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傅氏雜方》~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石室秘錄》卷五岐天師兒科治法

天師曰,兒科得其要,無難治。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小兒有痰,其顏色必鮮豔,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亦)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乃(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

白話文:

天師說,兒科若能掌握要訣,沒有難以治療的疾病。現在傳授一法門,讓後代的小孩都能健康長壽,此法門在於先看氣色,再看脈象。小兒若有痰,氣色必定鮮豔,可從鼻子上方、兩眼中間、中正精明穴來判斷:氣色發紅表示心臟有熱;紅色的筋脈橫、直呈現於山根處,也表示心臟有熱;氣色發紫表示心臟熱得非常嚴重,肺部也有熱;氣色發青表示肝臟有風;青色的筋脈橫、直呈現,都表示肝臟有熱;直的筋脈表示風往上走,橫的筋脈表示風往下走;氣色發黑表示風很嚴重,且腎臟有寒。

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兒之病矣(按:《方論》原文為「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白話文:

孩子臉色白白的,代表肺中有痰;臉色發黃,說明脾胃虛弱,容易腹瀉。如果山根處出現黃筋,不論橫向或直向,都是脾胃方面的問題。這幾種臉色變化,幾乎涵蓋了所有兒童常見的病症,只要觀察孩子臉色就能大致了解病情。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按:《方論》為「小兒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止看其數與不數耳(按:《方論》僅一句「但看其數與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數則寒也。

白話文:

大人把脈會從寸脈、關脈和尺脈查看,為什麼小兒獨獨不能這樣呢?小兒不需要把脈到知道脈搏的跳動次數,只要看脈搏有跳動還是沒跳動就可以了。脈搏跳動得很頻繁表示發熱,脈搏沒跳動或者跳動很微弱表示身體寒冷。

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方論》下為「余不必談」),七表八里,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經》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余亦不必再談。

白話文:

脈搏跳動的浮在表面,是風;沉下去的是寒;跳動緩慢的是濕;跳動不順暢的是邪氣;滑溜的是痰;(間斷性跳動的是疼痛)就這麼簡單(《方論》下方有「我無需再說」),不用觀看七表八里的脈象,只要理解我的訣竅,就不必再讀《脈經》。如果有間斷性的跳動,那就是疼痛,我無需再贅述。

小兒症大約吐瀉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瘖,余無他病。或心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瘡疔,可一覽而知也。然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第一方:

白話文:

小兒的疾病大致上就是嘔吐、腹瀉、發燒、寒顫,以及風寒暑熱引發的不適。除此之外,像是痘疹或瘖疾等疾病,也都屬於小兒常見的疾病。如果是腹痛、痞塊或瘡疔等症狀,也都一目瞭然。然而,小兒的疾病中,虛症佔了九成,實症只佔一成。因此,用藥時宜以補虛為先。現在提出三種藥方,用來通治小兒各種症狀。第一個藥方:

人參(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甘草(一分),陳皮(二分),神麯(三分),半夏(一分)

白話文:

人蔘: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分 陳皮:二分 神曲:三分 半夏:一分

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五分;傷麵食者,加萊菔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三分、豬苓五分(按:此方在《方論》中為治黃筋現於山根者,脾胃衰弱之症,原方中無半夏,有麥芽二分、淡竹葉七片,在用藥加減變化上,陳士鐸亦有修改,但在原則精神上均相同)。

白話文:

這六味藥物的加減方,對於治療兒童脾胃虛弱的疾病非常有效。如果孩子吃了肉食後不消化,可以加五粒山楂;吃了米飯後不消化,可以加五分麥芽;吃了麵食後不消化,可以加三分萊菔子;嘔吐的,可以加一粒白豆蔻,去甘草後加三片生薑;腹瀉的,可以加三分乾薑、五分豬苓。(註:此方在《方論》中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黃筋現於山根的病症,原方中沒有半夏,有二分麥芽和七片淡竹葉。陳士鐸在用藥加減上做出了一些修改,但在原則精神上是相同的。)

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咳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

白話文:

第二種藥方治療外感疾病,包括受風寒、咳嗽、發熱或不發熱、頭痛、鼻塞、痰多、驚悸、角弓反張等症狀。使用此方都能發揮神奇的效果。藥方如下:

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三分),黃芩(三分),白芍(二錢),當歸(五分),茯苓(五分),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14克),甘草(6克),桔梗(10克),半夏(6克),黃芩(6克),白芍(4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加水煎服。

頭痛〔者〕,加蔓荊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管仲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白芍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

白話文:

**頭痛:**加入蔓荊子三分。

心痛到手無法按壓: 這是實火,加入梔子一錢。 按壓不痛: 這是虛火,加入甘草八分、管仲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

