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顯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三 總論

2. 用藥入門要訣

夫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至哉乎言也。蓋天有五運,地彰六氣,人感風寒暑濕以有疾,豈但紙上之陳言而能治哉。請得而鋼論之。夫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昇天,味之薄者是也。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正氣,火之厚浮散下,氣之厚者是也。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

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腎主冬,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正秉水之氣味,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濕化,味甘補苦泄,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凡言補,補以辛溫甘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

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又如傷冷,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毋傷歲氣,勿伐天和也。

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血,使之融會也。故曰: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白話文:

[使用藥物的基本原則]

醫學是一門藝術,醫生用藥並非死板地依賴固定處方,而是根據情況適當地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這句話真是道盡了醫學的精髓。因為天有五行運轉,地表顯現六氣,人體因感受風、寒、暑、濕等不同外邪而生病,治療疾病絕不只是照本宣科,套用書本上的知識就能解決的。讓我進一步解釋。

春季對應的是肝臟,時間從子時到卯時,這是陰中的陽,風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等。這些藥物由地而升至天,屬於味道較淡的一類。辛味可以補益酸性,溫氣可以補益涼性。

夏季對應的是心臟,時間從卯時到午時,這是陽中的陽,熱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附子、烏頭、薑、肉桂、紅豆等。這些藥物正好具有火的正氣,火氣濃厚的藥物有散發和下沉的特性。鹹味可以補益甜味,熱氣可以補益寒氣。

秋季對應的是肺部,時間從午時到酉時,這是陽中的陰,燥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等。這些藥物由天而收歸地,屬於地氣較淡的一類。酸味可以補益辛味,涼氣可以補益溫暖。

冬季對應的是腎臟,時間從酉時到子時,這是陰中的陰,寒性藥物最適合這個時期,像是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防己等。這些藥物正好具有水的氣味,水氣濃厚的藥物有化生、浮動和沉降的特性。苦味可以補益鹹味,寒氣可以補益熱氣。

脾臟在長夏時節主導濕氣,甜味可以補益苦味。藥物的氣質,無論是寒、熱、溫、涼,都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選擇,詳細的分類後面會進一步說明。

經典中說過,補和瀉的方法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提到的補,是指使用辛溫甘熱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春天和夏天的升發,主要作用於肝臟和心臟。而提到的瀉,則是指使用酸苦寒涼或淡滲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秋天和冬天的下降,主要作用於肺部和腎臟。

根據季節的不同,春天溫暖適合用涼藥,夏天炎熱適合用寒藥,秋天涼爽適合用溫藥,冬天寒冷適合用熱藥。白天適合用升發的藥物,夜晚適合用下降的藥物。晴天適合用熱藥,陰天適合用寒藥。然而,如果疾病與季節相反,比如夏天需要用熱藥,冬天需要用寒藥,就應該根據病情來調整。例如,表癥需要發汗,不遠離熱藥;裡癥需要清熱,不遠離寒藥。因為這些藥物不會停留在身體中太久。

再舉個例子,如果受了寒,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使用辛熱的藥物;如果受了酒毒或者本身就有熱症,即使在冬天也可以使用苦寒的藥物。然而,這些都只是暫時的用法。

以人的病情來說,如果病在上部,就應該使用升發的藥物;如果病在下部,就應該使用下降的藥物;如果病在外部,就應該使用浮動的藥物;如果病在內部,就應該使用沉降的藥物。如果是寒症,就應該使用熱藥;如果是熱症,就應該使用寒藥。治療方法的變化無窮,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升發、下降、浮動、沉降這些藥物的作用方式,我們應該順應它們的自然趨勢,也就是所謂的「不要傷害歲氣,不要破壞自然和諧」。而對於寒、熱、溫、涼這些藥物的氣質,我們應該逆其自然,也就是所謂的「調節氣血,使它們融合在一起」。

因此,醫學是一門藝術,醫生用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處方,而應該根據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深入瞭解病情,靈活運用各種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3. 傷寒

