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積聚門

夫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之始發也,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之始發也,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是積聚臟腑陰陽之別也。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心痛。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此五積之狀各隨五臟發病,故不同也。

有言積聚者,有言癥瘕者,有言痃癖者,名雖異而病則同也。原其所得之由,本因六淫七情所幹,積久而成也。

治療之法,當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辨積聚之虛實,如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又當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使可畢已。若驟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其氣,終難治矣。故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此之謂也。今集古今經驗之方於下,治積者宜留意選而用之。

散聚湯,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檳榔,當歸,杏仁(湯泡,去皮尖,麩炒),附子(炮,去皮臍),陳皮,茯苓(去皮),枳殼(去穰,麩炒),厚朴(薑製),桂心,川芎,吳茱萸(湯泡),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大便不利加大黃。

枳殼散,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枳殼(麩炒),益智,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以上各一錢),肉豆蔻,厚朴,青皮(去穰),木香(不見火),乾薑(以上各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七氣湯,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壅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益智,陳皮(去白),蓬朮,京三稜,青皮(去穰),桔梗(去蘆),香附(炒,去毛),藿香葉,肉桂(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半夏湯,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白話文:

所謂的「積」,指的是陰氣,是五臟所產生的;「聚」指的是陽氣,是六腑所形成的。因此,陰氣會沉積、潛伏,陽氣則會浮動。氣積聚的狀態稱作「積」,氣聚集的狀態稱作「聚」。積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會有固定的位置,其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其起始和終點,左右也有其邊界。聚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疼痛也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是「積」和「聚」在臟腑陰陽上的區別。

肝臟的積稱為「肥氣」,在左邊肋骨下方,像倒扣的杯子,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會讓人咳嗽、發瘧疾,甚至多年不好。

心臟的積稱為「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像手臂那麼粗,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會讓人心煩、心痛。

脾臟的積稱為「痞氣」,在胃脘(胃部)的地方,像盤子那麼大,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會讓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吃進去的東西無法轉化為肌肉。

肺臟的積稱為「息賁」,在右邊肋骨下方,像倒扣的杯子,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會讓人忽冷忽熱,咳嗽、喘氣,甚至發生肺膿瘍。

腎臟的積稱為「奔豚」,從下腹部開始,向上到心臟下方,像小豬一樣,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固定的時間,如果時間久了還不好,會讓人喘氣、骨骼無力、氣短。這五種積的狀態,會隨著五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病情況。

有人說「積聚」,有人說「癥瘕」,有人說「痃癖」,名稱雖然不同,但病症卻是相同的。追溯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以及情緒波動等七情影響,日積月累而成的。

治療的方法,應當觀察疼痛的部位,來了解其對應的臟腑,判斷是實證還是虛證,可以補的就補,可以瀉的就瀉,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詳細了解臟腑的高低位置,辨別積聚的虛實情況,如果是寒證就用溫熱的藥物,如果是結滯就用疏散的藥物,如果是外來的邪氣就去除它,如果是停留在體內的就使其運行起來,如果是堅硬的就削弱它。同時還要節制飲食,注意作息,調和身體內部,外在的病症自然可以痊癒。如果急於用猛烈的藥物去攻打,積聚不但不能消除,反而會傷害身體的正氣,最終難以治癒。所以張元素說:「養好正氣,積聚自然會消除。」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收集古今的經驗方劑如下,治療積聚的人應當留意選擇使用。

散聚湯,治療久積的氣聚,形狀像癥瘕,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發作時有時間性,心腹絞痛,牽扯到腰脅,小腹脹滿,大小便不順暢。

藥方:半夏(用湯浸泡七次)、檳榔、當歸、杏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尖端,用麩皮炒過)、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臍部)、陳皮、茯苓(去除外皮)、枳殼(去除瓤,用麩皮炒過)、厚朴(用薑汁炮製)、桂心、川芎、吳茱萸(用湯浸泡)、甘草(炙烤過),每種藥材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合為一劑,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大便不通暢時可加入大黃。

枳殼散,治療五種積氣,三焦堵塞,胸膈悶脹,嘔吐痰涎,口苦吞酸。經常服用可以順氣寬中,消除痃癖,消散積聚。

藥方:枳殼(用麩皮炒過)、益智、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以上各一錢),肉豆蔻、厚朴、青皮(去除瓤)、木香(不經火烤)、乾薑(以上各五分),甘草(炙烤過,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合為一劑,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一盅,不拘時間服用。

大七氣湯,治療五積六聚,形狀像癥瘕,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發作時有時間性,心腹疼痛,氣逆上湧,小腹脹滿,大小便不順暢。

藥方:益智、陳皮(去除白色內膜)、蓬朮、京三稜、青皮(去除瓤)、桔梗(去除蘆頭)、香附(炒過,去除毛)、藿香葉、肉桂(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烤過,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合為一劑,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盅,飯前服用。

半夏湯,治療右脅下有腫塊,令人忽冷忽熱,咳嗽,稱之為肺積息賁,這個藥方主治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