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傷寒門

《經》云: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又云: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夫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世醫均謂之傷寒也。是以辛苦之徒,房勞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不謹密所致也。

白話文:

《內經》上說:冬天寒冷,萬物都躲藏起來,人也要收斂精氣,這樣才能避免寒氣入侵。如果違背規律,才會得傷寒病。

《內經》又說:冬天不能藏精的人,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那些冬天得了病的人,叫做傷寒;那些不馬上發病的人,寒毒積存在肌肉和皮膚中,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變成暑病。暑病是熱邪極盛,比溫病更嚴重。現在的醫生都稱這些病為傷寒。因此,那些辛苦勞作的人,房事過度的人,在春天和夏天容易得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沒有注意保暖,被寒邪侵襲造成的。

夫傷寒脈黃柏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腑,可汗而已。

白話文:

如果感染風邪,脈象浮浮的,是太陽經受病了,通常會在一天或兩天後發病。因為太陽經的脈絡與頭部的風府穴相連,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等症狀。如果寸口脈和尺脈都較長,是陽明經受病了,通常會在兩到三天後發病。因為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鼻子,與眼睛相連,所以會出現發熱、眼睛疼痛、鼻塞、不能平躺等症狀。如果寸口脈和尺脈都較緊,是少陽經受病了,通常會在三到四天後發病。因為少陽經的脈絡經過胸脅、與耳朵相連,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鳴等症狀。這三條經絡都受病,但還沒傳入臟腑,只要發汗解表就可以。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

白話文:

脈象上寸口與關脈都沉細:太陰經受病,幾天後會發病,因為此脈佈散於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脹且喉嚨乾燥;

脈象上寸口與關脈都沉:少陰經受病,幾天後會發病,因為此脈貫通腎臟,絡於肺部,繫於舌根,所以口乾舌燥口渴;

脈象上寸口與關脈都微弱而緩慢:厥陰經受病,幾天後會發病,因為此脈循行於陰部,絡於肝臟,所以心煩氣滿且陰囊收縮。

以上這三條經絡都已受病,病邪已入於腑,可以下法治療。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至七八日,六經之邪漸退,至十二日,病人精神爽慧而愈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同時受到寒邪侵襲:

  • 第一天,太陽經受邪,會同時導致少陰經生病,出現頭痛、口乾、煩悶、口渴的症狀。
  • 第二天,陽明經受邪,會同時導致太陰經生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的症狀。
  • 第三天,少陽經受邪,會同時導致厥陰經生病,出現耳聾、陰囊縮小、昏厥的症狀。不能進食飲水,昏迷不醒,如果持續到第六天,就會死亡。

如果身體沒有同時受到寒邪侵襲,而且邪氣沒有傳到其他經絡,那麼到七八天左右,六經的邪氣就會逐漸退去。到十二天左右,病人的精神會恢復正常,逐漸康復。

夫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其證初感略與傷寒相似,但治法各不同耳。

白話文:

那些季節性的疾病,春天天氣應該溫暖,但卻突然變得很冷;夏天本該酷熱,卻反常地變得涼爽;秋天應該是涼爽的,卻變得很熱;冬天應該很冷,卻變得溫暖。這是不符合時令的氣候導致的。因此,一年之中,無論是老人或小孩,都容易生病,而且症狀很相似。這類疾病就是季節性的疾病。這些疾病剛發作時的症狀和傷寒有點相似,但是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

凡傷寒初感,頭疼項強,無汗惡寒,乃寒傷榮也,宜麻黃汗之;若自汗出,謂之風傷衛也,宜桂枝解之;若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胸脅痛而耳聾,此屬少陽也,宜以小柴胡湯和解之;若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此屬陽明胃也,宜用大柴胡湯或承氣之類隨病輕重下之。

白話文:

凡是傷寒初期得病時,出現頭疼、脖子僵硬、不出汗、怕冷,是因寒冷損傷了氣血運行,應服用麻黃湯發汗;如果自發出汗,說明是風邪損傷了身體的防衛系統,應服用桂枝湯解表;如果病症一半在表(皮毛),一半在裡(內臟),忽冷忽熱,胸脅疼痛,耳朵發聾,這是少陽病,應服用小柴胡湯和解治療;如果白天傍晚發燒,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不通,這屬於陽明胃病,應服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等瀉藥,根據病情輕重決定用量。

