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二 用藥發明 (2)
卷之二 用藥發明 (2)
1. 用藥身梢論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已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者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也。大凡用藥以頭身梢分為上中下。病在人身半已上者,天之陽也,用頭;在中焦者用身。在人身半已下者,地之陰也,用梢。述類象形者也。
白話文:
在討論藥材使用時,對於生長在土中的藥材,其氣脈從中間往上生長的部分,生成莖葉的那部分我們稱之為「根」;而氣脈從中間往地下生長的部分,深入土壤的那部分則稱之為「梢」。當疾病發生在人體的中焦(消化系統)時,應使用藥材的主幹部分;如果疾病發生在上焦(呼吸系統),就應使用藥材的根部;若疾病發生在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則應使用藥材的梢部。這是因為根部有上升的性質,而梢部有下降的特性。一般來說,我們會依據藥材的頭、身、梢三部分來區分其作用於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如果疾病發生在人體上半部,這屬天的陽性,應該使用藥材的頂端部分;如果疾病發生在中焦,則使用藥材的主幹部分;如果疾病發生在人體下半部,這屬地的陰性,應該使用藥材的梢部。這就是根據藥材類型和其形狀來決定其用途的原則。
2. 用藥丸散論
仲景曰:銼如麻豆大與㕮咀同意。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為粗藥,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㕮咀也。今人以刃器銼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經云: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
㕮咀之法,取汁情易循行經絡故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加生薑煎,補元氣以大棗煎,發散風寒以蔥白煎,去膈上病以蜜煎。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氣味厚者,煎服去滓,但服百丸者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則極小。
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用半夏、南星或去濕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水浸一宿,炊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易化也。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用蠟為九者,取其難化而旋施功也。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藥舒緩而治之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將藥材切碎到像麻豆一樣大小,這和古時候的「㕮咀」方式相同。古時候沒有鐵製刀具,人們用嘴咬碎藥材,使其細碎到像麻豆一樣,作為粗藥,熬煮後藥水清澈,飲用後在體內容易吸收和分散。這就是所謂的「㕮咀」。現在我們使用刀具將藥材切碎到像麻豆一樣大小,這是「㕮咀」方法的簡便化。如果一味地磨成細粉,藥材的精華和雜質就無法區分了。經典上說:清陽之氣發動腠理,濁陰之氣運行五臟,這是什麼意思呢?另外又說: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㕮咀」的方法,可以讓藥材的汁液更容易循行經絡。若治療上焦疾病時,可加入酒一起煎煮;去除濕氣,可加入生薑一起煎煮;補充元氣,可用大棗來煎煮;發散風寒,可用蔥白來煎煮;去除膈上疾病,可用蜂蜜來煎煮。「散」就是細末。這種形式的藥物不循經絡,主要用於去除膈上疾病以及臟腑的疾病。藥物的味道濃厚,煎煮後服用時要去掉渣滓,通常一百粒藥丸能去除下焦的疾病。藥丸的大小,極大的、光亮且圓潤的,適合治療中焦疾病;而治療上焦疾病的藥丸則極小。
