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諸風門

防風(去蘆),天南星(各三錢),半夏(湯洗),黃芩(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防風湯,去風順氣,活血壯筋;又治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痛,腳脛枯細,名曰鶴膝風。

防風,熟地黃,白朮,羌活,人參,川芎,黃耆,牛膝(各一錢),附子(炮,去皮臍),當歸(酒洗),杜仲(薑汁炒,去絲),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拘時服。

三生飲,治卒中風,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生用五錢),木香(不見火一錢半),川烏(去皮,生用一錢),附子(去皮,生用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有卒中風,不省人事者,以蘇合香丸用生薑自然汁化開擦牙。

資壽解語湯,治心脾中風,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附子(炮,去皮臍),防風(去蘆),天麻,酸棗仁(各一錢半),羚羊角(鎊),官桂,羌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入竹瀝二匙,不拘時服。

取竹瀝法,用鮮竹數竿,截長一尺余許,劈開作片,用磚兩塊對立,置竹在上,兩頭各出三寸許,其中著火燒炙;其竹瀝自兩頭出,用碗接之,待瀝盡,以絹濾,澄清用,暑天冰冷水中,以防酸壞。若大熱有風痰人,亦可單服,冷暖隨意,勿過度。荊柴燒瀝法同。

清氣宣風散,治上焦風熱,氣不升降,膈上有痰,兼治兩目赤澀,耳鳴、耳塞不聽。

川芎,羌活,半夏(湯泡七次),生地黃,殭蠶(炒各八分),當歸,白朮,芍藥(各一錢),防風(去蘆),甘菊花,枳殼(麩炒),陳皮,荊芥,升麻,黃連,山梔子(炒各五分),蟬蛻(炒),茯苓(各六分),甘草(三分)

上㕮咀,分二帖,每帖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溫服。

星香湯,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南星(六錢),木香(不見火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五分),石膏,黃芩,桔梗(各一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荊芥,梔子,白朮(各二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導之。

厚朴(薑製),羌活(各三錢),枳實(一錢半),大黃(四錢)

白話文:

諸風門

大防風湯: 此方能祛風順氣,活血壯筋;還能治療痢疾後腳痛、行走乏力(稱為痢風),或膝蓋腫痛、小腿枯瘦(稱為鶴膝風)。藥材包含防風、熟地黃、白朮、羌活、人參、川芎、黃耆、牛膝、附子、當歸、杜仲、芍藥、甘草。

三生飲: 此方主治中風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痰厥、氣厥等症。藥材包含南星、木香、川烏、附子。若患者中風不省人事,可用蘇合香丸研磨,以生薑汁調和塗抹牙齒。

資壽解語湯: 此方治療心脾中風導致的舌硬說不出話、半身不遂。藥材包含附子、防風、天麻、酸棗仁、羚羊角、官桂、羌活、甘草。服用時需加入竹瀝。文中另附有取得竹瀝的方法。

清氣宣風散: 此方主治上焦風熱、氣機升降失調、膈上痰阻,以及目赤澀痛、耳鳴耳聾等症。藥材包含川芎、羌活、半夏、生地黃、殭蠶、當歸、白朮、芍藥、防風、甘菊花、枳殼、陳皮、荊芥、升麻、黃連、山梔子、蟬蛻、茯苓、甘草。

星香湯: 此方治療中風痰盛,服用溫熱藥物無效者。藥材包含南星、木香。

防風通聖散: 此方治療各種風熱病症,例如大便秘結、小便澀痛、頭面瘡瘍、咽喉腫痛、眼目紅痛等。藥材包含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荊芥、梔子、白朮。如有咳嗽痰多,可加半夏。

三化湯: 此方治療中風伴隨六經病症者,需先用加減續命湯治療,若出現大小便不通,再用此方通利。藥材包含厚朴、羌活、枳實、大黃。

**備註:**文中所有劑量單位「錢」、「分」皆為中藥傳統計量單位,現代已少用。各方藥材的用量及用法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應遵從醫師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