至如傳入三陰經,或熱深入里至變為狂、斑、發黃、譫語、口燥煩渴諸熱等證,又當以黃連解毒、白虎、承氣、茵陳、梔子等苦寒之藥隨證治之。若傳入陰經,身無大熱,自利不渴,或手足厥冷,自汗亡陽,宜用理中、四逆輩,或加桂附溫之。至若時行之病,初得之亦頭疼發熱,惡寒身痛,或嘔吐,或胸滿,皆其候也,宜用十神、芎蘇、五積、正氣、敗毒之類發散之,最為穩當。

白話文:

如果熱邪傳入三陰經,或熱邪深入體內變成狂亂、斑點、發黃、神志不清、口乾煩渴等熱症,應使用黃連解毒、白虎湯、承氣湯、茵陳蒿、梔子等苦寒藥物根據病情對症治療。如果熱邪傳入陰經,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自然腹瀉不口渴,或手腳冰冷,自汗脫陽,應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補藥物,或加入桂枝、附子溫陽。至於時令流行的疾病,初期也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或嘔吐、或胸悶等症狀,宜使用十神湯、芎蘇散、五積散、正氣散、敗毒散等發散藥物,這是最穩妥的治療方法。

然傷寒之病,傳變證候甚多,又當於仲景《傷寒論》、《活人指掌》等書中參考之,茲不盡述。

桂枝湯,治傷寒中風,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麻黃湯,治傷寒,病頭痛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麻黃桂枝各半湯,治傷寒七八日,發熱惡寒如瘧狀,但不嘔,小便清利,六脈雖微而惡寒,此乃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及吐下,此藥主之。

白話文:

麻黃桂枝各半湯,用於治療傷寒發作七八天的情況,徵狀包括發熱、惡寒,類似瘧疾,但沒有嘔吐。小便清透通利,雖然脈象微弱,但仍惡寒。這是因為陰陽兩虛所致,不可再發汗或瀉下。此藥主要治療這種情況。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杏仁(去皮尖十個)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微有惡寒發熱,表證未解者。

柴胡(三錢),芍藥(二錢半),桂枝,甘草(炙),黃芩(各一錢半),半夏(一錢三分),人參(一錢)

白話文:

柴胡(15公克),芍藥(12.5公克),桂枝,甘草(經炙),黃芩(各7.5公克),半夏(6.25公克),人參(5公克)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十神湯,治傷寒,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

白話文:

十神湯:用來治療傷寒、季節異常、瘟疫流行等引起的感冒發熱,或是有發疹跡象的疾病。無論是因陰邪還是陽邪導致的風寒感冒,本湯都能治療。

川芎,麻黃,乾葛,紫蘇,赤芍藥,升麻白芷,甘草(炙),陳皮香附(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麻黃、葛根、紫蘇葉、丹皮、升麻、白芷、炙甘草、陳皮、香附(各等量)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若發熱頭疼,加連須蔥白二根;中滿氣實,加枳殼煎。

白話文:

在藥碗上放上中藥,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兩碗水,再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藥液剩下八分之ㄧ。不限制特定時間服用。

如果發燒頭痛,可以加入兩根連鬚的蔥白;如果中焦有滿脹感、氣滯不順,可以加入枳殼煎煮。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吐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是用來治療傷寒頭痛、怕冷發熱、受寒濕之氣、霍亂嘔吐腹瀉的藥方。經常服用可以驅除山間濕氣和瘴氣。

藿香(二錢),紫蘇(一錢半),厚朴(薑汁製),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朮(各一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白話文:

藿香 3 公克,紫蘇 2.25 公克,厚朴(用薑汁炮製)1.5 公克,茯苓(去除外皮)1.5 公克,陳皮 1.5 公克,白芷 1.5 公克,半夏(用熱水浸泡)1.5 公克,桔梗(去除蘆頭)1.5 公克,大腹皮 1.5 公克,白朮 1.5 公克,炙甘草 1.8 公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如心中蘊熱,口舌乾燥者,加黃芩。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頭痛、發燒怕冷、以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音沙啞。如果有內熱、口乾舌燥的情況,可以加入黃芩。

柴胡,甘草(炙),桔梗(去蘆),人參(去蘆),羌活(去苗),川芎,茯苓(去皮),枳殼(麩炒),前胡獨活(各等分)

白話文:

柴胡、甘草(烘烤過的)、桔梗(去掉根鬚)、人參(去掉根鬚)、羌活(去掉嫩芽)、川芎、茯苓(去掉皮)、枳殼(用麩皮炒過的)、前胡、獨活(各取等量)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香蘇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紫蘇,香附(各二兩),陳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二盅,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至七分,食前熱服。如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兩,名芎芷香蘇散

