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9)

回本書目錄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9)

1. 治小兒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小孩腸蟲的古方。具體做法如下:取十個使君子去掉外殼後炒香,再取一錢的檳榔,以及十個榧子同樣去掉外殼,加上三分的甘草,全部磨成粉末。用米飯製成藥丸,大小約為梧桐子那麼大。每次給小孩服用十粒這種藥丸,連續服用兩天,腸蟲就會排出體外。持續服用五天,小孩的病就能完全康復,這是個非常有效的古方。

2. 兒科

驚、疳、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幹、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內熱,熱極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何可作外風治之,故治風則死矣。法當內清其火,而外治其驚,不可用風藥以表散之也。吾今特傳奇方,名為清火散驚湯,方用:

白朮(三分),茯苓(三錢),陳皮(一分),梔子(三分),白芍(一錢),半夏(一分),柴胡(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

膽南星,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天竺黃,鉤藤,牛黃,麝香,鬱金,柴胡,青皮,甘草,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治法不能徒清脾火,而當先散心火,方用止肝散:

蘆薈(一錢),黃連(三分),薄荷(三分),茯苓(二錢),甘草(一分),桑白皮(一錢),半夏(三分),水煎服

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之而上衝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

人參(一錢),砂仁(一粒),白朮(五分),茯苓(二錢),陳皮(二分),半夏(一分),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胃安而化導速,自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飲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

車前子(二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三分),澤瀉(五分),豬苓(三分),麥芽(一錢),枳殼(二分),水煎服

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白芍以平肝,使不來克脾;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幹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飲,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也,然而五苓散尚欠補也。蓋小兒致(至)於寒瀉,未有不大傷脾氣者。脾氣即傷,非人參不能救,五苓散無人參,僅能止瀉,元氣未能頓復。我今傳一奇方,名為散寒止瀉湯,方用:

白話文:

在兒科領域中,常見的疾病包括驚嚇、疳疾、嘔吐、腹瀉,以及新生兒不願吸吮母乳、臍帶傷口不癒合、肚臍突出等情況。

小孩可能經歷驚嚇、疳疾、嘔吐、腹瀉等病症,但這些病症需被個別對待。

人們常稱驚嚇為「驚風」,然而,事實上,小孩可能受到驚嚇,但並非風邪所引起。小孩的身體屬純陽性,不應有風邪侵入。當小孩呈現類似風邪的症狀時,實際上是因為他們體內的陽氣旺盛,導致內部過熱,過熱到極點便會產生風象,這不是由外部進入的風,而是從體內產生的風。因此,我們不能用治療外風的方法來處理內風,否則病情將會惡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清除體內的火氣,並從外部治療驚嚇。以下提供一個特殊配方,名為清火散驚湯:

  • 白朮:三分
  • 茯苓:三錢
  • 陳皮:一分
  • 梔子:三分
  • 白芍:一錢
  • 半夏:一分
  • 柴胡:三分
  • 甘草:一分

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為健脾平肝的良藥,肝臟平穩後,火氣就會散去,強健脾臟後,驚嚇的症狀也會得到改善。另外,配方中加入消除火氣和痰液的成分,使得藥物下嚥後,驚嚇和風象便會消失。

疳疾是由脾臟過熱引起的,但也與心臟過熱,導致脾臟火氣過旺有關,進而造成口腔分泌唾液。如果不控制心臟的火氣,脾臟的火氣將會更旺盛,導致濕熱上升,唾液分泌不止。治療方法不僅要清除脾臟的火氣,還應先散去心臟的火氣。以下是一個用於控制肝臟火氣的配方:

  • 蘆薈:一錢
  • 黃連:三分
  • 薄荷:三分
  • 茯苓:二錢
  • 甘草:一分
  • 桑白皮:一錢
  • 半夏:三分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配方同時清潔心臟和脾臟,不單獨清除脾臟的火氣,而是將火氣引導至下方,濕氣自然就會消失。當濕熱消退,疳疾就會自愈。嘔吐雖然通常是胃部功能弱化的表現,但也與脾臟功能虛弱有關。小孩如果暴飲暴食,食物無法消化,長時間停留在脾臟中,最終會衝擊到胃部,引發嚴重的嘔吐。因此,治療嘔吐必須先治療胃部,而治療胃部的前提是先強健脾臟。這裡有一個特殊的配方,可以迅速緩解嘔吐,名為定吐湯:

  • 人參:一錢
  • 砂仁:一粒
  • 白朮:五分
  • 茯苓:二錢
  • 陳皮:二分
  • 半夏:一分
  • 乾薑:二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都能獲得療效。此方為六君子湯的變化版,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良藥。脾胃健康,食物消化速度加快,自然不會向上嘔吐。配方中的成分調整得宜,有助於消除積食,效果神奇。

腹瀉主要與脾臟相關。理論上,使用湯劑可以達到療效,然而,腹瀉的情況各有不同,有火瀉和寒瀉之分,必須加以區分。火瀉的情況下,小孩的身體會像著火一樣熱,口渴舌燥,喜歡喝冷水而非熱湯。若在此時使用前面提到的湯劑,病情將會更加惡化。這裡提供一個特殊配方,名為瀉火止瀉湯:

  • 車前子:二錢
  • 茯苓:一錢
  • 白芍:一錢
  • 黃連:三分
  • 澤瀉:五分
  • 豬苓:三分
  • 麥芽:一錢
  • 枳殼:二分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一劑即可止瀉,車前子、茯苓、澤瀉、豬苓都是止瀉利尿的良藥;白芍有助於平肝,防止肝臟剋制脾臟;黃連清心火,防止心火助長脾臟的火氣;麥芽和枳殼可以消除滯氣,疏通水道,不需要特別止瀉,瀉瀉自會停止。

寒瀉的情況下,腹部疼痛,喜愛手部按摩,口不乾且舌頭滑潤,偏好熱飲而非冷飲。這種情況下,不宜使用瀉火湯劑,五苓散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然而,五苓散在補益方面仍有不足。小孩如果出現寒瀉,通常會嚴重損傷脾氣。脾氣受損後,只有人參才能挽救。五苓散不含人參,只能暫時止瀉,無法立即恢復元氣。這裡提供一個特殊配方,名為散寒止瀉湯:

  • 人參:一錢
  • 白朮:二錢
  • 茯苓:二錢
  • 肉桂:二分
  • 甘草:一分
  • 乾薑:二分
  • 砂仁:一粒
  • 神麴:五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中的人參、茯苓、白朮是健脾補氣的佳品,也是利濕利尿的良藥。此外,添加肉桂和乾薑以驅寒,砂仁、甘草、神麴調和整體,寒氣自然會逐漸消散,腹瀉也會停止。

對於新生兒不願吸吮母乳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心臟過熱所致。一種方法是將蔥煎煮後混入母乳中,讓小孩服用,效果不錯。另一種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三分的黃連,煎煮成一分的湯劑,給小孩灌服幾茶匙,小孩隨即願意吸吮母乳,效果非常顯著。

對於新生兒臍帶傷口不癒合的情況,可以將車前子炒焦後研成細粉,塗抹在傷口上,很快就能促進傷口癒合。

對於小孩肚臍突出約半英寸的情況,這表明氣血旺盛但未能收斂。如果不立即處理,可能會發展成角弓反張。以下是一個特殊配方:

  • 茯苓:一錢
  • 車前子:一錢
  • 甘草:二分
  • 陳皮:三分
  • 通草:三分

若無通草,可用一團燈芯替代,一起煎煮成湯劑,灌服後,一次劑量即可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神奇的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