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翻胃膈噎門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旋覆花散,治胸中痰結,痞塞不通,不能飲食。

旋覆花,大腹皮,附子(炮,去皮臍),木香(不見火,各半兩),赤茯苓,白朮,前胡(去蘆),半夏(泡七次),桂心,芎藭,人參(各一兩),青皮(去穰,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蓽澄茄散,治膈氣壅滯,脾胃虛弱,宿食不消,四肢乏力。

蓽澄茄,訶黎勒(去核),細辛(各一兩),人參(去蘆),草豆蔻,三稜(煨),木香(不見火),半夏(湯泡七次),五味子,高良薑,青皮(去穰),甘草(炙,各半兩),白朮,大腹皮(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盅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沉香開膈散,治五膈、五噎,痞滿嘔吐,心腹刺痛,脅肋脹滿。

沉香(不見火),京三稜,蓬朮,白豆蔻,蓽澄茄,縮砂,草果(去皮),益智,川白姜,丁香(不見火),人參(各七錢),丁皮(半兩),木香(不見火),茯苓,香附子(炒),藿香,半夏曲,青皮(去穰),陳皮(各一兩),甘草(炙,一兩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用水一盅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紫蘇子飲,治咳逆上氣,膈噎因怒氣,叫喊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氣逆噁心。

真蘇子(炒),訶子(煨,去核),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木香(不見火),人參(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沉香散,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寒,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化,結氣不消。常服順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朮,茯苓(各二錢),木通,大腹皮,陳皮,當歸,青皮,檳榔,芍藥(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白芷,紫蘇,枳殼(麩炒,各一錢一分),沉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奪命回生散,治五膈、五噎,翻胃嘔吐,不進飲食。此藥多有神效,不可輕視。

丁香(揀淨,不見火),川芎(去土),白姜(洗淨,炮),南木香(不見火),肉桂(去皮,不見火),新羅人參,神麯(炒,各半兩),訶子(取肉,七枚),縮砂(二十一粒),莪朮(炮),粉草(炙,各七錢半),大草果(炮取仁,二個),巴豆(去殼心膜,不去油,冷水浸一宿,別研為膏,留乳缽中,一十四枚)

上日乾為末,入乳缽內和勻巴豆膏,再篩過,入瓦盒內,以油紙蓋盒口,卻用黃蠟和松脂熔,如法封固盒縫。每以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黃道生氣,天月二德日,至誠修合於高地爽處,埋土中三尺深,至次年六月中伏節,擇晴明吉日取,向當風處攤,去濕氣,以不漏瓦瓶收貯密封。

白話文:

翻胃膈噎門

第一方:取藥材一劑量,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第二方(旋覆花散):主治胸中痰液阻塞,胸腹脹滿不通,無法進食。藥材包含旋覆花、大腹皮、炮附子(去皮臍)、生木香(不用火炮製)、赤茯苓、白朮、前胡(去蘆)、泡七次的半夏、桂心、芎藭、人參,以及去瓤的青皮。 各藥材用量:旋覆花、大腹皮、炮附子、生木香、赤茯苓、白朮、前胡、泡七次的半夏、桂心、芎藭、人參各一兩,青皮七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第三方(蓽澄茄散):主治膈氣阻塞,脾胃虛弱,宿食不消化,四肢無力。藥材包含蓽澄茄、去核的訶黎勒、細辛、去蘆的人參、草豆蔻、煨三稜、生木香(不用火炮製)、泡七次的半夏、五味子、高良薑、去瓤的青皮、炙甘草,以及白朮、大腹皮。各藥材用量:蓽澄茄、訶黎勒、細辛、去蘆的人參、草豆蔻、煨三稜、生木香(不用火炮製)、泡七次的半夏、五味子、高良薑、去瓤的青皮、炙甘草各一兩,白朮、大腹皮各七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盅半,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第四方(沉香開膈散):主治五膈、五噎症狀,胸腹脹滿嘔吐,心腹刺痛,脅肋脹滿。藥材包含生沉香(不用火炮製)、京三稜、蓬朮、白豆蔻、蓽澄茄、縮砂、去皮的草果、益智、川白姜、生丁香(不用火炮製)、人參,以及丁皮、生木香(不用火炮製)、茯苓、炒香附子、藿香、半夏曲、去瓤的青皮、陳皮、炙甘草。各藥材用量:生沉香(不用火炮製)、京三稜、蓬朮、白豆蔻、蓽澄茄、縮砂、去皮的草果、益智、川白姜、生丁香(不用火炮製)、人參各七錢,丁皮半兩,生木香(不用火炮製)、茯苓、炒香附子、藿香、半夏曲、去瓤的青皮、陳皮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二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盅半,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第五方(紫蘇子飲):主治咳嗽逆氣,膈噎因怒氣、喊叫引起,以及因飲食後生氣而導致氣逆、噁心等症狀。藥材包含炒真蘇子、煨去核的訶子、微炒的蘿蔔子、去皮尖麩炒的杏仁、生木香(不用火炮製)、人參,以及青皮、炙甘草。各藥材用量:炒真蘇子、煨去核的訶子、微炒的蘿蔔子、去皮尖麩炒的杏仁、生木香(不用火炮製)、人參各一錢半,青皮、炙甘草各三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兩次服用,每次服用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第六方(沉香散):主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寒,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消化等症狀。長期服用可順氣通噎,增進食慾。藥材包含白朮、茯苓、木通、大腹皮、陳皮、當歸、青皮、檳榔、芍藥、炙甘草、白芷、紫蘇、麩炒枳殼、生沉香(不用火炮製)、生木香(不用火炮製)。各藥材用量:白朮、茯苓各二錢,木通、大腹皮、陳皮、當歸、青皮、檳榔、芍藥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芷、紫蘇、麩炒枳殼各一錢一分,生沉香(不用火炮製)、生木香(不用火炮製)各七分。取藥材一劑量,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第七方(奪命回生散):主治五膈、五噎,翻胃嘔吐,不進食。此藥效力強,不可輕視。藥材包含揀淨的生丁香(不用火炮製)、去土的川芎、洗淨炮製的白姜、生南木香(不用火炮製)、去皮的生肉桂(不用火炮製)、新羅人參、炒神麴、訶子肉、縮砂、炮莪朮、炙粉草、炮取仁的大草果、去殼心膜(不去油)冷水浸泡一夜再研磨成膏的巴豆。各藥材用量:揀淨的生丁香(不用火炮製)、去土的川芎、洗淨炮製的白姜、生南木香(不用火炮製)、去皮的生肉桂(不用火炮製)、新羅人參、炒神麴各半兩,訶子肉七枚,縮砂二十一粒,炮莪朮、炙粉草各七錢半,炮取仁的大草果兩個,巴豆十四枚。將所有藥材曬乾研磨成粉末,與巴豆膏混合均勻再過篩,放入瓦盒中,用油紙蓋好盒口,再用熔化的黃蠟和松脂密封。需選擇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黃道吉日,在高爽乾燥處埋入地下三尺深,至次年六月中伏節,擇晴朗吉日取出,放在通風處攤開,去除濕氣,用不漏水的瓦瓶密封儲存。

備註: 文中劑量單位「兩」、「錢」、「分」為古代重量單位,其換算需參考相關文獻。 以上僅為文字翻譯,不提供醫療建議。 服用任何中藥前,請諮詢專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