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表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歌曰:小兒瘧疾多因食,邪正交攻寒熱逼;截之太早反不良,初用青皮飲消息;次退截瘧不二湯,神功一服如金石。

青皮飲,治小兒瘧疾。(方見瘧門)

瘧疾經驗方

柴胡(有汗一錢,無汗二餞),白朮(二錢,無汗一錢),茯苓,陳皮,半夏(各七分),甘草(三分,炙,腹脹不可用),黃芩(熱多五分,寒多一分,寒熱均七分),人參(五分,虛七分,虛甚一錢),草果(五分,無食不用),生薑(寒多五片,熱多一片,寒熱均三片),薄桂(二分)

水二鍾煎八分,發前空心服。

截瘧不二飲,發四五次,然後可截。

檳榔,草果,知母,貝母,陳度,枳殼,半夏,常山,烏梅,蒼朮,柴胡

酒一鍾、水一鍾、姜三片煎半鍾,露一宿,五更溫服,渣隔宿再煎服之。

治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生地,白芍(炒,各錢半),陳皮,半夏,黃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鱉甲(醋炙為末,五分)

姜三片水煎,臨眼入醋炙鱉甲末。

瘧疾經久不治歌

荏苒經旬瘧不除,更加瀉痢悶如癡;蒸蒸作熱渾身瘦,遍體青筋鼻似煤;飲食未嘗沾口腹,頂門下陷項常垂;生痰喘急時加嗽,縱有良方不可醫。

傷寒(夾驚夾食)

歌曰:傷寒六脈皆浮緊,虎口三關紅紫影;發熱惡寒腰脊強,頭疼吐逆煩悶盛;夾驚睡臥時驚搐,夾食餿酸噎氣逆;無汗必須用解表,太陽過經終不吉。

十神湯,此發散風寒之劑,冬月用之。春用參蘇飲。

川芎,白芷,麻黃,陳皮,紫蘇,香附,升麻,乾葛,芍藥,甘草

薑棗煎服。有汗去麻黃;熱甚加黃芩;咳嗽加半夏、杏仁,喉痛加桔梗、前胡;譫語加柴胡、黃芩;泄瀉加訶子、木香;吐逆加薑汁、半夏;頂巔痛加羌活、藁本;便血加桃仁;便結加枳殼;裡熱盛加大黃。

白話文:

歌謠說:小兒得瘧疾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當,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導致冷熱交迫;如果太早阻止病情發展反而不好,起初應使用青皮飲來控制病情;接著再用截瘧不二湯,其效果就像金石般堅固。

青皮飲,用於治療小兒瘧疾。

瘧疾經驗方:柴胡(有汗用一錢,無汗用二錢)、白朮(二錢,無汗用一錢)、茯苓、陳皮、半夏(各七分)、甘草(三分,炙過,腹部脹大者不可用)、黃芩(熱症多用五分,寒症多用一分,寒熱均衡用七分)、人參(五分,體虛用七分,非常虛弱用一錢)、草果(五分,無飲食問題則不用)、生薑(寒症多用五片,熱症多用一片,寒熱均衡用三片)、薄桂(二分)。用水兩杯煎至八分,發病前空腹服用。

截瘧不二飲:發病四到五次後,纔可使用。成分包括檳榔、草果、知母、貝母、陳皮、枳殼、半夏、常山、烏梅、蒼朮、柴胡。用酒一杯、水一杯、薑三片煎至半杯,放涼一晚,五更時溫服,藥渣隔夜再煎服。

治乳兒瘧疾痞塊:川芎(二錢)、生地、白芍(炒,各錢半)、陳皮、半夏、黃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鱉甲(醋炙為末,五分)。薑三片水煎,臨睡前加入醋炙鱉甲末。

長期未治癒的瘧疾歌謠:病情拖延十幾天,瘧疾仍未痊癒,再加上腹瀉,令人精神恍惚;全身發熱,身體消瘦,皮膚上布滿青筋,鼻子像煤一樣黑;無法正常進食,頭頂凹陷,脖子常垂著;咳嗽喘息,即使有良方也無法治療。

傷寒(夾驚夾食):歌謠說:傷寒六脈都浮緊,手背三關呈現紅紫影;發熱怕冷,腰背僵硬,頭痛,嘔吐,煩躁;若伴有驚嚇,會在睡覺時抽搐;若伴有飲食問題,會感到噁心、胃部脹氣;無汗時必須用解表法,若太陽穴過度疼痛則病情不妙。

十神湯,這是發散風寒的藥方,冬季適用。春季可用參蘇飲。

川芎、白芷、麻黃、陳皮、紫蘇、香附、升麻、乾葛、芍藥、甘草。薑棗煎煮服用。若有汗,去掉麻黃;若熱症嚴重,加黃芩;咳嗽,加半夏、杏仁;喉嚨痛,加桔梗、前胡;胡言亂語,加柴胡、黃芩;腹瀉,加訶子、木香;嘔吐,加薑汁、半夏;頭頂痛,加羌活、藁本;便血,加桃仁;便祕,加枳殼;內熱嚴重,加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