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顯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二 用藥發明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用藥發明 (2)

1. 藥象主治五臟法

春肝苦急,甘以緩之甘草,散以辛者川芎,補以辛者細辛,瀉以酸者白芍藥。

夏心苦緩,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耎以咸者芒硝。補以咸者澤瀉,甘者人參、甘草、黃耆。

土脾苦溫,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者甘草、補者人參,瀉者黃連。

秋肺苦氣上逆,苦以瀉之黃芩,肺欲酸以收者白芍藥,補以酸者五味子,瀉以辛者桑白皮。

冬腎苦燥,辛以潤之黃柏、知母,腎欲堅以苦者知母,補以苦者黃柏,瀉以咸者澤瀉。

2. 用藥身梢論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已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者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也。大凡用藥以頭身梢分為上中下。病在人身半已上者,天之陽也,用頭;在中焦者用身。在人身半已下者,地之陰也,用梢。述類象形者也。

3. 用藥丸散論

仲景曰:銼如麻豆大與㕮咀同意。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㕮咀也。今人以刃器銼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經云: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

㕮咀之法,取汁情易循行經絡故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加生薑煎,補元氣以大棗煎,發散風寒以蔥白煎,去膈上病以蜜煎。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氣味厚者,煎服去滓,但服百丸者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則極小。

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用半夏、南星或去濕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水浸一宿,炊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易化也。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用蠟為九者,取其難化而旋施功也。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藥舒緩而治之也。

