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秘結門

秘結之證,其有五:有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風秘者,風痰結於大腸,秘而不通也。氣秘者,氣滯後重,煩悶脹滿,大便結燥而不通也。寒秘者,年高腸冷,及痃癖冷氣,結滯大便而不利也。熱秘者,內腑積熱,消耗津液,大便結燥而不通也。濕秘者,濕熱鬱結,津液不行,大便秘結也。

此證皆由體虛之人,攝養乖方,三焦氣澀,運掉不行,而壅滯於腸胃之間,遂成秘結之患。又有老年之人,新產之婦,氣血虛少,腸胃枯澀而秘結者,不可妄用通利之藥,恐傷元氣,惟當滋血潤燥而已。大抵秘結治法,燥則潤之,澀則滑之,秘則通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風則散之,氣則順之,要在隨證審察焉。

三和散,治七情之氣結於五臟,不能流通,以致脾胃不和,心腹痞悶,大便秘結。

羌活,紫蘇,木瓜,沉香(各一兩),木香(不見火),白朮,檳榔(各七錢半),川芎(三兩),甘草,陳皮(各七錢半),大腹皮(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前服。

當歸潤腸湯,治大便秘結不通。

生地黃,升麻(各一錢半),當歸尾(酒洗),麻仁(去殼),熟地黃,大黃(煨),桃仁(另研),甘草(炙,各一錢),紅花(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大黃飲子,治身熱煩躁,大便不通。

大黃(煨,二錢),杏仁(炒,去皮尖),枳殼(麩炒),梔子(各一錢半),升麻(一錢),生地黃(一錢半),人參,黃芩(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豆豉二十一粒、烏梅一個,煎至一盅,食前服。

導滯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秘,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桃仁(各一錢半),生地黃,熟地黃(各二錢),升麻(一錢),紅花,甘草(各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柤,調檳榔細末二錢,稍溫服。

六磨湯,治氣滯腹急,大便秘澀。

沉香,木香(不見火),檳榔,烏藥,枳殼,大黃(各等分)

上各件用熱湯磨細服之。

疏風散,治風毒秘結。

枳殼(麩炒,半兩),防風,羌活,獨活,檳榔,白芷,威靈仙,蒺藜(炒,去刺),麻仁(去殼),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半,生薑五片、蜜一匙,慢火煎,不拘時服。

脾約麻仁丸,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麻仁(另研,五兩),大黃(蒸焙,一斤),厚朴(薑汁拌,炒),枳實(麩炒),芍藥(以上各八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臨睡溫湯送下。

滋腸五仁丸,治津液枯竭,大腸秘澀,傳道艱難。

白話文:

這個章節談的是關於「便祕」的不同類型及其治療方式,總共列舉了五種便祕類型:風祕、氣祕、濕祕、寒祕、熱祕。

風祕是因為風痰在大腸結聚,導致排便困難。氣祕則是因氣滯在腹部,感到沉重、煩悶、脹滿,大便乾燥且排便不順。寒祕發生在年長者腸胃較冷或有冷氣結滯的情況下,使得排便不順。熱祕則是由於內腑積熱,消耗津液,導致大便乾燥且排便困難。濕祕是濕熱鬱結,津液無法正常運行,造成大便困難。

這些症狀通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因為攝養失當,導致三焦氣滯,運行不暢,在腸胃間壅滯,形成便祕。特別是老年人和產婦,如果氣血不足,腸胃功能衰退,出現便祕,不宜隨意使用瀉藥,以免傷害元氣,應該滋養血液,潤澤腸道。

對於便祕的治療原則是,若腸道乾燥就潤滑它,若腸道過於黏稠就使之滑順,若便祕就疏通它,若是寒性便祕就溫暖它,若是熱性便祕就涼潤它,若是風祕就疏散它,若是氣祕就順暢氣機,主要視症狀來決定。

接下來的內容是介紹了幾種治療便祕的藥方,包括「三和散」、「當歸潤腸湯」、「大黃飲子」、「導滯通幽湯」、「六磨湯」、「疏風散」、「脾約麻仁丸」、「滋腸五仁丸」和「檳榔丸」。每種藥方都有其特定的配方和用法,針對不同的便祕情況。