肋骨痛: 加入白芍三錢。

腹部疼痛: 用手按壓會疼痛加劇,這是食物不消化造成的,加入大黃一錢。 按壓不痛: 這是寒氣造成的,不是食物不消化,加入肉桂三分、乾薑三分。

盜汗不止: 加入桑葉一片。

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二分(按:此方在《方論》中為治感冒風寒方,原方中無黃芩、桔梗,而有半夏三分,在用藥加減變化上,陳士鐸亦有修改,在原則精神上均相同)。

第三方治虛寒之症,夜熱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症,方用:

白話文:

如果眼睛疼痛且紅腫,這是上火的表現,可以加入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如果喉嚨疼痛,可以加入山豆根二分(注意:這個方子在《方論》中是治療感冒風寒的方子,原方中沒有黃芩、桔梗,但是有半夏三分,在用藥加減變化上,陳士鐸也有一些修改,但基本原則和精神是一致的)。

熟地(三錢),山萸(二錢),麥冬(二錢),化五味(五分),元參(二錢),白朮(二錢),茯苓(一錢),薏仁(三錢),丹皮(一錢),沙參(二錢),地骨皮(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熟地黃(30 公克),山茱萸(20 公克),麥冬(20 公克),五味子(5 公克),元參(20 公克),白術(20 公克),茯苓(10 公克),薏苡仁(30 公克),丹皮(10 公克),沙參(20 公克),地骨皮(20 公克),以水煎服。

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余無可加減矣(按:《方論》及傳世本《兒科》中無此方,非傅山之經驗方,為陳士鐸所增補,因與傅山小兒諸症,處方用藥精神不相符)。

白話文:

如果同時出現外感症狀,可以加入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其他藥物無需增減。(註:在《方論》和傳世版本的《兒科》中沒有這個方子,它不是傅山的經驗方,而是陳士鐸添加的,因為與傅山小兒諸症的處方用藥精神不符。)

2. 岐天師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白話文:

山根上面,如果有青筋直接顯露出來,這是肝臟有熱的表現,應該使用的方劑是:

柴胡(三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1.5克),白芍藥(3克),當歸(2.5克),半夏(1.5克),白術(2.5克),茯苓(3克),山楂(3顆),甘草(0.5克),加水煎煮服用。

有青筋橫直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按:《方論》為「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白話文:

如果身上有直立和橫向分佈的青筋,也是肝火過旺的表現。但直立的青筋表示風邪上行,橫向的青筋表示風邪下行。治療方法與前面提到的一樣,但需要增加用量:柴胡二分(按:《方論》為「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出現明顯的紅色血絲,表示心火過旺。在以上藥方中,再加入黃連一分、麥芽五分,並去掉半夏,加入桑白皮三分和天花粉二分。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積)於胸中也(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可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紅色的斜筋,也是心熱的表現。此時可以使用前方的藥方,並加入兩分的黃連。這是因為熱氣極度積聚在胸中,不能使用半夏。可以用桑白皮和天花粉來代替。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按:《方論》為「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論》下為「方用」),余定一方,皆能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

白話文:

另外,如果在鼻樑根部的山根處出現黃色的筋,無論是橫著還是豎著,都與脾胃有關,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我已經確定了一劑藥方,只要服用這個藥方,都能產生神奇的療效。如果皮膚泛黃,那就是黃筋。

藥方使用:

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人參(二分),神麯(一分),麥芽(二分),甘草(一分),水煎服加淡竹葉(七片)

白話文:

白朮(0.9 公克),茯苓(0.9 公克),陳皮(0.36 公克),人參(0.36 公克),神麯(0.18 公克),麥芽(0.36 公克),甘草(0.18 公克),用水煎煮,加入淡竹葉(7 片)後服用。

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按:《方論》無天花粉);有熱如口渴者(按:《方論》作:「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者,乃食積也(按:《方論》作「腹痛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加乾薑二分。如身熱者,不可用此方。

白話文:

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一份或白芥子二分,或者天花粉二分;如果有熱,例如口渴,可以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如果有寒,可以加乾薑一分;如果嘔吐,可以加白豆蔻一粒;如果腹瀉,可以加豬苓五分;如果肚子痛,像是小孩自己用手捂著肚子,需要用手按著,而且大聲喊叫,這是食物積滯,可以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果按著肚子不痛也不喊叫,這是寒,可以加乾薑二分。如果身體發熱,就不能用這個方子。

余另立一方,萬全湯(按:《方論》無此二句)。

凡小兒發熱者,無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

白話文:

