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女科
去寒熱後仍以:四物湯和之。
上元戎加味四物湯。
經候不通,臍脅或痛,本方對調胃承氣湯是名玉燭散。
經候不調,臍腹疼痛,只用芎歸二味名為君臣散。
婦室經事不行,腹中結塊疼痛者加:桂心、蓬朮各等分名之為六合湯。
婦人赤白帶下,脈沉微,腹痛或陰中作痛,用本方四兩,加:肉掛、附子五錢煎服,名為元戎六合湯。
二陳湯
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
上㕮咀,用生薑、烏梅煎服。
越鞠丸,治血鬱。
桃仁,紅花,撫芎,香附子,青黛
上各等分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前服。
《寶鑑》曰:宋褚澄療師尼寡婦,別制醫方,蓋有為也。此二種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為癆。《史記·倉公傳》載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診視其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蓋男子以精為主,婦人以血為主,男子精盛以思有,女人血盛以懷胎也。如厥陰脈弦出寸口,又上魚際,則血盛可知,故知褚氏之言匪虛也。
白話文:
[女科]
寒熱症狀去除後,仍需服用四物湯調理。 上元戎加味四物湯也是一種選擇。
經期不通,肚臍或脅肋疼痛,可服用調整胃氣的承氣湯加減方,名為玉燭散。
經期不調,肚臍腹部疼痛,只需用川芎、當歸兩種藥材,稱為君臣散。
婦女月經停止,腹部有結塊疼痛,可加入桂枝、蒼朮等分量,稱為六合湯。
婦女出現赤白帶下,脈象沉弱,腹部或陰部疼痛,服用四物湯四兩,再加入肉桂、附子各五錢煎服,名為元戎六合湯。
二陳湯:
配方: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用生薑、烏梅煎服。
越鞠丸:治療血瘀。
配方:桃仁、紅花、川芎、香附子、青黛。
用法: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稀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五十丸,飯前服用。
古籍記載:宋代褚澄醫師治療寡婦的醫方,自有其道理。這兩種情況的寡婦,獨自一人,陰氣過盛而缺乏陽氣,有性慾卻無法滿足,因此陰陽失調,時冷時熱,類似溫瘧,時間久了會導致癆病。《史記·倉公傳》記載濟北王侍女韓女,患有腰背疼痛、寒熱交加,許多醫生都認為是寒熱病,但倉公說:她的病是因渴望男子而不得所致。他診斷出她的肝脈弦數有力,從寸口脈診斷出來,因為男子以精氣為主,女子以血氣為主,男子精氣旺盛則思欲,女子血氣旺盛則懷胎。如果厥陰脈弦數有力,又上達魚際穴,則血氣旺盛可知,因此可知褚氏的說法並非虛言。
2. 幼科
小兒諸病對症用藥歌
幼小醫家另設科,一時要用不知何。
驚風發熱兼痰嗽,保命丹投不必多。
未出痘花神異治,驚逢急慢紫金磨。
腹疼吐瀉宜助胃,唇口生瘡化毒和。
發熱變蒸惺惺散,風痰潮熱抱龍扶。
諸疳蘆薈皆通用,嘔吐燒針丸對科。
痢疾木香清膈飲,臍風匝口蠍梢扶。
散名保命攻鵝口(即雪口),夜啼豬乳四君和。
診視嬰孩脈理歌
三五嬰孩脈未全,只憑虎口指頭間。
原分左右觀男女,寅卯關邊仔細探。
脈現寅關紋細短,輕災易治不為難。
寅關脈起連通卯,病勢根深莫小看。
若透三關辰位上,總逢慮扁也難痊。
(食指下節為寅,中節為卯,上節為辰)
育嬰歌
養子須調護,看承莫縱馳。
乳多終損胃,食壅即傷脾。
衾厚非為益,衣單正所宜。
無風頻見日,寒暑順天時。
又云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肌與寒。
保命丹,治小兒一切驚風發熱痰嗽。
天麻(一錢),防風,粉草,姜蠶(炒去絲),白附子,硃砂,鬱金(各一錢),麝香(少許),全竭(一錢,去尾尖),薄荷,青黛,南星,半夏(用生薑汁浸三日,銼碎,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燈心金銀湯送下。
紫金錠,治小兒驚風大有神效。
人參,茯苓,茯神,辰砂,山藥,乳香,赤石脂(醋火爁七次),白朮(各三錢),金箔(十五片,另研為衣)
上為末,以糕一兩為丸,薄荷湯磨服。
神異丹,治未出痘疹小兒一切驚風發熱痰嗽等症。
全蠍(去尾尖),天麻,薄荷,防風,乾葛,姜蠶(炒去絲),半夏(薑汁製),南星(薑汁製),荊芥穗,川升麻,芍苑,甘草,川芎
上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白滾湯送下。
助胃丹,洽小兒吐瀉腹痛。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各三錢,以上即五苓散),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各四錢,以上即平胃散)再加肉豆蔻三錢(紙裹煨熟)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米湯化下。