白話文:

上方用料:

烏頭 8 錢 水 2 碗 生薑 3 片 蔥白 2 根

煎煮方法:

將上述藥材放入水中煎煮,煎至水量剩餘約七成。

服用方法:

在飯前熱服。

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川芎和白芷各 1 兩,成為「芎芷香蘇散」。

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是用來治療成年人或小孩因時令不順或瘟疫導致的頭痛、發熱,以及已經形成或尚未形成的皮膚瘡疹。

升麻,芍藥,甘草(炙各二錢半),乾葛(三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柴胡湯,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脅下痛。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一種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症狀表現為:

  • 冷熱交替發作,類似瘧疾
  • 胸部和膈肌感到脹滿和疼痛
  • 小便不通暢
  • 大便乾燥
  • 肋骨下方疼痛

柴胡(三錢),人參,黃芩(各二錢),半夏(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大柴胡湯,治傷寒十餘日不解,邪熱結在裡,身熱,煩躁,譫語,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柴胡(三錢半),大黃(三錢),枳實(一錢),芍藥,黃芩,半夏(各二錢)

白話文:

柴胡(3.5錢),大黃(3錢),枳實(1錢),芍藥、黃芩、半夏(各2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微喘,又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

白話文:

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胸悶、心悸、口渴),乾嘔發熱,咳嗽輕微喘息。此外,也能夠治療肺經受寒,導致咳嗽氣喘加劇。

半夏,乾薑(炮),細辛,麻黃(去節),肉桂(去皮),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五味子(五分)

白話文:

半夏、炮製乾薑、細辛、去節麻黃、去皮肉桂、芍藥(各 7.5 克)、炙甘草(5 克)、五味子(2.5 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服。

大青龍湯,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六脈浮緊。

麻黃,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薑(一錢半)

白話文:

麻黃、石膏各3錢 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1錢 大棗5個 生薑1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小承氣湯,治傷寒,潮熱譫語,大便六七日不通,有燥糞結滯,此藥主之。

大黃(五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通口服。

大承氣湯,治陽明裡熱,大便五六日不通,日晡潮熱,譫語,煩躁,發渴。

大黃,厚朴(各三錢),枳實,芒硝(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調胃承氣湯,治傷寒不惡寒但熱,十餘日,過經譫語,當和胃氣。

大黃(五錢),甘草(三錢),芒硝(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者,表裡有熱,若汗、下、吐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者,宜服之。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脈搏浮滑的傷寒,病人內外交感有熱,如果出汗、瀉下、嘔吐後,症狀七八天未見減輕,熱邪困結在體內,病人非常口渴,舌頭乾燥,想喝水,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白虎湯。

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半合)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加人參二錢,名白虎加人參湯,又名化斑湯,治傷寒發斑,口燥煩渴。

白話文:

將上半身浸泡在熱水中,煎一帖藥,加入兩碗水,煎至剩一碗,服用後保持距離。加入二錢人參,稱為白虎加人參湯,或稱化斑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斑、口乾舌燥、煩渴等症狀。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於內,傳為陰毒,並皆治之。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是用來治療傷寒、雜病、熱毒煩躁、乾嘔口乾、呻吟喘息胸悶、陽氣極度虛弱、內部積聚熱毒、轉變成陰毒的。這些症狀都可以用此湯治療。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各二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如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加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熱服,名曰半夏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將上方的草藥藥材研成細末,製成一帖藥,加入兩碗水,煎到只剩一碗。如果出現腹脹嘔吐,或有腹瀉的跡象,可以再加入三顆半夏、二錢厚朴、二錢茯苓和三片生薑,煎熱後服用,名為「半夏黃連瀉心湯」。

參蘇飲,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白話文:

參蘇飲

功效: 治療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鼻涕痰液黏稠。

藥性: 此藥能有效清除肌表熱邪,疏通胸膈。

人參(去蘆),紫蘇,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前胡(去苗),乾葛(各一錢半),枳殼(麩炒),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桔梗,木香(各七分)

白話文:

西洋參(去鬚根),紫蘇葉,茯苓(去皮),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前胡(去苗),乾葛(各1.5克),枳殼(用麩皮炒製),炙甘草,陳皮(各1克),桔梗,木香(各0.7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十味和解散,治感冒風寒,頭疼發熱,發散風邪。

白朮(一錢半),桔梗(去蘆),人參(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赤芍藥,厚朴(薑製),當歸(各一錢),防風(去蘆七分)