4. 類集古方歌訣

麻黃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兒。

發熱惡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

桂枝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

若把二方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科。

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

香蘇散內紫蘇最,香附陳皮甘草革。

本方只此四味全,加上麻黃芎芷桂。

大青龍湯桂麻黃,甘草杏仁石膏藏。

棗子生薑煎熱服,惡寒無汗又為良。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

傷寒發熱與頭疼,汗出惡寒風熱治。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

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

更有黃芩與甘草,生薑棗子水同煎。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殼此為良。

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

五苓散內用豬苓,白朮茯苓澤瀉停。

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

二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

理中甘草用於姜,白朮人參是泛常。

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三,生薑附子一分參。

更得桂枝加兩半,膠飴大棗治傷寒。

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吐去膈痰須此救。

小承氣湯三件藥,枳實大黃並厚朴。

結胸譫語大使堅,每貼五錢煎沸服。

大承氣湯用朴硝,大黃等分不須饒。

厚朴倍加並枳殼,通腸利便有功勞。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

血症發黃並血竭,熱泄亂語總相宜。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

退黃敗毒又除煩,熱血便紅皆可治。

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方抄。

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

竹葉石膏湯用參,門冬半夏更加臨。

甘草生薑兼用米,虛煩自利熱家尋。

真武湯中芍藥魁,茯苓白朮甘草隨。

附子炮來加減用,生薑五片總相宜。

茵陳蒿湯只一味,濃煎退疸去身黃。

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

防風通聖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朴硝。

白朮梔翹芩桔梗,麻黃荊芥滑石膏。

上加菊花、藿香、砂仁,減麻黃、朴硝名仙術芎散。加益元散名雙解散。

烏藥順氣陳皮姜,枳殼姜蠶芎芷詳。

甘草麻黃兼桔梗,中風先服最為良。

小續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

參芎甘草與麻黃,防風附子一處會。

排風白朮桂苓芎,杏芍甘麻與防風。

獨活當歸白蘇佐,稀涎治搐有良功。

星香散內炮南星,更有木香生用靈。

若是加添為附子,方名改換作三生。

五積白芷陳皮樸,桔梗枳殼川芎芍。

甘草茯苓蒼朮歸,半夏桂姜麻黃著。

香薷散內藥三般,厚朴還將扁豆參。

更入黃連為妙絕,和中祛暑最相安。

六和半夏縮砂仁,杏仁參草扁豆停。

木瓜赤茯藿香葉,香茹厚朴治瀉頻。

滲濕湯中白朮先,丁香蒼朮茯苓兼。

甘草陳皮皆等分,乾薑加上濕皆痊。

除濕湯中用霍香,陳皮厚朴術名蒼。

白朮茯苓並半夏,入些甘草在中央。

清脾湯里有柴胡,半夏黃芩草果咀。

白朮茯苓加厚朴,青皮甘草棗姜扶。

平胃散中四般藥,蒼朮陳皮並厚朴。

更加甘草和脾胃,薑棗煎來調治瘧。

真人養臟粟殼參,訶子當歸肉蔻真。

白朮木香並芍藥,乾薑肉桂不須尋。

參蘇飲內有陳皮,桔梗前胡半夏宜。

乾葛茯苓甘草聚,木香枳殼總堪題。

蘇沉九寶薄荷陳,桑桂麻黃蘇杏仁。

大腹皮同甘草入,諸般咳嗽效如神。

金沸草湯用麻黃,甘草芍藥荊芥良。

更有前胡並半夏,七般煎服用生薑。

桔梗湯中用防杞,百合貝母瓜蔞子。

甘節參歸杏苡仁,桑白黃耆桔梗使。

藿香正氣用紫蘇,大腹陳皮桔梗咀。

甘草茯苓半夏曲,厚朴白芷棗姜扶。

八正車前與瞿麥,萹蓄滑石山梔仁。

大黃木通入甘草,熱淋逢之效若神。

木香流氣藿香蓬,參朮甘果檳瓜通。

夏樸青丁陳蘇腹,茯蒲桂芷麥香冬。

十全大補有人參,肉桂川芎地黃蒸。

芍藥茯苓並白朮,黃連甘草當歸停。

黃耆建中湯肉桂,甘草芍藥同此類。

諸虛不足通用之,大生血氣養榮衛。

分心氣飲木通桂,赤芍茯苓半夏配。

甘草大腹青陳皮,桑白羌活紫蘇對。

手拈散用延胡索,沒藥甘草五靈脂。

每服三錢溫酒下,心脾氣痛總能醫。

雞舌香散有良薑,赤芍肉桂香附良。

天台烏藥同甘草,入鹽些小點煎湯。

川芎茶調散薄荷,白芷防風甘草和。

更有細辛羌活等,荊芥同煎用者多。

如聖散中香白芷,川芎防風細辛使。

雄黃草烏兩頭尖,熱酒調之忌油膩。

消風散用荊芥參,甘草陳皮白茯苓。

姜蠶芎與防風藿,蟬退厚朴羌活停。

獨活寄生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參。

秦艽地黃桂芍草,防風當歸芎茯苓。

對金飲子先厚朴,蒼朮甘草陳皮著。

加上草果又為良,薑棗煎來調治瘧。

七氣湯中半夏多,桂心厚朴紫蘇銼。

芍藥茯苓陳皮入,人參八味棗姜和。

洗肝散內薄荷葉,當歸羌活山梔仁。

大黃防風甘草等,川芎治眼效如神。

人參款花膏紫苑,桑白五味子同選。

煉蜜丸如芡實大,食後薑湯漫漫咽。

消風百解荊芥芷,陳皮麻黃蒼朮比。

甘草攢煎蔥與姜,頭疼發熱咳嗽使。

款冬花散知母先,桑白麻黃阿膠黏。

杏仁貝母並半夏,甘草㕮咀入姜煎。

補中益氣黃耆參,甘草白朮當歸身。

柴胡升麻陳皮當,形勞虛損喘皆靈。

升陽散火用升麻,甘草人參芍藥加。

更得柴胡羌獨活,防風共入總堪誇。

五膈寬中厚朴尋,青陳皮與木香臨。

再將香附砂仁聚,白蔻丁香八味靈。

喉痹拔萃桔梗湯,甘草連翹薄荷涼。

梔子黃芩通六味,更加竹葉又為良。

當歸和血散槐花,青皮荊芥穗升麻。

川芎白朮地黃熟,腸癖溫毒用之佳。

參苓白朮薏苡仁,甘草蓮肉山藥停。

桔梗扁豆砂仁用,棗姜虛熱瀉皆寧。

四物龍膽湯地黃,川芎芍藥當歸良。

防風防己草龍膽,眼疼食後水煎嘗。

局方四七湯理氣,茯苓半夏厚朴多。

紫蘇葉與生薑煮,喘急兼將中脘和。

發明半夏溫肺湯,細辛桂心旋覆花。

甘草陳皮參桔梗,芍藥茯苓赤者良。

蘇子降氣湯半夏,甘草前胡肉桂咀。

當歸厚朴陳皮等,薑棗同煎痰喘舒。

獨活散內川芎尋,羌活荊防薄荷成。

生地黃兼細辛使,煎來漱咽治牙齦。

皂角升麻湯白芷,防風川芎白附子。

甘草羌活與黃芩,風熱牙疼皆可使。

洗心散用麻大黃,白朮當歸芍藥涼。

荊芥穗同甘草等,薄荷加上水煎湯。

涼隔連翹梔子仁,大黃甘草朴硝芩。

竹葉薄荷加蜜煮,諸般積熱效如神。

清心蓮子飲黃芩,甘草車前白茯苓。

麥門地骨參耆使,下虛上盛治諸淋。

茯苓補心前胡參,紫蘇半夏當歸身。

甘草陳皮川芎芍,地黃熟用棗姜親。

延胡索散蓬莪朮,當歸酒浸共三稜。

月水不調紅花使,更兼童便酒煎行。

八珍湯最順陰陽,滋榮養血此為良。

四物湯同四君子,一枚棗子伴生薑。

四物成氣加朴硝,此為玉燭散名標。

涼膈添歸同四物,名為三和散同條。

三分散用小柴胡,四物四非子同咀。

產後傷寒並痢者,依方取效似神扶。

雙和散桂甘草芍,黃耆參歸熟地黃。

薑棗煎來補氣血,虛勞少力也堪嘗。

升陽益胃參朮耆,黃連夏茯草陳皮。

澤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也堪題。

調中益氣桔升麻,甘草柴胡蒼朮加。

黃耆木香參八味,從前選用也堪誇。

炙甘草湯參阿膠,麥門生薑大棗饒。

生地黃麻子仁桂,入些酒煮治虛勞。

升陽補氣湯升麻,澤瀉防風白芍誇。

厚朴柴胡羌獨活,甘草地黃生用佳。

紺珠正氣天香湯,天台烏藥與乾薑。

香附陳皮紫蘇葉,婦入得此是奇方。

桂核桃仁生地黃,芍藥甘草半夏良。

經脈不通繞臍痛,煎加薑棗莫商量。

益胃散薑黃澤瀉,乾薑砂仁益智仁。

白蔻黃耆參厚朴,陳皮通用十分靈。

加減惺惺散術湯,荊防芎芷細辛羌。

甘草當歸天花粉,赤芍薄荷桔梗良。

益胃升陽當歸身,參朮芩耆曲炒陳。

甘草升麻柴胡使,秋間服者去黃芩。

上加芍藥,治婦人經候不調,或血脫後脈弱,食少,水泄,一日二三行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