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咳逆門

咳逆者,氣逆上衝而作聲也,俗謂之「吃忒」是也。其發也,或三,五聲而止,或八、九聲而止,或連續不絕,收氣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熱內郁,火氣衝上而得者,有因過服寒劑,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謂氣不得下降,而上衝逆也。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其咳逆亦火炎上之義也。

治法當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若胃虛者,補其胃;傷寒失下者,宜下之;火逆上衝者,宜降之;過服寒劑者,宜溫之;水氣停痰者,宜逐之;斯其治法也。其或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咳逆,額上汗出,連聲不絕者,又為惡候,不可治也;若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棗二枚、生薑五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湯泡七次,六錢),生薑(五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分二服,不拘時服。

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良薑(炒),半夏(湯泡七次,以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至六分,乘熱頓服。

橘皮乾薑湯,專治胃虛寒噦。

人參(一錢),通草,桂心,橘皮,乾薑,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溫服。

羌活附子散,治傷寒後胃虛寒,及吐利後胃咳逆。

附子(炮,去皮臍),羌活(去蘆),茴香(炒,各半兩),木香(不見火),丁香,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盅,鹽一捻,煎十數沸,不拘時熱服。

柿蒂湯,治胃膈痞滿,咳逆。

柿蒂(五錢),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遠熱服。

桂苓白朮丸,治咳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五臟。

辣桂,乾生薑(各二錢半),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一兩),白朮,陳皮(去白),澤瀉(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病在中不拘時服,一方用黃柏、黃連各半兩,水丸服,效。

蓽澄茄散,治噫氣咳逆,亦治傷寒咳逆,日夜不定。

蓽澄茄,良薑(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沸投醋半盞,取出呷之。

灸咳逆法,其法於患人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值骨間陷處。如婦人即屈乳頭下,乳頭齊處是穴。灸之:艾炷如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只灸一處,火到肌即瘥,如不瘥者難治。其穴當取乳下動脈處。

白話文:

[咳嗽氣逆症狀]

咳嗽氣逆,指的是氣流逆向上衝併發出聲音的症狀,民間常稱此爲“吃忒”。發作時,可能只持續三至五聲,也可能持續八至九聲,或者連續不斷,吸氣無法順利進行。然而,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長期疾病導致的胃虛,可能是感冒處理不當,可能是內熱痰多,火氣上衝,可能是過度服用寒性藥物導致胃寒,也可能是體內水分積聚成痰,造成心下痞滿心悸。

總體而言,咳嗽氣逆意味着身體內部的運行不順,即氣流無法正常下降,而是向上逆衝。

古醫書有言:“各種逆向衝擊的情況,都屬於火氣旺盛。”這表明咳嗽氣逆也是火氣上升的一種表現。

治療方法應主要圍繞降氣、化痰、調和胃部。對於胃虛的患者,應補胃;對於感冒處理不當的患者,應採取適當的治療;對於火氣上衝的患者,應降火;對於過度服用寒性藥物的患者,應溫胃;對於體內水分積聚成痰的患者,應排除體內的痰溼;這就是治療的基本方法。如果病情長期未愈,脾胃功能衰退引發的咳嗽氣逆,額頭出汗,且聲音連續不斷的,這是不良徵兆,難以治癒;如果感冒後出現咳嗽氣逆,呼吸困難,脈搏散亂的,預示着生命危險,因爲身體機能已經受損。

接下來,列出了幾種用於治療咳嗽氣逆的藥方,包括橘皮竹茹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散等,以及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灸法等。這些藥方和治療方法均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狀,旨在通過調和身體機能,緩解咳嗽氣逆的症狀。但需注意的是,對於某些嚴重或長期的病例,這些方法可能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