白話文:

白術(1.5 克),桔梗(去蒂),人參(去蒂),甘草(烤製),陳皮(去白色)、枳殼(去核,用麩皮炒),赤芍藥,厚朴(用薑製),當歸(各 1 克),防風(去蒂,7 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十味芎蘇散,治四時傷寒,發熱頭痛。

川芎(二錢),紫蘇,桔梗,柴胡,茯苓,半夏,枳殼,陳皮(各一錢),乾葛(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真武湯,治傷寒數日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宜服之。

白話文:

真武湯,用於治療傷寒幾天后,出現發熱腹痛、頭暈目眩、大便自發性排出、小便時而通暢時而阻塞、嘔吐或咳嗽,或者已經出汗但熱度不退,再次發燒,心下悸動,頭暈目眩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口渴後大量飲水,水液停滯在胃中所致,適合服用真武湯。

芍藥(二錢半),茯苓(二錢半小便自利者去之),附子(炮,去皮臍二錢半),生薑(三錢半),白朮(二錢半)

白話文:

芍藥(5克),茯苓(如果小便自利就去除,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5克),生薑(7克),白朮(5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若咳者,加五味子一錢半、乾薑二錢、細辛一錢二分;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錢半;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二錢半。

白話文:

先配製一劑藥方,加水兩碗,煎煮至只剩一碗,隨時服用。

如果咳嗽,加入五味子一錢半、乾薑二錢、細辛一錢二分。

如果腹瀉,去掉芍藥,加入乾薑二錢半。

如果嘔吐,去掉附子,加入生薑二錢半。

四逆湯,治傷寒大下、汗後,自利清穀,身疼,身體強急,不渴,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乾嘔腹滿,脈沉者。

白話文:

四逆湯

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嚴重腹瀉、出汗後,自發性排便清澈如水,身體疼痛、僵硬,但不口渴,四肢屈曲不能伸展,手腳冰冷,乾嘔伴有腹脹,脈象沉緩的人。

甘草(炙三錢),乾薑(炮三錢),附子(生用半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服。

溫膽湯,治傷寒、一切病後虛煩不得睡臥,兼治心膽虛怯。

半夏(湯泡),茯苓(去皮),陳皮(去白),枳實(炒各二錢),甘草(半錢),竹茹(一錢)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軟) 茯苓(剝去外皮) 陳皮(去除內層白瓤) 枳實(炒熟,各兩錢) 甘草(半錢) 竹茹(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羌活湯,解利兩感傷寒神方。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腑臟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云兩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獲生者也。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白話文:

大羌活湯,是治療內外兩感風邪的有效方劑。外來的邪氣侵襲人體,會損傷五臟,因此當內外兩感,五臟腑臟都會出現病症。如果只治療外感,內感就會加重;如果只治療內感,外感又會加劇,所以表裡兩感不能單獨治療,故有「兩感不治」之說。但實際上,人體稟賦各有虛實,邪氣侵襲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虛弱的人遇上深重的邪氣侵襲,必然凶多吉少;而強壯的人遇上較輕的邪氣侵襲,則依然有治癒的希望。雖然治療後仍有無法挽回的情況,但如果不治療,恐怕更難以存活。我曾使用過此方,偶爾能救活患者,大約十個人中有兩三個能倖存。因此,我特立此方,希望有仁心的醫者能善加利用。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蒼朮(米泔浸),態平衡,白朮,甘草(炙),川芎,細辛(各三錢),生地黃,知母(各一兩)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蒼朮(用米湯浸泡)、白朮、甘草(炙烤過)、川芎、細辛(各三錢),生地黃、知母(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盅,煎至一盅,熱服。不解再服,三、四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餘證,並依仲景隨經法。

白話文:

用上方的藥方,每次取五錢藥材,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只剩一碗,熱飲。若是症狀沒有緩解,可以再服一次,最多可以服三次或四次。如果症狀已經痊癒,就停止服用。如果有其他症狀,則依照仲景的辯證論治原則,使用不同的方劑治療。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傷寒症出汗過多後,表裡虛弱,體液耗竭,出現心煩發熱、氣逆想吐等症狀,以及各種虛症引起的煩熱症狀。

方見中暑門

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滿而不痛,乾嘔者。

半夏(湯洗七次二錢),人參(去蘆),甘草(炙),乾薑(炮),黃芩(各二錢半),黃連(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個,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桃仁承氣湯,治傷寒蓄血,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但小腹結血,下之愈。

