白色,可能表示肺部有痰。若顏色為黃色,則可能代表脾胃虛弱並有腹瀉的情況。只要看這些顏色,就能瞭解小孩的健康狀態。
3. 小兒脈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不然,但看其數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甚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余不必談。
白話文:
對於小孩的脈象判讀,不像大人那樣區分寸、關、尺三部,對小孩來說,主要是觀察脈搏的頻率。如果脈搏跳動非常快,可能表示體內有熱象;若不是很快速,可能代表體內偏寒。在脈搏快速的情況下,如果脈象較輕浮,可能是風邪侵襲;脈象較深沉,可能是受寒;脈象緩慢,可能是濕氣重;脈象澀滯,可能是邪氣影響;脈象滑順,可能是有痰;如果有間歇停頓的現象,可能代表有疼痛。大致上就是這些情況,其他不必多說。
4. 三關
小兒虎口風、氣、命三關,紫屬熱,紅屬寒,青屬驚風,白屬疳。風關為輕,氣關為重,若至命關,則難治矣。
白話文:
[三關] 小孩虎口部位的風、氣、命三條紋路,其中紫色代表體內有熱,紅色表示體內有寒,青色顯示有驚風的徵兆,白色則是患有疳疾的信號。如果病況反映在風關上,病情算是輕微;反映在氣關上,病情就較嚴重了;若是病情已發展到命關,那治療起來就會非常困難了。
5. 小兒氣色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
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水煎服。
有紅筋直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水〕煎服。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熱積〔《石室秘錄》中《小兒科》(以下簡稱《石室兒科》)作熱極〕於胸中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用:
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麯(一分),甘草(一分),麥芽(二分),淡竹葉(七片),水煎服
有痰〔者〕,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而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按之不號叫者,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
白話文:
【小兒臉色狀況】
如果小孩的鼻樑上方出現青色血管直挺挺地顯露出來,這代表肝臟有火熱。治療方法如下:
使用柴胡(少量)、白芍(約一元硬幣大小)、當歸(半元硬幣大小)、半夏(少量)、白朮(半元硬幣大小)、茯苓(約一元硬幣大小)、山楂(三顆)、甘草(微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青色血管是橫向出現,同樣表示肝臟有火熱。只是直的血管表示風邪向上走,橫的則表示向下。依然採用上述藥方,再加入更多柴胡(較大量)、麥芽(約一元硬幣大小)、乾薑(微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紅色血管直挺挺地顯露,這表示心臟有火熱。同樣使用上述藥方,再加入黃連(微量)、麥冬(半元硬幣大小),去掉半夏,改為桑白皮和天花粉(各微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紅色血管斜向出現,同樣表示心臟有火熱。使用上述藥方,再加入更多的黃連(微量)。若心臟部位有過多熱量積聚,不可以使用半夏,改為桑白皮和花粉即可。
另外,若鼻樑上方出現黃色血管,無論直或橫,都表示脾胃有問題,可能有嘔吐、腹瀉、腹痛或是食慾不佳等症狀。治療方法如下:
使用白朮(半元硬幣大小)、茯苓(半元硬幣大小)、陳皮(微量)、人參(微量)、神麯(微量)、甘草(微量)、麥芽(微量)、淡竹葉(七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有痰,再加入半夏(微量)、白芥子(微量)。若口渴且有熱感,再加入麥冬(微量)、黃芩(微量)。若有寒感,再加入乾薑(微量)。若有嘔吐,再加入白豆蔻(一顆)。若有腹瀉,再加入豬苓(半元硬幣大小)。若按壓腹部會大聲尖叫,表示消化不良,再加入大黃(微量)、枳實(微量)。若按壓腹部不會尖叫,表示寒涼,再加入更多乾薑(微量)。若身體發熱,不可使用此方。
請注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療建議。若兒童有相關症狀,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6. 小兒發熱方
不拘早晚發熱,俱用萬全湯,神效: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三分),蘇葉(一分),麥冬(一錢),神麯(三分),水煎服
冬加麻黃一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秋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一錢。小兒諸症,不過如此,不可作驚風治之。如其有驚風,加人參五分,其效如神。
又方:凡潮熱、積熱、瘧熱,乃脾積寒熱,俱當用姜梨引。
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一分),青,蒿(童便浸,曬乾,一分),生地(一寸),薄荷(二葉),(或生梨、生藕一片),水煎服,甚效。
白話文:
【兒童發燒處方】
無論早晚出現發燒情況,都適用萬全湯,效果非常神奇。
藥材組成如下: 柴胡(約0.3公克)、白芍(約3公克)、當歸(約1.5公克)、白朮(約0.3公克)、茯苓(約0.6公克)、甘草(約0.3公克)、山楂(三顆)、黃芩(約0.3公克)、蘇葉(約0.3公克)、麥冬(約3公克)、神麯(約0.3公克)。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冬天可加入麻黃約0.3公克,夏天可加入石膏約0.9公克,春天可加入青蒿約0.9公克,秋天則可加入桔梗約0.9公克。如果伴有消化不良,可加入枳殼約0.9公克;若有痰,則加入白芥子約0.9公克;若伴有嘔吐,則加入白豆蔻一粒;若伴有腹瀉,則加入豬苓約3公克。兒童各種病症,大抵不離此方,切勿誤認為是驚風來治療。若是真的驚風,則需再加入人參約1.5公克,效果奇佳。
另一個處方:對於潮熱、積熱、瘧疾發熱等症狀,因脾臟積聚寒熱所致,應使用薑和梨作為引導。
藥材組成如下: 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約0.3公克)、青蒿(需先用童便浸泡,曬乾後約0.3公克)、生地(約3公分)、薄荷(兩片葉子),或者生梨、生藕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