稠糊麵丸,是為了讓藥丸在體內消化的時間更長,直到到達下焦。或者使用酒或醋做成的藥丸,是為了達到收斂和散發的效果。使用半夏、南星或去除濕氣的藥材,用生薑汁煮成糊狀,再做成藥丸,這是為了控制藥材的毒性。稀糊藥丸,是為了讓藥丸容易消化。用水浸泡一夜,用炊餅或滴水做成的藥丸,都是為了讓藥丸容易消化。用煉蜜做成的藥丸,是為了讓藥丸在體內消化的時間更長,同時讓藥物的氣味循行經絡。使用蠟做成的藥丸,是為了讓藥丸在體內消化的時間更長,從而讓藥效慢慢發揮。總的來說,湯劑有強烈的清除作用,用於去除長期積累的疾病。
散劑有散發作用,用於去除急性的疾病。而丸劑的作用較緩慢,無法快速去除疾病,因此用藥方式較為緩和,適合長期調理和治療。
3. 類集古方歌訣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兒。
發熱惡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
桂枝湯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
若把二方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科。
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
香蘇散內紫蘇最,香附陳皮甘草革。
本方只此四味全,加上麻黃芎芷桂。
大青龍湯桂麻黃,甘草杏仁石膏藏。
棗子生薑煎熱服,惡寒無汗又為良。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
傷寒發熱與頭疼,汗出惡寒風熱治。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
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
更有黃芩與甘草,生薑棗子水同煎。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殼此為良。
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
五苓散內用豬苓,白朮茯苓澤瀉停。
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
二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
理中甘草用於姜,白朮人參是泛常。
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三,生薑附子一分參。
更得桂枝加兩半,膠飴大棗治傷寒。
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吐去膈痰須此救。
小承氣湯三件藥,枳實大黃並厚朴。
結胸譫語大使堅,每貼五錢煎沸服。
大承氣湯用朴硝,大黃等分不須饒。
厚朴倍加並枳殼,通腸利便有功勞。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
血症發黃並血竭,熱泄亂語總相宜。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
退黃敗毒又除煩,熱血便紅皆可治。
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方抄。
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
竹葉石膏湯用參,門冬半夏更加臨。
甘草生薑兼用米,虛煩自利熱家尋。
真武湯中芍藥魁,茯苓白朮甘草隨。
附子炮來加減用,生薑五片總相宜。
茵陳蒿湯只一味,濃煎退疸去身黃。
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
防風通聖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朴硝。