我另外制定了一個處方,名為萬全湯。

凡是小孩子發熱的情況,不管是夜晚發熱、早晨發熱還是傍晚發熱,使用這個處方都具有神奇的效果,處方如下:

柴胡(五分),白芍(一錢),當歸(五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二分),蘇葉(一分),麥冬(一分),神麯(三分),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0.75 克),白芍(1.5 克),當歸(0.75 克),白朮(0.45 克),茯苓(0.3 克),甘草(0.15 克),山楂(3 粒),黃芩(0.3 克),蘇葉(0.15 克),麥冬(0.15 克),神曲(0.45 克),用水煎服

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按:《方論》中無天字)。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按:《方論》無萬字)。有驚〔風〕者,有疳者,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治小兒痢疾神方(按:《方論》無神字):

白話文:

冬季時可添加麻黃一分。 夏季時可添加石膏三分。 春季時可添加青蒿三分。 秋季時可添加桔梗三分。 有飲食問題的,可添加枳殼三分。 有痰的,可添加白芥子三分。 腹瀉的,可添加豬苓一錢。 嘔吐的,可添加白豆蔻一粒。 小兒各種疾病,概莫於此。千萬不可當成驚風來治療。 如果有驚風或疳症,可用脾胃方,並添加蒲黃三分和黃芩三分即可。

當歸(一錢),黃連(二分),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當歸(6 克),黃連(1.2 克),白芍(9 克),枳殼(3 克),檳榔(3 克),甘草(1.8 克)

紅痢加黃連一倍(按:《方論》作「紅痢倍黃連」),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加甘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治小兒瘧疾方

白話文:

紅色痢疾加倍量黃連(根據《方論》,寫作「紅痢倍黃連」),白色痢疾加三分澤瀉。腹痛加倍量甘草,再加白芍;小便發紅加三分木通;大便像豆汁一樣加一錢白朮;食物不消化加三分山楂、麥芽;氣血不足加三分人參。此方適用於治療小兒痢疾,加減應用都非常有效。

柴胡(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厚朴(五分),水煎,露一宿,再溫與之服。

白話文:

柴胡(2.4克),白朮(3克),茯苓(3克),當歸(3克),白芍(4.5克),枳殼(1.5克),檳榔(1.5克),厚朴(1.5克),放入水中煎煮,靜置一晚後,再加熱後服用。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按:《方論》中此方有青皮、半夏,而無檳榔、枳殼;而陳士鐸在此方中以檳榔、枳殼易青皮、半夏;陳之改方,較傅山原方為佳,二方合用亦可。因治成人瘧疾,用檳榔、枳殼、厚朴有奇效,人所不知)。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嚴重,加入人參和黃耆,各五分;如果發冷很嚴重,加入乾薑,三分;如果痰液很多,加入白芥子,一錢;晚上發燒,加入何首烏和熟地,各二錢;白天發燒,不用加;腹痛,加入檳榔,三分。

治小兒咳嗽神效方(按:《方論》原為「小兒咳嗽方」):

蘇葉(五分),桔梗(一錢),甘草(一錢),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五分)

治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白話文:

治療小孩咳嗽的神效方:

紫蘇葉(五分),桔梗(一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如果有痰,則加入白芥子(五分)。

治療小孩口疳流口水潰爛的神效方。

黃柏(二錢),人參(一錢),為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二日即愈。一匙一次,一日不過用三次而已。小兒之疳,皆虛熱也,用黃柏以去火,人參以健脾土也。大人亦可用,神效(按:《方論》作「大人用之亦最效」)。

治小兒便蟲神方,諸蟲皆可治(按:《方論》作「小兒便蟲方」):

白話文:

黃柏(兩錢)、人參(一錢),研磨成粉末,敷在口腔內(一天三次),兩天就會痊癒。一次一湯匙,一天最多使用三次。兒童的鵝口瘡都是虛火引起的,使用黃柏來清火,人參來健脾益氣。大人也可以用,效果奇佳(《方論》記載:大人用之也十分有效)。

榧子去殼五個,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服完蟲盡化為水矣。大人亦用去蟲,蓋榧子最能殺蟲,又不耗氣也,食多則傷脾。

治小兒蟲積方

白話文:

把五個榧子的外殼去除,再加入三分甘草,碾成細末,用米飯做成丸子。吃完後,蟲子都會化為水而排出。大人也可以用來驅蟲,因為榧子具有極好的殺蟲效果,而且不會損耗身體的元氣。不過食用過多會傷及脾胃。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按:《方論》無此句)。

白話文:

使用10顆去殼的使君子炒香,檳榔1錢,10顆去殼的榧子,甘草3分。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給幼童服用10顆藥丸(每次服用10顆),兩天就能驅蟲,五天就能痊癒。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