六經傳變歌

傷寒一日二日間,發熱頭疼及惡寒。

腰痛脈浮真可見,此脈從頭連腰還。

無仟麻黃湯發散,有汗傷風桂枝攢。

大青龍湯表裡實,此屬太陽膀胱間。

傷寒二日三日內,目痛身熱加一倍。

鼻乾不睡脈來長,此脈往來緩者是。

無汗惡寒用葛根,有汗桂枝湯一劑。

便實惡寒大柴胡,此屬陽明胃經內。

三日四日病轉深,耳聾胸脅痛如針。

寒熱嘔逆口乾苦,此脈循脅絡耳真。

強盛之脈真可見,小柴胡湯宜酌斟。

似瘧婦人血結類,此屬少陽膽經尋。

病轉四日及五日,腹痛咽乾自濕的。

自利而渴脈微沉,脈布脾胃絡咽嗌。

四逆理中治臟寒,腹滿脈浮桂枝入。

胸滿痰多瓜吐之,此屬太陽脾經脈。

傷寒五日六日挨,多眠口燥舌乾哉。

此脈絡肺系舌本,指下脈沉貫腎來。

舌乾須用小承氣,不渴不幹四逆差。

汗出傷陽諸膚屬,此屬少陰腎經排。

仿寒六日七日到,囊縮脈微煩滿貌。

筋急唇青四體疼,脈尋陰氣絡肝道。

脈若不浮小建中,浮緩如瘧各半妙。

囊縮汗毒承氣加,此屬厥陰肝經奧。

六經正病歌

太陽頭疼身熱脊強,陽明目痛鼻乾不眠。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為之苦。

大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陰則舌乾口燥,厥陰則煩滿囊拳。

一日二日可發表而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

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名為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一痊。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

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圓。

傷寒表裡二症用藥歌

傷寒表症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

頭項俱疼脈浮取,擇方施劑汗之和。(用十神湯主之)

傷寒里症腹心膨,不惡寒來惡熱蒸。

其脈數沉兼自汗,汗便秘結下之生。(用大柴胡湯主之)

陽症陰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自動。

或有譫語及循衣,脈息弦洪宜審用。

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少頭疼。

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症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

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兼竹葉奇。

陰症如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

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厥陰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秘口乾論。

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一盞吞。

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話不煩時。

脈來沉細知端的,三建湯兼四物宜。

血脈黃歌

面黃恰似煙燻色,小便自利大便黑。

唇焦漱水血家黃,桃仁承氣湯堪擇。

濕症黃歌

發黃渾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

濕熱相蒸名曰疸,茵陳湯共五苓平。

柔痓剛痓歌

元來柔痓屬膀胱,口禁如疸身反張。

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症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

有汗為柔端的詳,桂枝葛根湯救急。

二痓皆宜續命湯,剛痓去桂用麻黃。

柔痓去麻當用桂,只因此法最為良。

傷寒四症相類歌

食積寒痰並腳氣,更兼亦有患勞煩。

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例看。

傷寒至捷法歌(計一十九首)

發熱憎寒體痛時,脈浮無汗怎生醫。

十神五積香蘇散,有汗傷風用桂枝。

汗後依前病不除,三朝四日莫躊躇。

或用參蘇或敗毒,加些良劑病當舒。

病傳入里腹脹滿,口乾熱盛小柴管。

病若仍前熱泄多,只用柴苓湯小碗。

六日七日病轉熱,前後不通好飲啜。

或有亂語及循衣,大柴承氣可通別。

下後仍前病不休,黃連解毒免人憂。

病後虛煩熱已靜,白虎竹葉石膏投。

陽厥還須用大柴,不然承氣也通挨。

陰蕨四逆並真武,三建加之自忖裁。

胸膈停痰氣悶時,可將瓜蒂吐之宜。

怔忡水停微有喘,青龍十棗便能醫。

陽毒發班是如何,梔子大黃黑奴科。

咽喉腫痛還曾治,甘枯湯惟而味和。

膈痰冷氣如何治,理中丸子君須記。

去血還須抵當湯,嚏氣不絕旋覆輩。

小便不通五苓宜,豬苓八正皆曰奇。

大便不通蜜導法,硝黃服後熨其臍。

熱吐五苓半夏加,冷吐四逆茱萸佳。

狐惑嘎聲人不曉,大黃牡蠣眾皆誇。

發黃梔子柏皮同,退疸茵陳極有功。

治蜜桃仁犀角類,大黃甘遂解結胸。

昏沉多睡萎蕤湯,煩躁無眠酸棗方。

少陰自利白通美,腳氣續命越脾當。

柔痓桂枝加乾葛,剛痓麻黃葛根活。

陰症似陽四逆宜,陽症如陰白虎奪。

食復勞份卻怎醫,枳實梔子內中追。

陰易陽易如何治,燒裩鼠糞此湯宜。

吐蛔烏梅與理中,用濕黃芩朮附通。

腹中急痛如何治,桂枝加入大黃中。

吐血解毒與三黃,筋惕肉瞤真武湯。

肺實嗽喘青龍美,衄血不止茅花強。

往來寒熱瘟瘧侵,小柴胡湯還可臨。

咳逆皆因胃寒致,乳下艾灸羌附星。

熱深咳逆成陽逆,大小柴胡自去攀。

此是醫家入門訣,更宜明者用心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