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諸風門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續命煮散,治體虛中風,自汗,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手足搐搦,煩渴飲水。此藥服榮衛,養氣血。
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去蘆),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遠志(去心),荊芥,熟地黃(各五錢),官桂(二錢半),半夏(湯泡四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兩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八風散,治風氣上攻,頭昏眩,肢體拘急,皮膚瘙癢,癮疹成瘡,及治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藿香(半斤),白芷,前胡(各一斤),黃耆,甘草,人參(各二斤),羌活,防風(去蘆各三斤)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兩盅,煎至八分,食後溫服;或為末,每服二錢,薄荷湯調下。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塞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並宜服之。
荊芥,甘草(炙各二兩),陳皮(半兩),茯苓,殭蠶,防風(去蘆),芎藭,藿香(去梗土),蟬蛻(去土,炒各二兩),厚朴(去皮,制半兩),羌活(一兩),人參(半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二盅,蔥白二根,煎八分,食後服;或為末,每二錢,蔥湯調下。
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發癲狂,並皆治之。
羚羊角(鎊,另研),麝香(另研),龍腦(另研各一兩),人參(去蘆),蒲黃(各二兩半),白茯苓(去皮),芎藭,柴胡,杏仁(另研),桔梗(各一兩二錢半),防風(去蘆),白朮,白芍藥,麥門冬,黃芩(各一兩半),神麯(二兩半),當歸(洗一兩半),阿膠(炒),大豆黃卷,肉桂(各一兩七錢半),乾薑(七錢半),牛黃(另研一兩二錢),犀角(鎊,另研二兩),雄黃(另研八錢),金箔(一千二百箔內四百為衣),甘草(五兩),乾山藥(七兩),白蘞(七錢半),大棗(另研一百個)
上除大棗,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龍腦、雄黃另研,余藥別研為細末,入羚羊角等藥七味,入內再研和勻,將大棗煮熟去皮、核,搗爛如泥,同煉蜜為丸,每一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青州白丸子,治男子、婦人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井皆治之。
南星(生用),白附子(各二兩),川烏頭(去皮臍半兩),半夏(水洗過七兩)
上碾為細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華水內擺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滓更研,再用絹袋擺盡為度。於磁盆中,日曬夜露,每旦換新水,攪而復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服;如癱瘓風濕,酒送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白話文:
諸風門
續命煮散: 此方用於治療體虛導致的中風,症狀包括自汗、神志昏迷、四肢無力、口眼抽搐、手足抽筋、口渴多飲。此藥能滋養營衛,補益氣血。
八風散: 此方用於治療風邪上犯,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肢體拘緊、皮膚瘙癢、蕁麻疹及成瘡,以及寒邪阻滯,導致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
消風散: 此方治療各種風邪上犯,症狀包括頭暈目眩、頸項僵硬、鼻塞、聲音嘶啞、耳鳴,以及皮膚麻木、瘙癢、蕁麻疹,也適用於女性血虛風盛、頭皮腫癢等情況。
牛黃清心丸: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導致的神志錯亂,症狀包括言語不清、痰多、心神不安、健忘,甚至發狂等。
青州白丸子: 此方用於治療男女老少的手足癱瘓,風痰阻滯,嘔吐涎沫,以及小兒驚風等症狀。
所有處方均需遵照古方劑量:藥物劑量以“錢”和“兩”計算,煎藥方法是將藥材加水煎煮至八分,再根據情況溫服或用湯藥送服。具體煎藥方法和服藥時間,請參考原文中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