五福化毒丹,治小兒唇口腫破生瘡。
玄參(焙),桔梗,茯苓(各二兩),人參(半兩),青黛,牙硝(枯研,各一兩),甘草(焙,七錢),麝香(錢半),金銀箔(各四十片,為衣)
上為末,煉蜜丸如皂角子大,用薄荷湯化下,口臭以生地黃汁調下。
抱龍丸,治小兒痰嗽驚風,時作寒熱。
牛膽南星(一兩),天竺黃(五錢),雄黃,辰砂(各二錢半),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欠實大,薄荷湯化下。
惺惺散,治變蒸發熱,咳嗽痰涎,鼻塞聲重。
人參,白朮,甘草,桔梗,白茯苓,天花粉,白芍藥,細辛根
上用水一盅,煎四分,溫服。
蘆薈丸,治小兒脾胃積熱漸成疳疾,宜服之。
白話文:
幼科用藥歌
小兒疾病要看專科,有時需要用藥卻不知如何。
小兒驚風、發熱又兼有痰嗽,用保命丹就可以了,不必用太多藥。
還沒出痘疹時,用神異丹來治療,效果很好。驚風如果是急性的,可以用紫金錠來磨成粉服用。
腹痛、吐瀉時,應該用藥來幫助消化,嘴唇或口內長瘡,要用藥來解毒。
發熱如果是變蒸引起的,用惺惺散,風痰潮熱就用抱龍丸來治療。
各種疳病都可用蘆薈丸,嘔吐的時候可以用燒針丸。
痢疾用木香清膈飲,臍風口抽搐就用蠍梢散。
散劑類的藥有保命散,鵝口瘡可以用保命散,夜啼用豬乳和四君子湯來調和。
診視嬰孩脈理歌
嬰兒的脈象還沒完全發育好,只能憑藉虎口指頭間的脈象來判斷。
看左右手來判斷男女,在食指指節的地方仔細探查。
如果脈象只在食指下節出現,細短,表示病情輕微,容易治療。
如果脈象從食指下節延伸到中節,表示病根深,要小心。
如果脈象延伸到食指上節,就算遇到好醫生也很難痊癒。
(食指下節稱為寅,中節稱為卯,上節稱為辰)
育嬰歌
養育孩子必須細心照料,看顧孩子不要放縱。
奶水太多會損傷脾胃,食物太多會傷害脾。
被子太厚沒有益處,穿的衣服單薄點反而好。
天氣好的時候要多曬太陽,順應天氣變化。
還有說,要小兒身體健康,就要讓他帶三分餓和三分寒。
保命丹,治療小兒一切驚風、發熱、痰嗽。
天麻(一錢)、防風、甘草粉、僵蠶(炒過去掉絲)、白附子、硃砂、鬱金(各一錢)、麝香(少許)、全蠍(一錢,去掉尾尖)、薄荷、青黛、製南星、製半夏(用生薑汁浸泡三日,切碎,各二錢)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成如皂角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燈心草或金銀花湯送服。
紫金錠,治療小兒驚風效果非常好。
人參、茯苓、茯神、辰砂、山藥、乳香、赤石脂(用醋燒七次)、白朮(各三錢)、金箔(十五片,另外磨成粉做藥丸外衣)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糕一兩做成藥丸,用薄荷湯磨開服用。
神異丹,治療還沒出痘疹的小兒一切驚風、發熱、痰嗽等症狀。
全蠍(去掉尾尖)、天麻、薄荷、防風、葛根、僵蠶(炒過去掉絲)、製半夏(用薑汁製作)、製南星(用薑汁製作)、荊芥穗、川升麻、芍藥、甘草、川芎
把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粉,用蜂蜜調成如皂角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開水送服。
助胃丹,治療小兒吐瀉、腹痛。
豬苓、澤瀉、茯苓、肉桂、白朮(各三錢,以上五味藥是五苓散),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各四錢,以上四味藥是平胃散),再加肉豆蔻三錢(用紙包起來煨熟)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用米湯化開服用。
五福化毒丹,治療小兒嘴唇腫破生瘡。
玄參(焙乾)、桔梗、茯苓(各二兩)、人參(半兩)、青黛、牙硝(磨成粉,各一兩)、甘草(焙乾,七錢)、麝香(錢半)、金銀箔(各四十片,做藥丸外衣)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成如皂角子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湯化開服用,口臭用生地黃汁調服。
抱龍丸,治療小兒痰嗽驚風,時而發冷時而發熱。
牛膽南星(一兩)、天竺黃(五錢)、雄黃、辰砂(各二錢半)、麝香(一錢,另外磨粉)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湯化開服用。
惺惺散,治療變蒸發熱,咳嗽痰多,鼻塞聲音重。
人參、白朮、甘草、桔梗、白茯苓、天花粉、白芍藥、細辛根
以上藥材用水一盅煎至四分,溫服。
蘆薈丸,治療小兒脾胃積熱漸漸形成疳疾,適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