白朮梔翹芩桔梗,麻黃荊芥滑石膏。
上加菊花、藿香、砂仁,減麻黃、朴硝名仙術芎散。加益元散名雙解散。
烏藥順氣陳皮姜,枳殼姜蠶芎芷詳。
甘草麻黃兼桔梗,中風先服最為良。
小續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
參芎甘草與麻黃,防風附子一處會。
排風白朮桂苓芎,杏芍甘麻與防風。
獨活當歸白蘇佐,稀涎治搐有良功。
星香散內炮南星,更有木香生用靈。
若是加添為附子,方名改換作三生。
五積白芷陳皮樸,桔梗枳殼川芎芍。
甘草茯苓蒼朮歸,半夏桂姜麻黃著。
香薷散內藥三般,厚朴還將扁豆參。
更入黃連為妙絕,和中祛暑最相安。
六和半夏縮砂仁,杏仁參草扁豆停。
木瓜赤茯藿香葉,香茹厚朴治瀉頻。
滲濕湯中白朮先,丁香蒼朮茯苓兼。
白話文:
麻黃湯:使用麻黃搭配桂枝,加上杏仁和甘草四種藥材。主要治療發燒、怕冷、身體疼痛的症狀,服用後會大量出汗。
桂枝湯:藥材有三種,包含桂枝、芍藥和甘草。若將麻黃湯和桂枝湯兩方合用,就成為各取一半的「合方」,主要治療傷寒。
十神湯:主要使用紫蘇,搭配甘草、陳皮和香附。再加入乾葛、升麻、芍藥、川芎、白芷和麻黃。
香蘇散:最主要的是紫蘇,搭配香附、陳皮和甘草四味藥。若再加入麻黃、川芎、白芷和桂枝,則為加味香蘇散。
大青龍湯:使用桂枝、麻黃,搭配甘草、杏仁和石膏。加上紅棗和生薑一起煎煮後熱服,主要治療怕冷無汗的病症。
升麻葛根湯:藥材有四味,再加入芍藥和甘草,主要治療傷寒發熱、頭痛、出汗且怕冷等風熱症狀。
人參敗毒散:使用桔梗,搭配甘草、川芎、茯苓等藥材。再加入枳殼、前胡、羌活、獨活和柴胡,整體藥性偏涼。
小柴胡湯:只用五種藥材,半夏和人參一起使用。再加上黃芩和甘草,與生薑、紅棗一起用水煎煮。
大柴胡湯:使用大黃,搭配半夏和枳殼。再加上黃芩、赤芍藥,與生薑、紅棗一起煎煮,主要能促進腸道蠕動。
五苓散:使用豬苓,搭配白朮、茯苓和澤瀉。肉桂的使用量可多可少,用水煎煮後,可止渴。
四逆湯:使用一兩生薑,炮附子減半並去除外皮和尖端。再加上二兩甘草用水煎服,主要治療四肢冰冷、腹瀉的症狀。
理中湯:使用甘草、生薑,搭配白朮和人參是很常用的組合。若在其中加入附子,則改名為附子理中湯。
小建中湯:使用三份芍藥,加上一份生薑和附子。再加上桂枝,以及膠飴和紅棗,主要治療虛勞性的傷寒。
瓜蒂散:使用赤小豆,搭配豆豉。將豆豉與水同煎,可以將痰吐出,用於急救。
小承氣湯:藥材有三種,枳實、大黃和厚朴,主要治療腸道阻塞、胡言亂語、大便乾燥的症狀,每次服用五錢煎煮。
大承氣湯:使用朴硝,大黃用量與之相等。厚朴的用量加倍,並加入枳殼,主要能通便。
桃仁承氣湯:藥材有五種,包含甘草、芒硝、大黃和桂枝,主要治療血症發黃、血竭、發熱說胡話等症狀。
黃連解毒湯:使用黃柏、黃芩和梔子四種藥材。能退黃、解毒、消除煩躁,治療熱性血便。
白虎湯:使用石膏,搭配甘草和知母。有的也會加入人參,主要治療熱渴虛煩,用米湯煎煮。
竹葉石膏湯:使用人參,搭配麥門冬和半夏,再加上甘草、生薑和米,主要治療虛煩、腹瀉的熱症。
真武湯:主要使用芍藥,搭配茯苓、白朮和甘草。炮附子的用量可加減,再加入五片生薑。
茵陳蒿湯:只用茵陳蒿一味藥,濃煎後可退黃疸。梔子和黃柏也可使用,或者加上五苓散效果更佳。
防風通聖散:使用防風、芍藥、薄荷、當歸、川芎、甘草、厚朴、芒硝,搭配白朮、梔子、連翹、黃芩、桔梗、麻黃、荊芥和滑石、石膏。加上菊花、藿香和砂仁,並減去麻黃、芒硝則改名為仙術芎散。加上益元散則改名為雙解散。
烏藥順氣散:使用烏藥、陳皮、生薑,搭配枳殼、僵蠶、川芎和白芷。再加入甘草、麻黃和桔梗,是治療中風常用的方子。
小續命湯:使用防己、桂枝,搭配杏仁、黃芩和芍藥。再加入人參、川芎、甘草和麻黃,以及防風和附子。
排風散:使用白朮、桂枝、茯苓、川芎,搭配杏仁、芍藥、甘草、麻黃和防風。再加入獨活、當歸和白蘇,主要治療抽搐,有化痰之效。
星香散:使用炮製過的南星,搭配木香。若再加入附子,則改名為三生散。
五積散:使用白芷、陳皮、厚朴,搭配桔梗、枳殼、川芎和芍藥。再加上甘草、茯苓、蒼朮、當歸、半夏、桂枝、生薑和麻黃。
香薷散:藥材有三種,厚朴、香薷和扁豆。若再加入黃連,效果更佳,能調和中焦,去除暑氣。
六和散:使用半夏、縮砂仁,搭配杏仁、人參、甘草、扁豆。再加上木瓜、赤茯苓、藿香葉和香薷、厚朴,主要治療腹瀉頻繁。
滲濕湯:主要使用白朮,搭配丁香、蒼朮和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