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1)
1. 又治偏墜方
〔小〕茴香,豬苓等分,微炒為末,空心鹽湯調下。又〔熱〕鹽熨甚神效。
白話文:
[另有一個治療疝氣的方子],使用小茴香和豬苓,兩者份量相等,稍微炒過後磨成粉末。在空腹時,用鹽水調服這藥粉。另外,用熱鹽進行熨敷,效果非常神奇。
希望這能幫到你!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2. 開鬱方
如人頭痛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不爽而鬱氣蘊於中懷;或氣不舒而怨氣留於脅下,不可用補藥,方〔用〕:
柴胡(一錢),白芍(五錢),薄荷(一錢),丹皮(一錢),當歸(三錢),半夏(二錢),白朮(二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目痛,加蒺藜一錢、甘菊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二錢;肩背痛,加枳殼、羌活(原文即缺分量);兩手痛,加薑黃或桂枝一錢;兩脅痛,倍柴胡、白芍;胸痛,加枳殼一錢;腹痛不可按者,加大黃二錢;按之而不痛者,加肉桂一錢。
白話文:
這份處方適用於如下症狀:如果你有頭痛、身體發熱,或者感冒引起的咳嗽,亦或是心裡煩悶導致鬱悶的情緒積壓在心間;或者因為情緒不佳導致鬱結在側腹部,這種情況下不宜使用補藥,應該使用以下的配方:
所需藥材包括:柴胡一錢,白芍五錢,薄荷一錢,丹皮一錢,當歸三錢,半夏二錢,白朮二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出現頭痛,可以再加入川芎一錢;眼睛痛,則加入蒺藜一錢和甘菊花一錢;鼻塞,則加蘇葉一錢;喉嚨痛,加桔梗二錢;肩背痛,需再加些枳殼和羌活(原文未提及具體分量);兩手疼痛,可加入薑黃或桂枝一錢;兩側腹部痛,需加倍使用柴胡和白芍;胸痛,則加枳殼一錢;如果腹痛且不能按壓,應加大黃二錢;如果按壓不會感到痛,則需加入肉桂一錢。
3. 反胃大吐方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不知此乃腎水之虧也。(《傅青主男科》作「誰知是腎水之虧乎?」)蓋脾胃必借腎水而滋潤,腎水一虧,則脾胃之火,沸騰而上行,以致目紅腫而舌芒刺也。但此症時躁時靜,時欲飲水,及水至又不欲飲,即強飲之亦不甚快活,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宜六味〔地黃〕湯加桂附,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嚴重嘔吐的情況,病患舌頭會出現像芒刺般的紋路,雙眼會紅腫,人們常誤認為這是身體過熱所致,其實這是由於腎臟功能不足引起的。(在《傅青主男科》一書中,同樣的觀點被表述為「誰知道這是腎臟功能不足呢?」)因為脾胃運作需要依靠腎臟的滋潤,一旦腎臟功能下降,脾胃的火氣就會沸騰向上,導致眼睛紅腫和舌頭出現芒刺。
但是這種病症的特徵是,病患時而煩躁、時而平靜,時而想要喝水,但當水來了卻又不想喝,即使勉強喝了也不會感到舒暢,這顯示出的是上半身呈現虛假的熱象,下半身則是真的寒冷。對於這樣的病症,適合服用添加肉桂和附子的六味地黃湯,用水煎煮後服用。
4. 外治法
先以手擦其足心,使滾(極)熱〔時〕,然後〔用〕附子一枚煎湯,用鵝翎掃之,隨干隨掃,少頃即不吐亦。後以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即〕安然也。或〔服〕逍遙散加黃連,〔亦〕立止也。無如世醫以雜藥妄投而成噎隔矣,方用:
熟地(二兩),山萸(一兩),北五味(二錢),元參(一兩),當歸(五錢),牛膝(三錢),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蓋腎水不足,則大腸必干而細,飲食入胃,不能下行,故反而上吐也。
白話文:
[外治法]
首先,用手摩擦病患的腳底,直到腳底非常熱。然後,取一顆附子煎煮成湯,用鵝毛輕輕刷拭患者,邊幹邊刷,不久,嘔吐的情況就會停止。之後,可大量服用六味地黃湯,病人就能平靜下來。或者,服用逍遙散並添加黃連,也能立即止吐。然而,有些醫生會亂用各種藥物,反而導致患者產生噎隔的症狀。
藥方如下:
熟地(二兩),山萸(一兩),北五味(二錢),元參(一兩),當歸(五錢),牛膝(三錢),白芥子(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因為腎臟的水分不足,大腸就會變得乾燥且狹窄,食物進入胃部後無法順利下行,所以才會反胃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