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7)

1. 水腫脹滿門

當歸(酒洗),木香(不見火),赤茯苓,芍藥,牡丹皮,桂心,檳榔,陳皮,木通(炒),白朮,木瓜,紫蘇(以上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蘿蔔子飲,治水病浮腫。

蘿蔔子,半夏(制),川芎,青木香,商陸,青皮(去穰,各一錢),葶藶(炒),赤茯苓,陳皮,牽牛末(炒),檳榔,甘草(炙,各一錢半),官桂(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神助散,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浮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小便赤澀,大便不利。

黑牽牛(炒,取頭末),澤瀉(各二錢),豬苓,椒目(各二錢五分),葶藶(五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蔥白三根,煎至一盅,入酒半盞,絕早向東立服;如人行十里,又以漿水蔥白煮稀粥,候蔥爛入酒五合,量人所飲多少,須啜一升許。自早至午當利小便三、四升,或大便微利,喘定腫減,隔日再服。忌鹽、面、房事。

五皮散,治風濕客邪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以上各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切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澹寮方》去五加皮、地骨皮,加陳皮、桑白皮,亦同名。

木香分氣湯,治氣留滯四肢,腹急中滿,胸膈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

木香(不見火),豬苓,澤瀉,赤茯苓,半夏,枳殼,檳榔,燈心草,紫蘇子(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入麝少許,煎至一盅,食前服。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厥,奔豚不收,並治之。

益智,半夏(泡),木香(不見火),茯苓,升麻(各一錢),人參,青皮(去穰),川烏(炮,去皮臍),當歸,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六分),黃耆,黃柏,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麻黃,澤瀉(各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前服。大忌房勞、酒、濕面、大寒、生冷之物。

廣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塞滯,上喘氣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

廣朮(煨),黃連,柴胡,甘草(生用),神麯(炒),澤瀉(以上各一錢五分),陳皮,吳茱萸(泡),青皮(去穰),升麻(以上各一錢),黃芩,草豆蔻(煨),當歸梢,益智(以上各五分),紅花(一分),半夏(泡七分),乾葛(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盅,食遠服,忌酒、濕面。中滿服後漸減,積塊未潰再服後半夏厚朴湯。

白話文:

水腫脹滿門

以下列出幾種治療水腫、脹滿的中藥方劑:

第一方:使用當歸(酒洗)、木香(不經火炒)、赤茯苓、芍藥、牡丹皮、桂心、檳榔、陳皮、木通(炒)、白朮、木瓜、紫蘇(各一錢),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煎成一盅,飯前服用。

第二方(蘿蔔子飲):用於治療水病浮腫。藥材包括蘿蔔子、半夏(炮製)、川芎、青木香、商陸、青皮(去瓤,各一錢)、葶藶(炒)、赤茯苓、陳皮、牽牛子末(炒)、檳榔、甘草(炙,各一錢半)、官桂(七分),加水兩盅、生薑五片煎成一盅,飯後服用。

第三方(神助散):治療各種水腫,症狀包括面目四肢浮腫(按之即起)、咳嗽喘急、無法安睡、小便赤澀、大便不通。藥材包括黑牽牛子(炒,取末)、澤瀉(各二錢)、豬苓、椒目(各二錢五分)、葶藶(五錢),加水兩盅、蔥白三根煎成一盅,加入半盞酒,清晨向東站立服用。服藥後如步行十里,再用米漿、蔥白煮稀粥,蔥爛後加入五合酒,少量多次服用,總量約一升。預期服藥後,從清晨到中午小便應排出三到四升,或大便略通,喘息平復,腫脹減輕。隔日再服。忌食鹽、麵食,以及房事。

第四方(五皮散):治療風濕邪氣侵犯脾經,氣血凝滯導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藥材包括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各二錢五分),加水兩盅煎成一盅,飯後服用。忌食生冷、油膩、堅硬的食物。《澹寮方》中此方去五加皮、地骨皮,加陳皮、桑白皮。

第五方(木香分氣湯):治療氣滯留於四肢,腹痛脹滿,胸膈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藥材包括木香(不經火炒)、豬苓、澤瀉、赤茯苓、半夏、枳殼、檳榔、燈心草、紫蘇子(各一錢),加水兩盅,加入少量麝香,煎成一盅,飯前服用。

第六方(中滿分消湯):治療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即吐,下焦虛弱脹滿,腹部寒冷,心下痞塊;下焦煩躁,寒厥,奔豚氣逆等症。藥材包括益智、半夏(泡)、木香(不經火炒)、茯苓、升麻(各一錢)、人參、青皮(去瓤)、川烏(炮製,去皮臍)、當歸、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六分)、黃耆、黃柏、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麻黃、澤瀉(各五分),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煎成八分,飯前服用。忌房事、酒、濕面、寒涼、生冷食物。

第七方(廣朮潰堅湯):治療中滿腹脹,腹內有堅硬腫塊,坐臥不安,大小便不通,上氣喘促,面色萎黃,全身浮腫。藥材包括廣朮(煨)、黃連、柴胡、甘草(生用)、神麴(炒)、澤瀉(各一錢五分)、陳皮、吳茱萸(泡)、青皮(去瓤)、升麻(各一錢)、黃芩、草豆蔻(煨)、當歸梢、益智(各五分)、紅花(一分)、半夏(泡,七分)、乾葛(二分),加水兩盅,先浸泡藥材片刻,再煎成一盅,飯後服用,忌酒、濕面。中滿症狀緩解後,藥量可逐漸減少。若積塊未潰,可再服用一半量的半夏厚朴湯。

備註: 以上劑量單位「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換算需參考相關資料。服用任何中藥前,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切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