桃仁(去皮尖),甘草(各一錢),芒硝(二錢),大黃(四錢),桂枝(二錢)

白話文:

  • 桃仁(剝掉外皮和尖端):1 公克
  • 甘草:1 公克
  • 芒硝:2 公克
  • 大黃:4 公克
  • 桂枝:2 公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柴胡飲子,治傷寒過經不解,發熱煩躁,大便不通。

柴胡(去蘆),人參(去蘆),黃芩,當歸,芍藥,甘草(各一錢半),大黃(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蓄血,大便黑,及衄血,脈微,發狂,身黃。當汗不汗,內有瘀血。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後體內有淤血,症狀表現是大便發黑或鼻出血,脈象微弱,神志不清,身體發黃。當患者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時,表示體內有淤血。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生地黃,牡丹皮,芍藥(各一錢半)

白話文:

犀牛角(若無,可用升麻代替),生地黃,牡丹皮,芍藥(各1.5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病心下痞滿而軟,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湯洗五錢),黃連(二錢),栝蔞實(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煮栝蔞至一盅半,後入諸藥,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陷胸湯,治傷寒太陽表證未解,醫反下之,結胸熱實,心下痛,按之石硬,脈沉而緊者。

白話文:

大陷胸湯,用於治療傷寒時,太陽經的表證未解除,醫生又誤用瀉下藥導致,胸中鬱熱,心下疼痛,按壓如石頭般堅硬,脈象沉伏而緊繃時。

大黃(為末,七錢),甘遂(為末,一錢),芒硝(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煎大黃至一盅,去柤,下硝,再煎一沸,下甘遂末,不拘時服,快利為度。

小建中湯,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自汗者。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傷寒時出現的陽脈緊澀,陰脈弦緊,腹中劇烈疼痛,兩三天後出現心中悸動不安,自發出汗的症狀。

芍藥(三錢),桂枝,甘草(炙,各二錢),膠飴(一雞子黃大)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盅,去柤,下膠飴,再煎化,不拘時服。

玄參升麻湯,治傷寒失下,熱毒在胃,發斑,甚則煩躁、譫語、咽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茵陳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主之。

白話文:

茵陳湯,適用於陽明經裡熱非常嚴重、煩躁口渴、熱氣鬱積、水分滯留不散,導致濕熱相互作用,而身體出現黃疸。但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愛喝水,身體必定會發黃,宜使用茵陳湯為主方治療。

茵陳(去梗,半兩),大黃(二錢半),大梔子(五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以利為度。若合五苓散,名茵陳五苓散,治法同。

白話文:

先開立一帖中藥,加入兩碗水熬煮,直到剩下約一碗的量。沒有服用時間限制,根據身體狀況調整服用頻率。如果與五苓散一起服用,則稱為茵陳五苓散,治療原則相同。

抵當湯,治傷寒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熱在下焦,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而狂,大便黑色,為有血也。當下瘀血,宜服之。

白話文:

抵當湯:

適用於治療傷寒太陽病(發病)六七天後,表證仍然存在,脈象微弱且沉伏,但沒有胸中結滿的感覺,患者發狂,熱邪下移到下焦,小腹堅硬脹滿,小便自利而狂躁,大便呈黑色,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此時應當清除瘀血,服用此湯即可。

大黃(酒洗,一兩),水蛭(炒,去子,杵碎,用石灰炒紫黃色,去灰不用,只宜多炒為妙,十枚),虻蟲(去翅足,炒,十個),桃仁(去皮尖,七個)

白話文:

  • 大黃:一兩,用酒清洗
  • 水蛭:炒過,去除內臟,搗碎,加入石灰炒至紫黃色,去除石灰,只炒透即可,炒得越多越好(十隻)
  • 虻蟲:去除翅膀和腳,炒過(十隻)
  • 桃仁:去除外殼和尖端(七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盅,煎至七分,不拘時服。若利下血,再不可服。

奪命獨參湯,治傷寒汗、下後,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證,宜服此藥。服後額上鼻尖有微汗,是其應也。

白話文:

奪命獨參湯,用於治療傷寒發病後,患者大汗淋漓、腹瀉頻繁,導致終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發熱口渴,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等症狀。凡是病情危急的患者,都適合服用此藥。服用後,如果患者額頭和鼻尖出現細微汗珠,就說明藥物起了作用。

揀人參(一兩)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去滓,溫冷不拘時服。滓再煎服,神效。

神效沃雪湯,治傷寒陰陽二證未辨,時行疫癘,惡氣相傳,服之如湯沃雪。此藥功力,不可具述。

白話文:

特效的沃雪湯,用於治療傷寒陰陽兩證未辨明時,流行性的瘟疫,邪惡之氣相互傳染,服用後就像用湯沖刷雪一樣。此藥的功效,無法一一敘述。

蒼朮(堅者,泡刮去皮),乾薑(炮),甘草(炙各六兩),厚朴(去皮,薑製),防風(嫩者),白芍藥(去皮),葛根(各四兩)

白話文:

蒼朮(選堅硬的,颳去皮) 300 克 乾薑(炒製) 300 克 甘草(炙製) 300 克 厚朴(去皮,用薑汁蒸製) 200 克 防風(選嫩的) 200 克 白芍藥(去皮) 200 克 葛根 200 克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盅,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之,不拘時服。少頃,取生薑、蔥作羹或粥投之,避風坐臥,身體微潤即愈。如疫氣正相傳染,清晨進一服為佳。

白話文:

將上方的中藥材研磨成粉狀,每次取四錢藥粉,加入兩碗水,煮到剩下八成的量,過濾後趁熱服用。服藥的時間不受限制。服用後過一會兒,用生薑和蔥煮成湯或粥,加入藥液中服用。注意避免吹風,靜坐或躺下休息,等到身體微微出汗後即可痊癒。如果瘟疫正在流行,建議在清晨服用一劑藥。

桔梗枳殼湯,治結胸,心下痞欲死者。

桔梗(炒),枳殼(麩炒),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或不用生薑亦可,痰多加半夏、生薑,有熱加黃芩。

白話文:

使用上㕮咀(一種中藥)一劑,加入一杯半的水和三片生薑。熬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量,過濾掉藥渣,不限時間服用。也可以不放生薑。如果痰液較多,可以加半夏和生薑。如果有熱症,可以加黃芩。

百合知母湯,治百合傷寒已經汗後,病人慾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欲行復不能行,有寒如無寒,有熱如無熱,飲食或美不美,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口苦,小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此因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變成此疾,名百合病,宜服。

白話文:

百合知母湯,用於治療百合傷寒已經出汗後,患者有食慾但不能進食,經常默默想躺下但又不能入睡,想走動但又不能行走,既有怕冷的感覺但又不像真正發冷,又有發熱的感覺但又不像真正發熱,飲食不管是美味還是清淡都難以下嚥,就像身體健康的人一樣能躺在牀上但不能走動,口苦,小便發紅,藥物入口後會立即嘔吐和腹瀉。這是因為虛弱、重病後身體沒有完全恢復,導致這種疾病,稱為百合病,應服用此方。

百合(七枚),知母(一兩)

上先將百合擘碎,用新汲水二盞,浸一宿,當有白沫出,去卻沫水了,卻用新汲水二盞,煮百合取汁一盞,去柤,盛於淨器中;又將知母亦用新汲水二盞,煮取一盞,去柤後,將百合、知母汁相合,同煎取一盞,不拘時分作二服服之。

白話文:

首先將百合剝碎,用兩碗新井水浸泡一晚,此時會產生白色泡沫,撈去泡沫水後,再用兩碗新井水煮百合,取出一碗百合汁,去掉浮沫,倒入乾淨的容器中。接著,同樣用兩碗新井水煮知母,取出一碗知母汁,去掉浮沫後,將百合汁和知母汁混合在一起,煮出半碗汁液。不管什麼時間,分成兩份服用。

百合散,治傷寒百合病,一月不解,變如渴疾。

百合,栝蔞根(各一兩),牡蠣(煅為粉),麥門冬(去心,焙),山梔子(各七錢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百合、栝樓根(各 60 公克),牡蠣(煅燒成粉末),麥門冬(去掉心,炒過),山梔子(各 37.5 公克),甘草(烤過,30 公克)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竹葉十四片,煎至六分,去柤,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上好的麥冬,每次服用五錢,搭配一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十四片竹葉一起煎煮,直至水剩下六分之一為止,去除薑和竹葉渣,不拘時間服用。

梔子豆豉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發顛倒,心中懊憹,此藥主之。

白話文:

梔子豆豉湯,用於治療發汗、嘔吐、腹瀉之後,身體虛弱而煩躁無法入睡,甚至導致神志恍惚,心中充滿後悔和焦慮,此方藥物專門治療此類症狀。

肥梔子(四個),香豉(半兩)

上作一服,水二盅,先將梔子煎至八分,入豉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